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效率的研究策略

摘  要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由于小学语文学科各学段教学目标不同,小学各学段学生的预习内容也存在差异。文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语文课前预习的情况不理想。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现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合肥一小学生和语文教师进行调查。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存在对语文课前预习不感兴趣,预习时间安排不合理,过于依赖学习参考书,缺乏教师指导的问题。通过分析,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希望能对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提供帮助,提高小学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兴趣;课前预习

绪论

“预习”这一个环节就受到致力于语文教育的那些前辈们的重视。例如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朱自清先生的五步教学法中提到的两个重要环节即是“学生课前预习”以及“学生课上交流预习情况”。教育大家叶圣陶认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1]。传授知识这一途中,教师应是以引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为目的,而不是把所有知识一昧的教给学生。阮真在自己的论著中强调教师、学生二者需要重视预习,才能从语文教学这一过程里获得切实的效果。在江山野看来语文教学的前提是预习,它与教师备课的重要性等同。因此预习成为了他日常的语文教学开端,他在每节语文课之前会让学生自行了决自己所能了决的问题并提出自己无法了决的问题。

“预习”是一种学习方法[3]。指为了获取更好的学习结果而进行的事情前的自我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1],告诉我们不论做何事,如果事先做好了准备就能获得成功,反之就会失财。在语文教学里,预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于课前预习的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好的预习方法有效地预习,便能让语文课堂教学优化和更加流畅。哪怕课前预习如此重要,仍有教师和学生不重视课前预习,其体现为教师对预习作业的安排上没有细致的规定,缺乏对预习的指,使得学生面对课前预习时往往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则是对预习任务敷衍了事,还有的人认为不用每篇课文都预习,过度的预习会消耗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故所选题目是以语文课前预习为中心,在查阅相关文献书刊和进入课堂学习观察的基础上,探索、分析、归纳、总结出适合小学语文不同年级的课前预习方法,以实现有效提高小学生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效率的最终目标。

众多学者认为有效提高学生课前预习效率是从分层制定预习任务、传授多种预习方法给学生、培养或提高预习兴致。如朱桐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作业分层设计浅析》是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联合课堂教学活动[4]、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三个层次设置的。教授给学生的预习方法大多数为:1、给学生布置具体的任务,让学生懂的该做什么;2、“五读法[5]”;3、查、读、画、思考等。通过预习成果反馈、教师指导、评价,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预习的教学方案,从而发现了学生真正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王双和在《探索提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效果的方法》中提到“团队合作,共同预习[6];姜琳的《初中语文课前预习的教学研究》表明同学们还可以在预习过程中,以积极、协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将所搜集到的预习资料进行分类,并将预习方案进行有效分配[7]。合作预习可以充分发展好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团队精神,从而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预习变成课堂上的学习原动力,还要做到“课前预习的目标定位科学合理[8]”,目标定位科学合理是课堂教学中的起始,这是由课前预习确立的,然后才是交给学生的有效预习方式。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语文这一学科本身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发生着惊人的变化。语文教学是学生在其终身教育的体系中基础的教育阶段,具有传递知识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功能。而学习作为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一种,有着与身自来的规律,但因为在真实情景下存在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成了一种非常繁复的活动。上世纪起,作为教学环节之一,预习就受到了众多前辈重视,随着教改的不断推进,预习在其形式和方法以及内容上都产生了变化,教师想要适应这些新变化就必须重视学习新课程下的理论,以及改善固有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现有的学习成绩已不再是教师的唯一目标,学生在老师的教学里面成长,好习惯的养成,自学能力的提高,这些更应该受到教师的关注。

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相关概述

为了更好地掌握小学学生的语文预习情况,找出当前的问题,必须明确小学语文预习特征和意义。

(一)语文课前预习定义

“预习”一词的释义为:“学生事先自学将要讲授的功课。”[2]就是在教师讲授新课之前,学生对功课内容进行阅读,初步理解教师即将要讲授的知识。这是预习狭义的理解,所预习的范围仅限于课堂授课内容。但是在新课程理念下,预习不止为了教师讲授的新课,而是学习者根据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学习,对未知的知识进行探索和思考,并试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是自主学习的方式之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3]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文章认为在当前的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努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的突破口和重要组成部分。俗话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学生在课堂内接受知识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更多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的。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把预习当作学习过程的开始,在预习的过程中,不仅要独立阅读、还要进行思考、并产生疑问等,坚持预习,会逐步提高自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预习特征

小学阶段是学习的基础期,从进入学校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情感、等多方面都开始发展。小学的学生正处于个性的塑造期,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在快速提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分别提出了“学段目标和内容”充分体现出了语文课程的阶段性特点,小学五六年级为第三学段,其学段目标逐渐侧重学生的阅读、习作、理解判断能力。小学的学生,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方面都存在较强的特征。在学习上,经过几年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容易出现新知识影响旧知识的情况,并且即将面临小升初的考验,学习压力较大,较低年级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厌学的情绪。在生活上,经过几年的集体生活,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具有较强的团结意识。

在新课标的实施背景下,教学理论偏重“以学定教”“因材施教”。通俗的讲,就是依据小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年段认知水准、课前预习程度、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基本情况,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 略。要确保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够得到最优化发展。如果学生对所学的语文知识缺少学习兴趣,那么即使教师授课模式新颖,授课内容生动,也无法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能力。而教师组织小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课前预习,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科学设定授课模式与问题,让学生都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从而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自主学习。

(三)小学语文预习的意义

预习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新的课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1.降低课堂教学难度

预习能够促进教学的出发点,让教师能够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有预习习惯的人, 一般学习都很好。如果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或者思维比较灵活,就容易发现课文的难点和疑点,那么就已经具备了自主性,甚至接近了不需要教导的程度。在此阶段,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直接切入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感受,仅用一到两个问题,就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

2.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自己的组织和引导,要把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训练,使其能够进行规范、有序的自主学习,使其文化修养和思想水平得以提高,同时也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过去的教学方式只限于教材知识,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而通过课堂预习活动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预习行为,从而形成强烈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强调的是人才的教育,既要依靠老师的讲道、授业和解惑,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就是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敢于创造,做学习的主人,进而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是当今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也是培养未来优秀人才的主要方向。

3.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4]语文课程目标力求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取得新的突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预习是发展学生独立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语文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对语文素养的一种检验。知识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通过学习,可以拓宽学生们的眼界。在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下,要力求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与全面性,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扩大教学活动的范围,提高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现状

为了解合肥一小语文预习现状,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合肥一小五、六年级的122位学生,访谈对象为合肥一小的3位语文教师。

(一)调查情况

本次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共122人,其中男生占47.5%,女生占52.5%,关于学生语文预习的态度调查如下:

 表1小学学生预习态度调查

调查内容        选择类型所占百分比
有很大帮助65.57%
有一点帮助27.87%
没有帮助2.46%
不清楚4.1%
经常预习34.43%
有时预习50%
很少预习14.75%
从不预习0.82%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对预习都有一定的认识,认为预习对语文学习有帮助。但是根据数据显示,有34.43%的学生能做到经常预习,50%的学生能做到有时预习。

(二)调查结果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比较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一般都会安排学生预习,学生主要从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认写生字词的方面进行预习。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都清楚预习的内容包括写字词、研读课文,也清楚摘抄、标注等一些预习的技巧,在预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也会向家长,老师,同学求助。

从学生预习时长的数据来看,一半左右的学生预习时间在10分钟左右,而预习时间在20分钟左右的学生占30%。文章认为语文课文总体篇幅较长,文章结构较低年级更复杂,学生们需要在预习时进行思考产生疑问并得出自己的见解,10分钟左右的时间明显是不够的。由此可见,学生都比较清楚预习的步骤及内容,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并没有安排足够的时间来进行预习。

通过对三位教师的访谈,在“在教学实践,你认为学生预习有哪些变化?”这一问题上,教师反馈的课文文章篇幅较长,预习的时候所需要的时间更多,需要查阅的资料也较多。在预习的时候学生预习方式主要是独立自主预习,教师对学生预习情况评价主要是采取即时口头评价的方式。由此可见,教师并没有花太多时间来对学生的预习质量和预习习惯进行判断。

从图中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检查方式比较随机,大部分的学生表示教师是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堂练习来判断学生是否完成预习。

三、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和教师都很重视语文课前预习,但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前预习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预习的兴趣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43%的学生预习的原因是老师要求,说明部分学生预习的兴趣不高,在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时,就出现应付检查的情况,即使课本上有明显的标记,但如果仔细检查和询问,就能发现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完成任务敷衍了事。

图4学生预习的原因

只有自主的学习活动,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答。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任何的热情,把学习作为一种累赘,就会削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缺乏,是目前小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依赖学习参考书

由调查数据显示,在预习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是自己借助工具书和资料来完成预习的。但是,在访谈中,三位教师都表示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回答的段落意义和中心思想都与参考书上提供的答案高度一致,这说明学生并没有合理的利用学习工具书,而是直接照搬参考书上结论。

学生预习中一旦遇到问题,就会立刻查阅参考资料,依赖学习参考书。长期采用参考书进行预习,不但会造成思维惯性,而且会削弱其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知识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都有下降的趋势。许多小学的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思考能力。教师们也曾在访谈中指出,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语文学习最大的问题就是自觉性不强。学者段艾娜在《小学语文预习活动的探究》中也对学生的“质疑式”思维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其主要的根源是学生在进行自主预习时缺乏独立性,而学习的参考书对他们的预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文章初步了解了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教材1+1》和《教材全解》等参考书,书上提供“准确无误”的段意和中心思想。如果教师不重视过程,只求结果,那么会导致更多的学生借助参考书快速地找出“标准答案”,从而把学生带进错误的预习,让学生们的预习成为一种形式,形成不好的习惯。

(三)缺乏教师的指导

预习虽然是为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在预习的过程中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

从调查数据来看, 只有39%的学生表示教师经常指导课前预习。教师们也表示,预习多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大部分时间里,教师都是随便看一看,问一些问题,熟悉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再给学生一些建议,并没有规范的进行指导。

由图可见,学生在预习活动中缺乏教师的相关指导,这导致学生们都按照常规的圈画生字词、标明段落等方式来进行预习。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学习上的差距越来越大,的学生由于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方式的差异较大,对课文的认识和学习的问题也有所不同,而常规的预习要求又会限制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独立发展。教师对课前预习的常规要求,必然会造成部分学生觉得预习任务乏味,积极性降低。

(四)父母缺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

多数父母认为孩子只要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书写或背诵任务便是完成了作业,他们不知道孩子的预习任务,也不知道孩子的预习进程,没有引导孩子重视预习。语文学科作为中国人的母语,本身就有着源于生活且和生活共同存在的特点,家庭的教育对于学生语文的学习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这是学校的教育难以取代的。俗话说“书香门第多才俊,儒雅家风育学 人”,只要父母注重引导,孩子便能在父母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下喜欢阅读,爱上学习。

(五)缺少教学评价

老师所安排的预习任务,只要有个别学生能够举手回答出预习作业,就让教师产生错觉,认为全班都已经完成预 习、通过预习,没有抓好实践和落实到位,殊不知余下的学生仍在滥竽充数,混水摸鱼,致使教师们以偏概全,把“内容”变换成了“形式”。还有教师觉得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要途径仍然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对学生的自学不报期待,,不少教师还存在预习检查、评价过于单一的问题。

四、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改进策略

通过对合肥一小的语文预习情况调查,文章针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改进策略。

(一)提高学生预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唤醒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积极探索。在小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地调动学生学习中的内在动力。教师可以让学习成绩优秀、学习习惯良好的同学共享自己的自学经验,做个好的示范,使学生意识到,预习能改善学习效率,从而激励学生自学[5]。教师还可以设置学习竞赛,创造学习气氛,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激发对预习的兴趣。

对学生而言,学习绝不能只是一种消极的接受,更多地体现在个人的兴趣动力上。要丰富学生的预习活动,除了让学生自行完成之外,还可以与同伴共同完成语文课前预习。学习前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做,避免老师、家长、同学等外在因素的干扰,让学生自行分析、反思学习,并有自己的判断。在自主学习之后,再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预习的提升。自主学习后的协作学习,使同学们能够根据自己获得的知识和经历进行探讨,从而产生思想的火花。这种丰富的预习活动会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预习,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拓展学习资源

知识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学习是为了拓宽学生们的眼界。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下,要力求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与全面性,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扩大教学活动的范围。为了避免学生过于依赖学习参考书,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践活动、课外阅读、微课视频等方面来获取知识。对的学生来说,语文预习并不限于课本内容,更多的是要结合生活实际,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在预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资料的搜集。在语文预习之后,能够提出质疑并进行反思,锻炼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明确预习任务

小学学生,由于掌握了一些经验,可以通过使用工具书或其它方式克服词汇的障碍。因此,词汇的教学要由老师教变为学生自己去学。老师要注意的是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认识到这一问题,把握好形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至于阅读后的反思体会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自由沟通。也许有些学生看得比较透彻,而有些学生看不透,所以可以采用集体协作,让那些懂得比较浅薄的同学通过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得到更多的启发,最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指导。有的时候,老师说的再多也不会得到很好的效果,学生们互相帮助,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之后,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课堂学习立足于问题,找到学生学习的出发点,是新课改倡导的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了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够更加准确地指导课前预习,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有针对性的预习指导,让学生明确预习的任务。那么,预习对于学生而言,会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活动,这种活动带来的满足感,会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预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家庭带头学习

在中国,家庭教育正处于一个新历史阶段,从传统的家庭教育向现代的家庭教育过渡,传统的家庭教育早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需求,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知识的老化也在加速,这一切都要求一种新型的学习型家庭的出现以此来适应家庭教育的发展。作为知识社会中的新形态——学习型家庭,主要指:家庭中的全部的成员都应具备愿意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以及终身学习以上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发展和追求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双减”的实现政策意味着父母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父母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6]。首先是,在这个时候家长应该自主的学习、带头取学习,同时注意引导孩子去学习,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让孩子拥有主动学习的生活态度。这就需要家长既要了解与家庭教育相关的理论,还要了解传统文化和专业知识。既要从教师处取经,又要和孩子一块儿学习科学性的知识。其次,父母把自己的阶段学习结果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动力得到激发。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就是在家人的分享和交流的过程中实现的,亲子关系从而融洽,家庭氛围因而温馨。再次是,家庭成员应该一起采取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社会的发展从未停歇,书籍、杂志和报纸,此外还有电视、电脑、手机等都是知识和文化传播的载体。最后是,应该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体验学习的趣味。学习活动应是积极的,有意识的和有趣的学习能使生活增添乐趣,生活可以学到太多,太宽、太杂的东西,父母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学习的好习惯,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体验生命之美丽,学习之乐。

(五)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课前预习还讲究可评价性原则,语文这一个学科的特点使其预习评价呈现为多元化,评价主体、角度及方式都具有多元化。新课改中评价改革里提到,应积极鼓励家长和学生参与评价,而不再单以老师为主体进行评价。、师生的互评、家长的评价、学生的自评、生生之间互评等皆为评价方式,这一互动的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及时自我调节,同时,有助于老师们利用各种途径,紧密联系学生学习状况,获取重要的信息,并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既可以保持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又对维护课堂秩序,实现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具有意义。评价学生的预习成绩,不能仅限制在某一知识的获取或某方面有所提高的能力上,但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价。如培养预习习惯、阅读鉴赏能力、合作精神等角度。在评价标准设置上,结合学生实际的情况来确定。鼓励同学们制作记录卡,记录自己的预习成长,每日的预习成果,由班级或学习小组适时发布、讨论和总结。不仅可以促使同学们好习惯的形成,而且可以让评价标准在内部差异中建立。评价方式多样化,传统的检测方式——考试不适合作为预习评价,应该采用其它方法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如通过课堂交流预习情况,课后,同学们针对自主预习、方案改善等方面的得与失进行反思。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ttxsai.com/news/2794.html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