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城市社会保障工作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而农村社会保障能力明显不足,保障体系不健全、覆盖率较低等问题成为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一大阻碍。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应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工作的力度,建立系统、规范、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本文通过深入农村调查研究,通过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分析,通过查找问题的成因,提出改革的建议,以期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群众生活
一、绪论
近年来,我国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工作日益受到重视。社会保障是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公平、确保人民公共福利的重要制度。城镇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正在逐渐完善,但农村地区社会保障还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如:社会保障工作管理不科学、不规范,没有做到因地置宜;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对社会保障影响较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层面较小,达不到应保尽保地政策要求。为此,农村社会保障等待着我们更近一步去探索、去改善,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推动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二、我国现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如土地改革、农村合作医疗等。但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基础薄弱,政策执行不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缓慢。
(2)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开始实行“包产到户”政策,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社会保障问题。1985年,国家开始实行农村社会保障试点工作,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为农民提供了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保障。
(3)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期:在这一时期,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投入,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农村社会救助等。同时,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农村五保、农村低保等,为农民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社会保障。
(4) 2000年代至今:在这一时期,国家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2013年,国家出台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例》,明确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
2016年,国家又出台了《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条例》,为农民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医疗保障。总的来说,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试点到全面建立的过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保障水平不高、覆盖面不广等,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指为农村居民提供社会保障服务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养老保险,确保他们在退休后能够获得一定的生活保障。
(2)医疗保险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医疗保险,保障他们在生病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
(3)失业保险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失业保险,确保他们在失业时能够获得一定的生活保障。
(4)工伤保险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工伤保险,保障他们在工作中发生意外伤害时能够得到相应的赔偿和救助。
(5)生育保险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生育保险,保障他们在生育过程中能够得到必要的医疗和生活救助。
(6)社会救助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社会救助,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7)其他保障制度:包括住房保障、残疾人保障、优抚安置等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社会保障服务。
总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是为农村居民提供全面、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服务,确保他们在生活中能够得到必要的保障和救助。
(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多元化的保障形式: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包括了多种形式的保障,如社会救助、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等,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农村居民的保障需求。
(2)区域性的差异: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差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不同地区的实施也存在差异。例如,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完善,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则相对薄弱。
(3)政府主导的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主要由政府主导,政府在制定政策、提供资金、组织实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政府也在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提高农村居民的保障水平。
(4)社会参与的保障机制:除了政府主导的保障体系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包括了社会参与的保障机制。例如,一些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也可以参与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中,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保障。
(5)财政支持的保障模式: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实施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政府通过财政投入、税收优惠等方式来支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同时,政府也在不断探索更多的保障模式,以提高农村居民的保障水平。
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取得的成果
(1)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社会救助等保障,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2)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一定的社会保障,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一定的社会保障,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4)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缩小了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总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一定的社会保障,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普遍存在的问题
1.社会保障资金筹措运作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失去土地的农民比例日益增加,这增加了养老保险和新农合的缴纳压力,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中,当前,我们的基金的基金来源有三种,即:个人缴纳、集体补贴、国家政策扶持。而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滞后,导致了农业生产中的农户的经济收入偏低,资金不足;而且,在国家对这一领域的扶持转移到了个人身上以后,投入的资金也就相对减少了;此外,对农民的共同补贴也较为缺乏,支持力量不足;因此,归根结底,养老金的支出必须由农户来支付。所以,目前的实际状况是,有财力的农户愿意参加医保;相反,收入较低者不愿参加医疗保险;这就造成了城乡居民总体参保率偏低、“参保人”偏少等问题,表现为富裕人群较多、低收入人群较少;投保人的比例不高,投保人的偏激,让我们的保障体系没有发挥出预期的作用,当然,也不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这明显不是我们构建社保体系的本意,更不希望出现的后果。其次,当前我国社保局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社保基金管理体系,一些经济较先进的地区已经建立了社保基金帐户,但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社保基金帐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社保基金帐户体系,这就造成了一些问题,如法律体系滞后,管理监督不力,基金运作不当等,从而制约了社保基金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就造成了社会保障资金的不稳定和升值。另外,一些部门借用社会保障资金,将其用于其他用途,从而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正常运行造成了损害,对农民的利益造成了损害。
2.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医疗保险是一种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它遵循的是自愿性、政策性原则,自实施以来,虽然减轻了农民因病致贫看不起病的问题。但是,由于体制、法律、制度和资金投入等多种原因,目前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首先,目前我国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没有相应的法制保证;合作医疗基金的运用规则比较僵硬,又多又麻烦,只能用于某些药物和某些疾病的支出,这就造成了相关基金的保护作用大减,作用不大。其次,目前我国“新农合”主要是以大病统筹为主要模式,存在着对各种大病的诊疗不够全面、不够全面和不够全面等问题。大多数农户不了解医疗保险的基本知识,不了解医疗保险的性质和意义,从而使他们在医疗保险的补偿上有一定的差距。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卫生系统还不健全,一些我们希望可以报销的费用,但是并没有得到报销,而且还存在着一些麻烦的问题,比如,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品质都不高,起报点也很高,报销率很低,程序很复杂。在面临重大疾病时,仍然得不到任何的保护和支持。这对医保制度的实施是不利的。三是药品价格昂贵,服务水平低下。一些医疗机构在经营上存在着“以药代医”、“以医代药”、“从内部抽取佣金”等问题,造成广大群众“看病难”。另一方面,医师就诊主要依靠的是医学仪器和器械,造成了诊疗成本居高不下;而体检收费过高,又得不到补偿,一般药物也能治,但不能用,给农户带来更大的经济负担。最后,在乡村地区,医疗机构数量较少,而且医疗条件较差,因为缺乏专门的医生,所以医疗水平普遍较低,医疗机构的设施也比较落后,还会出现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药品不齐全等问题。
3.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低且不均衡
首先,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存在着对未知风险的防御能力差、赔偿金额很难同时考虑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还款等方面的问题;同时,我国的粮食、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投保比例很小,很多参加投保的农民都存在着生产、经营等方面的风险;同时,由于粮食、粮食、农产品等农产品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使得很多参加的农民都在承受着不同的生产、运营等方面的损失,使得其投保的范围很难适应农民多样化的融资需要。其次,由于地域差别较大,使得我国的农牧业保险不能很好的覆盖地域差别,即平原和山区以及东西部两个不同的地域。平原的耕地和收成都有人工保护,“旱涝保收”,但大部分的山地和边远的乡村,还是“靠天吃饭”,旱涝灾害让农户不知所措,整体的生产费用很高,缺乏有区别的、有针对性的农险支持。另外,东西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靠近城市和东部地区的乡村,有更多的种植专业人员,这使得农产品的增值得到了提升,同时也保证了一般作物的产量,让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提升,但是在这方面,农业保险的保护效果并不明显。但是,在广大的偏远农村和中西部农村地区,因为技术水平比较落后、自然条件的制约,它们对农作物的种植造成了一定的制约,因此缺乏对农作物的产量的保证,从而对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我国现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资金投入和利用、政策实施、政策弹性方面的原因,也有相关政府工作部门和农民两大主体的原因,具体如下:
(一)政策实施缺乏监管
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调查和讨论,得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但是,很多时候,一个政策的执行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但是,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管,又会造成一些政策执行得不够好,或者根本就没有执行。此外,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别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并且有着自己的特征。东部地区因为有着良好的各种基础,所以他们的政策制定和实施都会相对简单一些,但是中西部地区却没有这样的优势。因而,国家在推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时,一些政策因各种制约因素而出现“弹性”不足、没有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调整、“一刀切”等问题。另外,在社保基金的实施和监督上,一方面,由于农村的不够发展,农户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支付所需的各种社保基金;另一方面,由于社保基金的短缺,导致了社保覆盖面过窄,救助不彻底等一系列的问题。除此之外,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很低,很难将其真正地落实到最底层的农民身上,仍然有一些资金专款使用的执行不够好,执行效果不好的现象。
(二)农村社会保障和城镇社保区别对待
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系统总体规模偏大,职责不清现象严重,管理过程中也出现了不科学化、不规范化的现象。在一些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更缺乏农村的社会保障基金,只有的金融社会保障投资倾向于城市,不能达到农村的人均最低保障标准。此外,由于目前我国的社保基金主要是由居民自己支付,很多农民很难负担得起这笔费用,使得在边远和落后的地方很难开展社保基金。除此之外,大多数失地农民和进城打工的农民基本没有任何的社会保险,对农村的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也十分有限,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也有着相当多的差异,设施和福利都跟不上是一种常见的情况,所以,在农村获得社会保障的人口所占的比例很低。同时,城市居民也享有着更加完整和完善的保障,而这样将城乡居民的保障区别开来的问题,也违背了社会的公正,因此,政府应该对此负有一定的责任。
(三)农民的自我保障意识薄弱
当前,农户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投保状况并不看好,特别是在养老保险方面,基本还是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年迈的老年人仍然靠着参与农事等来积累生活成本,他们一般都相信,家人和土地才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保证,很少有农户把注意力放在养老保险上,导致他们对社会保障缺乏兴趣。在这一背景下,引导广大农民及时地转变思想,提高其对保险的认识,既是进一步健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先决条件,又是新时期发展的客观需要。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