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摘要

社会快速发展使得学生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如何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一项新内容。在双减政策下,教育工作不能局限于学科教育,也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加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双减”政策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探索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在减负增效的同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双减政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策略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makes students affected by multiple factors and has some problems. Therefore, how to improve the primary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 new content of education work.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e education work should not be limited to the subject education,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ork, and strengthen the psychological guidance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erefore,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under the policy of “double reduction”, and combined with various problems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explores the feasibl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trategies, 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while reducing the burden and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Key Words: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trategy

前言

“双减”的出台与执行,就是我国贯彻“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的最佳证明。“减”字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又能拓宽他们的思路,拓宽他们的眼界,引导他们向新的方向迈进;一个“减”字,既可以减少孩子的学业压力,也可以减少家长的经济压力,还可以缩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让孩子养成自信心和自律的习惯,从而提升孩子的学业水平。在“减”的同时,也要注意“增”的积极意义。加小学生户外活动的次数,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促进师生、亲子之间的感情,让他们可以在相互了解的前提下,与他人和睦相处,一起提高自己的水平。在此“增”“减”之间,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需要家长、老师、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关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其对策是改变观念,注重心理辅导;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途径;家庭与学校共同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多方面合作,共同建设教育制度。通过这种方式,让心理健康的种子在同学们的心里扎根,创造出一个温暖的、和谐的家庭环境,促进同学们的健康、快乐的成长。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的个人心中充满愉悦感、成就感和满足感,更重要的是,让整个社会都充满了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一  “双减”政策解读

教育界的改变,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特别是在“双减”的时候,更是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仔细解读这一政策的含义,实际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要把“减”作为根本,既要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又要减少家庭的经济压力,帮助他们开拓眼界;二是要“增”字当头,让孩子们既有更多的家庭陪伴,又有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有更好的学习、生活方式,让孩子们有更好的心态,更好的发展。

(一)以“减”为本,开阔视野

毋庸置疑,在各种客观原因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是导致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双减”的推行,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回溯,让教学目的回到最初的初衷,提示和催促着全社会在重视减少学校的课外作业和课外辅导的情况下,更多地注意到了学生的精神取向。只有拥有了良好的精神状态,我们的精神状态就会变得更好,我们就会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这个问题,面对这个客观现实。“减”字一出,帮助家长、老师和学校转变育人理念,改善教学方式,摆脱对学生的“考试”错误认识;帮助他们拓宽自己的眼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学习目标,从而真正实现“减负不减质、育人先育心”。这也是为了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改变当前短视化和功利化的教育状况,培养出一批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青年,以达到为党为国育材的初衷。

(二)以“增”为本,全面发展

毫无疑问,“双减”的核心问题就是“减”,即为降低学生的学业和家庭的负担,以及缓解他们的精神压力。但是,在聚焦于“减”字的同时,也不可忽略了“增”字的存在。“减法”与“减法”的概念是“减”的概念,但二者并不冲突,“减法”既不能提高学生的数量,也不能提高学生的“质”;非显于外,非隐于内;不仅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而且注重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注重他们的身体与精神的协调与健康发展。以“增”为主,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加学生在学习中的感悟与获得感;锻炼身体,增加知识,增进亲子感情。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教师与教师的关系变得更融洽,有助于减少亲子之间的冲突,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引导小学生积极、正面地面对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人生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获得更积极、更健康的成长的内在动力。

(三)有“的”放矢,满足需求

“双减”的另外一个重点,就是要利用校方和社会的资源,进行多样化的课外教育,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课外教育的需要,这才能达到国家的目的。一方面,如果是有一些个人的个人,或者是有一些在家庭的指导上有问题,那么老师要做好面批指导、答疑解疑的工作,帮助他们赶上他们的学习进程,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水平;同时,对其他有能力的同学,也不能像以上提到的同学一样,“一视同仁”地对待,应扩大他们的学习范围,充实他们的课外活动。老师和父母要对孩子们进行激励,让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由学校组织的阅读、科普、体育、艺术、劳动、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中去,让亲子阅读、师生阅读的饱和性得到提高,拓展艺术修养、实践活动的范围,从而让孩子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通过这种方式,使各个层次的学员都能受益,这种方式既能满足每个孩子的学业需要,又能减少父母的负担,有利于家庭的安定,社会的安定。

(四)以“合”为主,真正起效

“双减”政策的落实,使家庭获益最大。不仅减少了父母在子女功课上的负担,而且也减少了他们的财务压力。在学校方面,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课后辅导计划,要鼓励老师布置具有灵活性、科学性、个性化的作业,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与此同时,还可以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社团活动,让学生们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在完成他们的文化课学习任务的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对于父母来说,虽然大部分的课程都是在学校里进行的,但也要配合学校,在学生回到家里的时候,帮助他们做好心理辅导。例如,督促和指导孩子将一部分剩余的作业完成,对他们的空余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布置和指导他们的孩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一些家务。多陪孩子读书,多参与一些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活动,这样既能提升孩子的艺术素养,又能强化他们的身体素质,这对他们的身体发展是有益的,也是对“双减”的一种贯彻。

二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误区

(一)小学开展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

第一、儿童是一个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在不断地成长,他们的社会经验也在不断地丰富,他们在学习上也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能满足小学生的内在需要,又能解除他们的迷茫,更能推进素质教育;第二,小学生的心态不稳,思维不完善,身心都不成熟,对社会和家人有一定的依赖性,当他们遭遇挫折时,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无助,更有可能产生精神疾病。小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影响其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情感状况。所以,应以“双减”为指导,在改进现行的教学方式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1.观念误区

心理健康教育是将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相结合,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使他们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从而达到对他们全面素质的有效培养和个体化发展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真实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如何去生活,如何在生活中去关注自己和别人,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进行自主的发展和评价,从而达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站在小学生的立场上,重视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可以看出,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还可以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是当代教育界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中国小学已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是,其教学内容往往停留在“表象”上,而老师们仅仅进行“心理辅导”,对其认识也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仅限于临床医学的模式,而要以教育导向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引导。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精神卫生工作已由以往的精神卫生防治工作逐步转向了精神卫生的培养工作。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向学生提供科学、适当的心理帮助,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为他们的成长和发育提供可靠的支持。身为老师,一定要持续提升自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认识,在进行心理咨询之外,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灵健康发展。

2.内容误区

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制约,目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多以心理学、生理学等相关的理论性知识为主,多数教学内容过于概念化和系统化。这种比较死板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起到一定作用,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更多的是要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真实感受,对每个人进行适当的引导。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让学生了解有关心理学的理论,也不是通过简单的学习就能加强的。

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选取的时候,要尽可能地避免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机械化、系统化的教育,要尝试着对纯粹的心理学的观念进行稀释,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扩展,并将其与现实的联系起来,提高其实用性。尽管这种行为看上去很小,但是它可以很好地化解小学生的心理矛盾,使他们在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自卫能力,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保持着聪明才智的前提下,还可以对他们的心理品质进行有效的改善。

3.方法误区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围绕着传递知识而展开。此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将传递知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更强调教学模式的完整性。部分学校设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与普通学科教学模式相同,只是机械地传达心灵培养观念,不仅无法纾解学生心理压力,甚至会造成更大压力,与双减政策背离,也无法适应心理健康教育需求。

三  “双减”政策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心理教育标准

造成这缺乏统一心理教育标准的重要因素有:一些老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对于同样的问题,不同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在对学生产生的厌学情绪中,有的老师觉得是“差生”不愿意学,有的老师觉得这和学生的思想有关系,而有的老师觉得这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原因。当学生表现出攻击性的时候,大多数老师会觉得这是一种违反学校纪律的行为,是一种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而很少有老师会觉得这是一种心理问题。

(二)德育化倾向较为严重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

有些学校把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混淆起来,以为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实际上,同为“育才”工作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还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大都是以班主任或思想品德老师为主,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大部分的课程内容都与思想品德教育相关,这也就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被看作是思想品德教育。

(三)缺乏师资力量的支持

要加强教师的工作,必须加强教师的工作。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缺少专门从事心理卫生工作的教师,且存在着一些不健全、教学质量不高、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尽管一些学校已经建立了心理辅导室,但是因为师资力量的不足,使得心理辅导工作的专业化很难得到保证。此外,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多地倾向于学科化,它将注意力集中在对个体的纠正上,而忽视了对全体学生的需要。在与父母进行沟通的时候,过分地强调了学生的日常表现情况、学习情况,而忽视了与父母一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这就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缺乏层次。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ttxsai.com/news/2839.html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