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文化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提升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语文,是大部分人的文学文化启蒙,学什么和怎样学显得格外重要。这个时期,教师若能把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就可以教给他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的热情。此外,童年时期受到的教育将会对以后的成长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融入传统文化,为学生今后更深入地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打好基础。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教学 教师 教育 渗透策略
一、引言
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保留下来的珍贵遗产,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精神,既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我们中华儿女的民族担当。而教育,则是传承文化,发扬精神的重要途径,但事实是现如今的小学教育并没有很好地渗透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仍面临着一些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发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意识到现阶段教学存在的问题,思考良好的教育方法,找到有效的解决策略,将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渗透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去。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内涵与渗透意义
要想将传统文化更好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就需要明确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清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小学教育的现状,确立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方法,通过教育的有效实施,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性,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情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在明确其内涵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使其包含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使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二字,最早在《易·赉·象传》中被提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处的“文化”有“以文教化”的意思,即人造,人为的结果,是和自然相对的,因此,此“文化”与野蛮相对,是受过教化后的“文化”[1]。不过,这与今天所谈的“文化”不尽相同。今天我们谈论的文化,是一种广义上的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历史是发展的,文化也随历史不断演进,文化的进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不断继承,不断演进的文化,反映了中国人民精神,社会风情风貌,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含义广泛,既包括了儒道墨法、诗词曲赋,又有各种传统思想和道德礼仪,也包括节日饮食,服饰配饰,歌曲工艺等民俗文化,数不胜数。
2、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语文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其重要性是非比寻常的。在小学阶段,教师主要通过汉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以及综合性学习教学等,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情感,以及培育道德,提升美感等[2]。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始终贯穿其中,以唐诗宋词,古代散文为典范。近几年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又增加了关于中国传统诗词鉴赏等的课文篇目,目的就是让学生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其次,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再次,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最后,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文明,让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1、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的语文能力综合素养。部编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将“语文核心素养”概括为“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3]。比如,蕴含哲理的古代散文,在语言和思维方面可为学生提供学习典范;含蓄押韵的古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成语谚语,民俗文化等通俗易懂,可以增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文化的传承。总的来说,通过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在各个方面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因此,需加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传统精神文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4]。
2、养成学生良好品性
儿童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一个基础性阶段。儿童时期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人格品性,道德价值,世界观和人生观等,都会对以后各个阶段的发展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内心纯净质朴,他们渴望美好生活,因此,在这个时期,教师应该给与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引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着积极,美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有许多值得传颂的人格品性。在这个阶段的教学,如果能以中国传统文化加以灌溉,使之修身养性,熏陶性格,学习一定的人生哲理,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对个人良好意志性情的养成更是有益。
3、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当今世界,文化的作用愈发明显,文化强国的口号也喊得越来越响。从精神文化实体层面来看,爱国就是爱我们的文化与制度。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仍然历久弥新,它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的精神追求。通过融入传统文化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文化民俗,史事政事,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增加丰富的知识储备,形成高尚的道德品性,能够通晓古今,知古论今,增加学生内心的自豪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因此,小学语文教育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在教学中,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以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国情感,推动形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以促进祖国的强大发展。
4、传承传统文化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近5000年的浪淘仍流传至今,是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结晶,是先辈们努力奋斗,承传下来的丰富,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华文化也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如今更是在当代中国大放异彩。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教育教学的使命。在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会增进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会提高人们高度的民族文化意识,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文明之魅力[5]。教育是文化最好的传播途径,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在教育中得到体现,需要在教育中得到回归,更需要通过教育传承发展。因此,让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得到良好的渗透,既是为了实现语文教育的本质,也是为了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与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这方面主要存在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能力较弱,教师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的偏差、校内传统文化的氛围不够、以及传统文化相关活动的开展不足这几个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内容:
(一)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能力较弱
在主观方面,小学生自身文化储备量小,并且难以理解许多传统文化,再加上这些文化与当今时代相去甚远,很多思想观念也与现今存在差异,理解起来难度就更大了。就比如文言文,古诗词等,这些知识本身就有难度,如果学生对其又没有兴趣,学起来定是费时费力的。另外,由于很多小学生过早接触到高科技产品,对他们而言,对娱乐明星的影视作品一清二楚,但对我国的历史名人比如孔子、老子、墨子等人的思想却知之甚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也变得更加困难。小学生的智力能力等尚未完全开发,能够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能力有限,学习能力也有待提升,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路途中,更需要教师的耐心教导。
(二)教师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的偏差
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观念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教学方式会影响学生情感价值的形成,传统老旧的教学思维不能促进学生的进步,不能激发学生情感意志的形成。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阶段,虽然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但许多学校仍然为了提高升学率,将传统文化教育放在角落位置,未能引起重视。许多教师只将心思用在备课,很少深入研究传统文化,未能将其渗透进课堂,最常见的便是许多教师的教育方法过于传统,未见创新,不能引发学生兴趣。而虽然有些老师鼓励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却未落到实处,并没有帮助学生学习探索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因此,在呼唤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教师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并创新教学理念,同时也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三)校内传统文化的氛围感不够
拥有浓郁传统文化氛围感的校园,对小学生身心成长有着积极作用。当前国家虽然倡导要对传统文化重视起来,也强调要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要让学校师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然而,目前很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缺乏力度,教师没有将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课堂上,校园内传统文化的氛围感仍然不足,无法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意义。正因如此,学校内的师生难以树立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传统中国文化在小学基础课程中的教育作用。
(四)传统文化相关活动的开展不足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活动作为课堂的另一种形式,很大程度上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便于学生高效吸收知识。开展传统文化类的活动有益于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并能帮助学生拓展各方面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很少有老师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活动,仅有一小部分老师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即使是有老师组织活动,却没有良好的活动内容,致使活动并不能引发学生兴趣,不能给学生带来收获,甚至是有些活动并没有一个规范的策划方案,导致活动结果差强人意。这样的活动既没有达到教师预设目的,也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更别说要教授学生文化知识了。
四、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与途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程序,既要做好传承工作,又要与时俱进。通过分析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小学语文教学首先需要加强中国汉字文化与汉字书写的教学,为传承文化打好基础;其次要创新教学手段,可以采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好现代科技手段;最后,要营造浓厚的校园传统文化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进行教育时不仅要强调学习传统文化,更要注重精神的传承。
(一)加强汉字教学打好学习基础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官方文字,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人们进行交流沟通的工具,它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习汉字文化,是最基本的内容,也唯有将汉字学好,才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才会增强对祖国其它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汉字的结构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6],汉字本身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其结构中就蕴含着中国的文化文明,可见,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将汉字文化的基础打好,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将更有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文明。
在进行汉字教学时,教师可以对汉字所包含的意义进行解释,尤其是汉字的来源。教师应尽量对一些简易汉字的结构进行阐释,引导学生对汉字的来源有着清晰的认识,并且学生也会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兴趣。例如,教学“日”这个字时,告诉学生们这是一个形声字,本义是太阳,在甲骨文中它的外形就像一个太阳,一横就像一点,表示太阳照射出来的光。又如在教学“信”字时,告诉学生们这是一个会意字,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一个“言”,人言为信,代表人说话就要讲信用,不然就是谎言了,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适当补充一些关于诚实守信的历史故事,比如烽火戏诸侯,程门立雪等,以达到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性格品质,培养学生良好品性,促进学生想成美好品德的教学目的,有利于发扬传承诚实守信的中国传统美德。
(二)创新教学思维,教育紧跟时代步伐
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精神应当被赋予现代精神,不可将过时的,传统的含义解释给学生,教师也应当紧跟时代,转变教学思维,改进教学方式,要让已经过去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即便是在当代也能展现出它的价值,使传统文化教育始终跟上时代的步伐。
比如,中国古代狭义的“国家“爱国”就是将死板地维护本国利益,抵制他国思想,禁锢国人思想,强调服务他人,专制统治等。而现在的爱国则是理性的爱国,允许公民有自己的信仰,强调公平公正;古代的科举制限制人的思想,等级限制严重,阻碍人的发展,而现在的考试制度强调平等,重视创新。这些都足以证明传统文化是紧跟时代,发展变迁的,传统精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小学生是单纯简单的个体,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应该始终紧跟时代,向学生解释清楚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化。
另外,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形成期,生理及心理都未成熟,好奇心与求知欲强,易受外界影响,可塑性强[7]。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小学生对游戏、音乐、视频等极感兴趣,现代大众媒体对小学生的不良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所以,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大众媒体,使其发挥对语文教育的正面作用。例如,教师可以搜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视频,引领学生学习;可以推荐诸如《朗读者》、《诗词大会》等节目给学生观看;也可以制作微课程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以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基本已经离不开大众传媒,如何发挥好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作为教育者更要仔细甄别传媒内容,利用媒体强大的宣传力和号召力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服务[8],使传统文化教育紧跟时代的步伐。
(三)营造浓厚的校园传统文化氛围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大部分时间学生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的学校,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潜移默化地吸收其文化,也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因此,要更好地在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就需要加强学校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建设,增加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9]。
1、营造浓厚的国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校园是师生生活的地方,校园环境会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校园环境可以精心设计一下,使我们的校园景色赏心悦目,让学生置身在其中不仅能获得美的享受,也能熏陶性情。校园建筑应也应融入传统文化,展现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比如,可以修建“文化长廊”,装饰以经典诗文和历史名人。师生在如此优美典雅的环境下交流思想,讨论古今,会逐渐受到国学文化的熏陶,从而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此外,学校应并广泛地在各个地方展示传统文化。因此,无论是学习区、活动区还是生活区的环境布置中,都要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
另外,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学文化活动。比如:传统文化图片展览、摄影展、习俗文化展、国学讲堂等活动,也可以邀请传统文化名人、民间艺术家等走进校园,开展讲座。这些活动都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激发学生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2、开展课堂专题教学,准确把握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教科书中所呈现的材料只是冰山一角,在课堂上学生所了解到的也是浓缩后的文化精华。要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染,就需要更广泛更深刻地地去了解它。若对其只是一知半解或者囫囵吞枣,则难以真正地承传发展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只有深化教育内容,深刻了解所学内容,才能使教育内容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自己的东西。专题教学就是对某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性的,具有针对性的深化的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可以使学生亲自参与到专题中去,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增进情感的理解[7]。通常可采用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课文《草原》时,可以组织专题式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草原》这篇课文中,提到了许多同学从未听过见过的“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等少数民族食物,还有蒙古包、骑马、射箭、那达慕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和活动项目。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可以组织以“少数民族”、“民族一家亲”为主题的专题活动,指导学生们收集相关资料,补充关于草原和少数民族的知识,让学生能全面地把握相关知识,并让学生明白各族人民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道理,要加深学生的情感熏陶,使学生真正懂得传统文化传达出的精神内涵。
3、以传统节日为载体进行教育,增进学生理解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春节、除夕、端午节等都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中蕴含着注重血脉、崇尚团圆、以和为贵等特质,流露着浓浓的人文情怀,是中国人生活情感的共同表达。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讲述节日来源,节日习俗以及庆祝方式等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悟到节日中深深的民族精神。
例如元宵节,教师可通过讲故事、情景剧表演,或者组织学生动手包汤圆等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实践中去,切实地感受元宵节的魅力,也可以鼓励学生的家长加入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通过学生与家长共同合作,共同感受节日氛围感,不仅达到了传承节日文化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在亲子互动中,学生会领悟到传统节日所传达的和谐幸福,团团圆圆的浓浓亲情,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团结友爱,重视亲情的美好精神。
又比如在学习六年级小学课本的《北京的春节》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一场关于春节的相关物品介绍活动,首先老师要让学生做好预习和准备工作,在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互相的交流分享。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带上一些对联,墨水,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写对联,写福字等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节日魅力,学习到孝老敬亲,相亲相爱的中华传统美德,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性,提高道德意识感,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4、利用寓言成语进行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成语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我国丰厚的文化内涵,折射出我国民族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等[9];寓言是一种篇幅短小,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展现深刻的哲理的文学样式。寓言故事选材于当时的社会历史、军事政治,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虽然语言短小简单,但能引人深思和催人警醒。正是由于寓言成语的这一特点,加上小学生对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寓言故事将学生引入历史文化场景中,在绘声绘色的讲解中,既融入了历史知识,又能教给学生深刻哲理,使学生领悟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比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教师可以在借助音频,图片等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进行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得人物形象鲜明,让学生在寓言故事中深刻理解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学习古代人民克服困难,顽强不屈的精神,同时明白这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重要原因。类似的成语还有守株待兔、杯弓蛇影、揠苗助长、画蛇添足、祀人忧天、亡羊补牢等等。
5、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提高学生文化品位
中国汉字有其独特的音韵结构,许多古典诗歌对仗工整,讲究平仄押韵,而小学阶段的诗歌文言文都比较简单,且讲究押韵,读来轻松愉悦,朗朗上口。因此,诵读经典是一种非常简单有效的传统文化渗透方式。
所谓经典咏流传,中华经典诵读便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基本途径之一,何为经典?中国有着长达五千年的文明,流传下来了众多脍炙人口,人人赞叹的经典,每一部著作都有它极高的价值。对于处于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可选取一些短小精悍、便于理解的作品供学生诵读。比如:《百家姓》《弟子规》,以及简单的诗歌经典等。小学高年级的则可以尝试诵读《孔子》《老子》以及一些有难度的诗词等。
(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传统文化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当然也存在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存在于劳动人民的口头故事中,生活实践中,交往交流中。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学会动脑动手,在实际生活中感悟民间艺术的魅力,在快乐的实践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比如,引导孩子去收集一些农事谚语,天气俗语,歇后语,以及生活经验的总结等,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在父母长辈的指导下学习编中国结,剪纸,做灯笼,了解灯谜文化等,感受民俗文化传达出的友善和睦的精神品质;教育参观一些国画书法艺术,观看民族戏剧曲艺等,领悟文化艺术带给人的精神熏陶。
这些生活中流传下来的经验总结,风俗习惯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传递着深刻的精神价值。在生活中去发现艺术、民俗、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最重要的就是能够使学生在积极实践中耳濡目染,汲取到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让学生在了解和欣赏文化中修养品性,熏陶性格,增加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10]。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