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幼儿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健康的生活习惯是人格形成的核心。陈鹤琴先生指出,如果你有一个好习惯,你会得到一生的祝福。如果你没有一个好习惯,你将终身受苦。通过对幼儿教育策略的研究,可以帮助幼儿度过进入幼儿园的焦虑期,快速适应幼儿园生活,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逐渐形成秩序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它促进了整体教育水平的发展和提高。研究发现,日常生活方式、艺术活动、游戏活动和家庭教育都有益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小班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方法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大多数习惯都是童年时代养成的,占人类一生十分之九的行为。”因此,在课堂上养成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习惯是基础,所谓的养育教育,是积极引导孩子。传统的儿童教育需要家庭和儿童教育的结合,儿童尽可能融入幼儿园的正常教育活动,鼓励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幼儿习惯定义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积极、健康、合适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觉性。这些良好行为习惯包括自我管理能力良好、与人交往沟通能力良好、态度和情绪调控能力良好和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良好等。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和规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长和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榜样示范、引导教育、奖惩机制等方式对幼儿进行具体的教育和培育,同时加强家校合作,为幼儿提供一个儿童社会化的良好环境。
二、 幼儿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
幼儿阶段是儿童人生中的重要阶段,不良行为习惯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在幼儿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中,饮食习惯、交往习惯和团体规则习惯方面是普遍存在的。
(一)饮食习惯方面
幼儿的饮食习惯需要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的关心和引导。在幼儿阶段,很多幼儿存在着挑食、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改正,会对幼儿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挑食和偏食不仅会影响幼儿的身体发育,还会影响到幼儿对膳食知识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而暴饮暴食则很容易导致幼儿出现肥胖等健康问题。
(二)交往习惯方面
幼儿是社交活动的重要人群之一,交往习惯的形成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幼儿阶段,很多幼儿存在着自私、霸道、拒绝和孤僻等不良交往习惯。自私和霸道行为是因为幼儿无法自我约束和控制,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而拒绝和孤僻则往往是因为幼儿缺乏自信心和独立性,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往。
(三)团体规则习惯方面
团体规则是团队运作的核心,幼儿要想在幼儿园获得良好的发展和适应环境,需要遵守团队的基本规则。在幼儿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中,不合群、不服从和冲动等问题比较突出。不合群表现为幼儿在团队活动中常表现出孤立、自闭等行为;不服从表现为幼儿对师长的指令和团队规则不遵守或不理解;冲动表现为幼儿缺乏自制能力,常常随意出手、乱动或跑动等行为。
三、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一般是由外界环境、个人特点和家庭教育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形成过程中,家长的纵容、缺乏引导的模仿和对新环境的过激反应等是比较常见的原因。
(一)家长的纵容
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如果家长过于溺爱、纵容幼儿,不管是在饮食、交往还是团体规则等方面如果有不良表现,家长没有及时止损,反而纵容孩子的错误行为,那么幼儿就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从而形成不良行为习惯。比如,当孩子在公众场合表现过分的喧闹和挑衅时,如果家长不理会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算了”,那么幼儿就可能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无害的,从而引发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缺乏引导的模仿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好的榜样和引导非常重要。如果幼儿长时间处于缺乏模仿和引导的状态下,则很容易形成不良行为习惯。例如,幼儿缺乏良好的亲子关系或是缺乏被身边成年人的指导引导,可能会形成孤僻、自闭等不良行为习惯。而在家庭中,家长的言行举止、家庭氛围等行为模式对幼儿也极具影响力。如果家长在公共场合重色轻友或者语言粗俗,那么幼儿可能会模仿家长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对新环境的过激反应
幼儿在生活中所对触碰的环境和事物都是新的,对新环境的反应是否过激,直接影响到形成其良好或者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当幼儿刚刚适应幼儿园的新环境时,受到陌生人的关注或教育方式、游戏活动等与家庭不同的规范时,幼儿可能会表现出不配合、望而却步等不良行为习惯。这样的行为习惯往往是因为幼儿感到了不安和恐惧,在新环境中需要适应和学习更多,从而产生了气愤或者反抗的情绪,从而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四、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方法
良好行为习惯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幼儿的个性发展和成长质量。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和家长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加强家园合作,榜样示范
家长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引导者,在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家长的言传身教可以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和行为规范。因此,家长要深入了解幼儿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了解孩子的优点和不足,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各种家庭活动,与教师共同制定规范的行为准则,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要从自身做起,积极提高自身素养,塑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亲子互动正常,关系和谐,为孩子成长健康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循序渐进,加强引导
对于幼儿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基础,也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因此,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首先,教师要制定具体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让幼儿明确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其次,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阶段,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如游戏、故事、音乐等,让幼儿通过感性认知和体验学习,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和提升。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和高中,教育的内容和要求都会有所不同。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基本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在良好的家园合作环境下,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如定时睡觉、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等。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心,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规划,逐步成为自主学习和自我激励的人。总之,对于幼儿的教育要有耐心,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开心愉悦的氛围中快乐成长。
(三)不断鼓励,让幼儿在练习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鼓励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和家长应该及时给予孩子认可和奖励,肯定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小小的鼓励可激发孩子的自信和动力,让他们在行为规范的训练中不断地练习,不断提高,最终将成为孩子的自然行为方式。同时,对于那些错误的行为,教师和家长也要耐心引导,不断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慢慢改正,通过正面鼓励和引导,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更新家园教育观念,提高家园合作认识
首先,要经常组织儿童早期教育辅导,由具有一定教学经历的老师来传授幼儿的教学方法。如果有能力的话,可以请专业人士来教授他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让他们的父母和老师们不断地接触到最新的教学思想,从而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其次,要对互联网的有效利用。家庭成员应该定期分享教育理念、教育指导等优质教育理念,如网上教学录像、优质教育论文、教育资讯等。利用互联网和资源的交流,让“家”双方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增强对“家”的理解。如果父母们能改变他们的教学观念,意识到他们的家庭关系对他们的成长有多么的重要,他们就会更加的关注他们的家庭关系,从而推动他们的家庭关系。如果幼稚园老师们更多地意识到「家园合作」的意义,他们就会把「家」的工作落实下去,而非只是「表象」而已。这种家园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让孩子们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安全感和快乐。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可以促使孩子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幼儿的行为规范和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从小细节做起,强化引导和榜样示范,不断激励幼儿,让幼儿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一个品德优良、行为规范、积极进取、向上向善的好孩子。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