摘 要
加强幼儿园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国家教育、未来教育的重要基础。但目前我国在幼儿园教育方面重视力度不够,国家政策限制有限,从而引申出了“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一问题。我国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已存在许久,但迟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与处理。本文以“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一现象入手,探析这一现象的成因与危害,最后从政府治理的角度出发,提出对强化幼教机构的责任意识,加强科学幼教的社会宣传和加强幼教行业的系统监管这三个治理策略。深度解读这一问题的同时完善相对策略,力求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幼儿;幼教育;小学化
引言
幼儿园教育主要是指年龄在6岁以下,幼儿阶段对适龄幼儿在幼儿园开展的教育。幼儿园教育这一概念是存在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之分的。如果从广义上来说的话,幼儿园教育可以包括幼儿在幼儿园内所受到的所有的教育,包括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相互教育,人际交往的教育等等。而狭义的角度就是幼师所教授的书本上的知识。幼儿园时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特殊阶段,在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相互连接,做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一、概述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教育主要是指年龄在7岁以下,幼儿阶段对适龄儿童在幼儿园开展的教育。幼儿园教育这一概念是存在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之分的。如果从广义上来说的话,幼儿园教育可以包括幼儿在幼儿园内所受到的所有的教育,包括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相互教育,人际交往的教育等等。而狭义的角度就是幼师所教授的书本上的知识。幼儿园时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特殊阶段,在婴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相互连接,做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我国教育主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我国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幼儿园教育,更是应该更好的贯彻渗透这一理念。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内涵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因为有相关的主体对他产生利益诉求,从而导致幼儿园将已经超过幼儿可接受水平的知识强加于幼儿身上。幼儿教育的“小学化”的变现可以细分为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小学化”、课程设置的“小学化”、教育过程的“小学化”、行为规范的“小学化”和幼儿园教学评价“小学化”。
(三)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重要性
第一,幼儿园是幼儿阶段儿童的第一个集体生活环境,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可以满足幼儿在进行交往时的个体和群体需求,增加幼儿感知教育应该是一种愉悦舒适的体验,从而让幼儿愉悦地接受教育,并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第二,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幼儿的身体活动水平较高,他们需要体验生动、个性化,充满生活气息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和感官知觉发展,培养实际动手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同时注重对幼儿的情感指导,提高情感认知和积极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幼儿个性化的身心发展。
第三,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可以为小学奠定有利的基础。幼儿园教育应该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基础,把孩子作为一个自主、主动的人进行个性化和全面的培养。有效地开发和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趣味和责任心,为进入小学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从而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四)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主要目的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主要是为幼儿在小学阶段的顺利过渡做好准备,重点是培养幼儿的三种能力。
第一,自理能力。幼儿园时期,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到小学后,自理能力成为孩子迅速适应学校生活的关键。幼儿园应该通过启发讨论、示范模仿、独立实践等多种方式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如学会自己搭鞋带、管理个人物品等。
第二,社交能力。小学是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社交和交往的重要时期,而幼儿园正是幼儿开始学习合作、交谈、沟通、分享和妥协的时期。因此,幼儿园应该通过游戏、小组活动和社交角色扮演等课程来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如让幼儿学会在团队中与伙伴协作。
第三,学习能力。在小学阶段,孩子将接受大量的知识和技能,而幼儿园是培养孩子好奇心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园应该注重启发式教育、游戏教育和自我探究,培养幼儿的学科思维能力和好奇心,如通过绘画、建模等活动,让幼儿发现和探究知识。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内涵与表现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内涵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因为有相关的主体对他产生利益诉求,从而导致幼儿园将已经超过幼儿可接受水平的知识强加于幼儿身上。幼儿教育的“小学化”的变现可以细分为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小学化”、课程设置的“小学化”、教育过程的“小学化”、行为规范的“小学化”和幼儿园教学评价“小学化”。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表现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观念小学化
首要的就是幼儿园园长的“小学化”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曾提到,在幼儿教育中要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确保其适应教育规律,不能有任何的小学化倾向。但是幼儿园园长往往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无论是在园区管理还是教学模式,都已经趋于刻板化。园长往往把幼儿当作模式化的产物去教育,而非以人为本。其次就是教师观念的“小学化”,幼师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却总是被忽略他的重要作用,幼师的水平问题也一直是教育界长期诟病的问题。所以固定思维模式下幼师的固定教育就是教授孩子们更多的知识,增强其竞争力,却忽略了孩子本身是否可以很好的接收和接受的问题。最后是家长教育观念的“小学化”家长看似在幼教中充当的角色不重要,实则家长才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最大幕后推手。家长普遍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思想就催生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并且幼儿教育在家长严重不仅是教授孩子们成长,更要为孩子们的未来完成第一步规划期望过高反而适得其反。
2.教学资源小学化
新时代发展下,教育资源越来越好,高现代化的教育方式给了幼教事业许多便利,但其中也滋生了“小学化”这个问题,好的教育资源并不代表其教育课程也要相应提前,更应带领孩子们运用教育资源多做有益孩子成长的体育活动。
3.育人管理活动小学化
首先在课程设制方面,其实在人文主义的现代社会,对幼儿教育也应该持有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的课程设置。然而事实却是在课程设置上,幼儿集体活动的课程设制明显较少,反之,“小学化”的计算、拼音和识字之类的课程明显偏多。其次是在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情况。在幼儿教育阶段,教育的方法和形式都作为幼儿教育的重点,有幼儿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往往比较单一,严格的管理过早的束缚住了孩子们的天性,约束了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孩子们的学习生活。
三、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与成因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存在,必然会导致我国幼儿教育的失败。不仅如此,还会给幼儿教育,造成一定的危害。这一章节我们将重点从成因和危害两个方面来介绍幼儿教育小学化,带给孩子们的不良影响。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1.危害幼儿身心智健康成长
幼儿阶段是长身体、幼儿正常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还是不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具有幼儿阶段天生爱动的天性,对世界充满好奇,所以这个时期正是幼儿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时期。而幼儿教育小学化,则是有拔苗助长的效果。作为这些孩子的家长和老师,如果不顾孩子们的真实状况,盲目的让孩子们提早开始学习,束缚孩子们的天性,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比如近些年来,中小学生的近视、驼背等问题屡见不鲜。这些就是幼儿教育小学化所带来的危害。幼儿教育小学化,看似是让孩子们提早出发,赢在起跑线上。实则是在孩子们的大脑还发育不完全的时候,过度的让他们去集中注意力,做他们这个年纪无法做到的事情,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都会造成很大的危害。甚至在这样的引领下,孩子们会产生极强的厌学情绪,从而畏惧上学和考试,甚至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并且教育的本质并不在于成绩本身,而在于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全能型人才,过早的功利化看待学习,在,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发展的同时,也会遏制社会的发展,以此产生恶性循环。
2.浪费社会教育资源
我国教育一直出于僧多肉少的时期。近年来学区房火爆现象的出现更一步显示我国教育资源的紧缺。而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我们却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基础上,利用原有的社会资源。这显然是一种浪费。与幼儿教育小学化相对应的,对幼师的水平要求也逐步提高,甚至很小的孩子都要用硕士博士去教,这无疑是对我国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并且还会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教育自然浪费的背后,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这也背离了幼儿教育的初衷。现代幼儿教育,就是应该在遵守自然规律的情况下,对幼儿进行合适的引导,让他们多方面的发展,确保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冲击小学教学秩序
幼儿教育小学化必然会冲击小学教育的教学秩序。在幼儿园已经学到的知识,在小学再让孩子们重新学一遍,这显然与家长的初衷相背离。所以大多数小学就会紧跟幼儿园的教育进度,在其基础上,更进一步推进应试教育的进程。让从幼儿教育小学化这样魔鬼式训练中逃离出来的孩子,再次进入高度应试化的小学教育中。过早的幼儿教育小学化,推动着小学教育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就像海浪一样,一步推着一步往前走,一步也不可以落下。让这样教育下的孩子,过早的去适应这样的教育方式,从而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成因
1.“赢在起跑线”思想误导
什么是“赢在起跑线”?是指在孩子上小学之前就与其他孩子拉开一定差距,从而一路领先。一直以来,幼儿园和小学的连接制度实实在在的决定着幼儿园教育的教育内容。甚至在近几年,幼儿园教育一直追赶小学教育。所以会出现许多小学课程都在幼儿园学习过的现象。从而降低了学生们学习新知识的热情。甚至这种现象引起了小学对课程的压缩,幼儿园没有学习小学课程很有可能导致孩子无法跟上小学课程而导致被拉下。而在我国,“赢在起跑线”这个思想是有据可循的。从古至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样的思想就早早的根植在家长心中,而我国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强烈熏陶,一直把学习作为成功的积淀,希望在幼儿教育时期就早早的培养出“神童”。所以,在我国古代,朝廷就曾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放到对孩童的教育上,期望先一步培养出“神童”。长此以往,我国自然流传着一种这样的教育风气。家长的初心固然没错,但是幼儿的成长也不能离开循序渐进的进步。
2.幼教市场无序竞争
达尔文曾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生存的自然法则。所以要更好的生存,竞争是必不可少的。幼儿园也并不都是慈善机构,也需要从中获利而谋得发展。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已经明确规定了各年龄班不同的招生人数,但是这一规定的效果并不如人意,幼儿园的班额超标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也是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之一。并且公立幼儿园相较于私立幼儿园的设立情况较少,而非公办的教师就无法依靠国家发放工资,就需要幼儿园自己去在收支之间平衡关系,如果竞争不过其他幼儿园,幼儿园就极大可能面临倒闭关门的风险。而且幼儿园的收费仅仅够维持教师的工资,那其中办公经费、维修费用又从哪里取得经费呢?甚至随着幼教市场幼儿园数量的增多,幼儿园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幼儿园本身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这就更导致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这一现象的蔓延 。
3.家长的盲目从众性选择行为
教育观念一直是关于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和观点的一个基本的思想体系。我们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却有很多家长对教育的不明确,甚至是忽视。以下是笔者看到的一个小采访:家长1:“我和孩子的爸爸学历水平不高;所以就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在幼儿园能够多学一些文化知识,如算术题的计算、汉字拼音、古诗等让孩子打好基础,争取能够取得一个好成绩,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家长2:“孩子上学嘛就是要学文化、长知识,为以后上小学打基础,教育理念什么的我们也不懂,我只知道孩子在幼儿园考试中考到一个好成绩就是学得好的表现”。从这些家长的口中,我们不难发现,求得一个好成绩是每一个家长的共识,而这样的诉求又恰巧面临了幼儿园教育的不完善,就导致加剧了家长们的“唯分数论”,而一部分家长开始追求幼儿教育的成绩之后,必然导致其他家长的跟风行为,甚至形成一个恶行循环。
4.地方政府责任履行不到位
幼儿教育的小学化的令一成因自然离不开地方政府责任履行的不到位。甚至对这种行为的广泛存在完全视而不见,任其自由发展。而且笔者查资料发现,幼儿园中存在着两套方案。一些民办的幼儿园看似表面执行着政府制定的课程实施方案,实则这完全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做的“假把式”,等到检查人员走了,就又开始按照自己原本的课程实施方案去执行。并且其实地方政府在对幼儿园的管控中存在只是简单的行政监督,却缺少财政的投入和一些具体的指导方案,所以地方政府的行政监督工作的效果也是相对较差。
四、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治理对策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治理对策主要有三点,强化幼教机构的责任意识,加强科学幼教的社会宣传,以及加强幼教行业的系统监督。在这三点对策的治理之下,相信我国幼教行业将展现出蓬勃的生机。
(一)强化幼教机构的责任意识
在强化幼教机构的责任意识,这一方面里,我们主要通过两方面来阐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治理对策。首先第一点对幼儿教育机构里的教师进行责任意识的强化,我们应该把教师的角色进行一个身份的转换,从而促进教师与孩子们的互动发展。其实在幼教行业与普通的初高中老师是不同的,幼教更倾向于是带领孩子们认识和发现世界,与其说是老师,倒不如像是一个引路人,其实在幼儿教育阶段,孩子们不需要从老师那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是要与老师进行互动和游戏。用这种与人多沟通的方式,去让孩子们领悟和了解这个世界。比如一些有意义,孩子们喜欢的幼儿活动,唱歌或者舞蹈表演,都是不错的选择。在这样的活动下,孩子们就能回归童真,找回自我。而不是一味的让老师去主导整个孩子们的生活,老师只是一个简单的旁观者,而并非主角。老师们应该清楚,他们的责任并不是给孩子们单纯的教育知识,而是引导他们成长。
第二个是在幼教机构,应该懂得,以幼儿为本,重视幼儿道,个体差异,这也是幼教机构应当强化的责任意识。每个孩子都是国家的未来,都是未来国家的栋梁之材,而过度的幼儿教育小学化,过早的将孩子们这些幼小的树苗压弯,直接或间接的损害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幼教机构应该强化对孩子们的保护意识,而不是一味的迎合市场,为了市场而做出改变,更应该以人为本,从人本的思想出发,担负起幼教机构的社会责任。幼教机构不单单只是一个盈利的机构,他更是我国教育阶段的一枚奠基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事情没有一蹴而就,我国教育行业仍然任重而道远,但是,这是因为幼教机构的责任加强,幼儿行业的持续发展,才会让我国教育变得越来越好。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