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家校共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基础教育正式迎来“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家庭教育开辟了新的教育空间,对家长的教育参与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引发了家长新一轮的教育焦虑。目前,我国家校共育存在着家长的教育意识淡薄,教育知识欠缺,教育能力有限等问题。因此,加强家校合作,积极推进家校共育以发挥家校协同育人作用是双减政策背景下保证减量提质的关键一招。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成都市某小学为研究基地,对学生、家长、教师进行调研,通过对“双减”落地后小学中家校共育活动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解,寻找当前小学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角度出发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并尝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双减”政策背景下行之有效的家校共育举措。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核心概念、文献综述和研究思路等;第二部分为本研究所做调查的情况说明,其中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以及对相应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第三部分是家校共育目前的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个角度探究了问题的成因;第四个部分是应对举措,即根据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举措。

关键词:家校共育;双减政策;小学家校共育

Abstract

In July 2021,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the Opinions on Further Reducing the Burden of homework and After-school Training of Student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which officially usher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in basic edu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has opened up a new educational space for family education,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parents ‘participation in education, and also triggered a new round of parents’ educational anxiety among parents. At present,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parents’ weak awareness of education, lack of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limited education ability.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home-school cooperation and actively promoting the home-school co-education to play the role of home-school cooperative education is a key move to ensure the reduction of quantity and qua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is study adopt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method, with a primary school in Chengdu as the research base, research to students, parents, teachers, through the “double reduction” after the ground elementary school secondary education activitie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looking for the current primary school family education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school, society three analyze the reasons behind the problem, and try to put forward the targeted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background of effective home school education measures.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describ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core concepts,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ideas; the second part includes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institute, includ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interview survey and the data analysis; the third part is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school, society and the fourth part, which is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reasons.

Key words: home-school co-education;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primary school co-education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家校共育成为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上个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界开始意识到教育责任的承担者不仅包含学校,同时也包括了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在育人工作中,学校的教育职能需要与家庭力量协同合作,才能进一步落实学生的全面发展。199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到素质教育的开展不应局限在学生发展的某个阶段,而应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并全面覆盖家庭、学校、网络、社会等多个教育场所,在强调总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因时因地制宜,做到教育系统中各个阶段不同方面互相配合,以保证素质教育工作全面开展。2010年9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反复提及“家校合作”、“家庭参与”以及“家委会”等教育概念,从理论上打破了学校教育的封闭性,正式将家庭作为教育资源引入教育工作,学校不再是一座“教育的孤岛”。2012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法律正式介入家校合作领域;2022年1月1日,为助力我国“双减”政策进一步落地,《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确保家庭教育在双减过程中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合力,引导家长回归教育理性。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呈现出向家校共育、协同发挥家校合力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

2、家校共育是双减政策进一步落实并向纵深发展的突破口

双减政策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做出了明确要求,减负只是治标,该政策的最终目的在于提质,在保证学生能够全面健康发展的前提下,确保基础教育能够回归育人初心。事实上,减少作业总数量,控制完成时间只是“减表面”,如何实现并保持教育的高质量,使双减在教育的减量增质上发挥出真正的效果才是关键。在保障学生学习效果这一方面,除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用好家长资源,实现师资流动也是关键。家校合育是重要的教育方法,在双减政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和践行家校合育,是值得研究和讨论的重要话题。从这一角度来看,协同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育人作用,实现高质量的家校共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校共育可以视为推动双减政策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的突破口。对学校来说,引导家长理解并支持学校工作,在方法论上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的能力,在家校共育中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新方向。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所说:“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上突破,都是2022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研究意义

本文从“双减”的时代背景出发,探究更好实现小学家校拓展了双减政策下家校共育的理论空间,对未来小学家校共育的实际运作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小学阶段五育并举目标的达成。

1、理论意义

上世纪80年代起,家校共育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并迅速发展,目前,家校共育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笔者参考已有的理论,为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发展趋势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希望能丰富双减政策落地后学校提质途径的相关理论,为小学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家校共育话题提供部分理论参考。

2、实践意义

(1)学校方面

学校帮助家长明确家庭教育在新政策背景下的重要性,以进一步获得家长的教育支持,提高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参与度。通过有效利用家长资源,解决“双减”后部分学校存在的专业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以实现家长资源的有效流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确保学校相关教育活动有序进行。

(2)家长方面

学校促进家长对于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的了解,帮助家长重新明确教育责任,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完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确保双减落地后学生新出现的教育空间能够被妥善利用,在有效保障学生负担减轻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3)学生方面

对于学生来说,“双减政策”的落实带来了不少教育空白,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的监督与培养。通过家校共育,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实践,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合力下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核心概念界定

1、双减政策

双减政策指202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它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积弊已久的功利化短视化、片面化的沉疴顽疾,是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它从人民满意的角度出发,是为了保证教育回归育人初心、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所做出的重大决策。政策内容聚焦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规范校外培训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等四个重点内容。

双减之下,我国基础教育焕然一新。对学生而言,最直接的感受是作业少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学生学业负担的减小必然伴随着新的教育空白空间。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参加延时服务,学生在作业上耗费的时间虽然减少,但在校时间却明显增长,这对于学校的课后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此外,按照政策规定,校外学科类培训不得占用学生周末时间,这意味着学生在家庭中的时间也明显延长,留出更多开展家庭教育活动的空间的同时,对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双减政策的落地,是对“育人为本”的教育本质要求的回应,是对学校教育回归育人主阵地的助力,也是教育回归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举措。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把发展的主体决策权还给学生,是我国基础教育老生常谈的问题。要保证双减政策的长效运行,必须辩证认识减负的“标”与“本”的问题,实现标本兼治。

2、家校共育

从词源上来说,共育即为共同培育,是不同教育主体共同担任教育者角色,通过合作完成对受教育者的教育。通俗意义上讲,就是家庭和学校一起承担育人工作,以合力形式进行教育。

刘小洪认为,“家校共育”家长和学校作为两个育人主体,借助不同的活动形式,如针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沟通共育等,创设完整、系统化的教育环境,以实施育人工作,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养成良好习惯,发展健全人格。岳瑛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家长或学校,需要让教育资源流动起来,形成三方教育合力,共同保证共育效果。

家校共育含义广泛,其中包含家庭与学校的“联培”、“合育”以及家长的教育参与。本研究所指的家校共育主要指家校合作,是家长和学校厘清自身教育责任的情况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围绕统一的教育目标,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资源,形成学校主导、家长协同的培养模式,以实现学生长效性的全面发展。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1、双减政策相关研究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于2021年7月发布,在中国知网以“双减政策”为关键词搜索,符合筛查标准的论文有143篇。“双减”聚焦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两个教育问题,相关研究也多是关于这两个问题的衍生研究。

(1)关于减轻作业负担的研究

双减政策落地之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开始面临新环境。对于学生来说,作业少了,可自由支配的空余时间增加了,这对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着进步性意义;对于学校来说,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意味着学校需要开展需要更多教育活动以填补空白,也就是说,学校教育面临着减负不减质的全新要求。目前,以减轻作业负担为前提的提质增效教育举措主要有三类:一是以提高作业效能为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主要包括对作业设计及管理、课后评价手段及方法等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总结,所涉科目基本涵盖从小学到初中的所有学科课程,给出了行之有效的理论建构框架及作业设计范本;二是围绕核心素养的培育构建课后兴趣培养体系,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包括延长课后服务时间,进一步落实托管服务,以及围绕学科核心素养,重新按照课程建设的标准指定课后服务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等举措,确保学生在快乐参与中有所收获;三是研究家校协同育人的责任边界,通过家校共育等措施,确保双减之后教育效能不减[1]

(2)关于应对校外培训负担的研究

围绕减轻校外培训负担这一问题,当前研究主要从基础教育的公平性与公共性出发,讨论“双减”落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同时基于社会调研现状,反馈了我国一线基础教育的工作进度与已有成效,探讨了教培行业的发展方向。截至目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及各类学校围绕双减,有效出台了相应的服务政策,交出双减政策下学校的有关答卷,打破学校——家庭——社会体系,以大教育体系下的“组合拳”接棒减下去的课外培训,确保减负不减质。

双减政策是我国针对义务教育阶段长期以来存在的功利化倾向,高度重视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和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为促进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并保证学生成长为“健全的人”所做出的重大决策。[2]他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回归正确轨道,确保教育回归育人初心,推进学校育人方式变革,保障学生多元全面的发展。

2、家校共育相关研究

家校共育作为国内外家校关系的必然发展趋势,是当下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随着我国的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家校共育作为一种新兴教育模式,其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家校共育的制度建设尚未健全、家校共育的组织结构还不完善、学校和家长及社区的责任划分仍未明晰等。整合家校共育现有的文献可以发现,以美欧为首的发达国家在家校共育上取得了更为突出的研究成果,积累了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

家庭和学校对于每一个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来说都十分重要。相关研究表明,家庭参与度与儿童的健康成长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3]在美国,家校共育和家校沟通列入了教育领域的法律范畴,1897年“家长教师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家长正式开始介入美国学校教育。目前,家庭参与已经作为一个较为完善的教育政策普遍执行,为我国家校合作的相关机制建设提供了相应的借鉴范本。伴随着儿童出生率和女性就业率的不断上升,儿童对于课外时间托管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加,为使家长因忙于工作而无法看管孩子而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得到缓解,各国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及政策。法国政府着力于调整学校作息以改善学生的在校时间与课外时间衔接情况,除此之外,还高度重视课外活动及相关服务课程的开发与开展,为我国的课后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而日本政府的解决思路则从制度体系的角度展开,日本自2007年开始出台相关的课外托管教育政策,并伴随时代背景的改变,从实践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相应措施,形成制度化的运行机制,并以国家机器作为强制施行的保证,推进家、校、社三方协同合作。总体来说,在制度保障上,发达国家都积累了契合自身国情的机制建设经验,使得家校共育的运行具有较大的普及性和稳定性。

对比欧美国家的实践模式可以发现,学校鼓励家长直接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中,从法律上直接明确了家校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以不同形式多方渠道强化家长的家校合作意识,促进家长直接参与学校的教育合作[4]。如在英国中小学中,设有专门的助教岗位,负责帮助教师回复电子邮件等,确保家长深入参与到学校教育中。而国内家长对于参与家校合作的意识仍然缺乏,这是受到了我国基本国情的限制。显然,盲目套用他国的既定模式,显然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立足已有经验,结合具体国情,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家校共育形式,发挥出家校共育的真正效果。

我国家校共育的理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涌现出以陶行知、梁漱溟等为代表一批优秀教育家,陶行知本土化了杜威的教育观点,提出社会即学校,推动了社会与学校的教育联合。同一时间,教育家们开展了以生活教育等为主题的多种实验活动,最初的共育思潮就萌芽于这些教育实验中。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要求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为目的。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提出教育应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一时期的教育反映出强烈的共育倾向,学校与社会的融合进一步加深。改革开放以后,家校共育逐渐回归家校联培导向,这一时间出台的教育文件中,已经开始关注家校共育的意义、作用、实施形式等,家校共育开始走向制度化。

目前,我国的家校共育理论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首先,在共育意识上,社会已经普遍意识到了家庭与学校作为构成教育系统的两个重要载体,需要共同承担培养人的任务。李明泽总结出了四点小学家校合作的标准和实践范式:第一,平等合作;第二,有效沟通;第三,共同的目标;第四,明确的分工。[5]

当前,伴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在双减政策落地后,大量空白的教育空间需要家校共育来支持,家校共育在中国受到了更多的社会关注,国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开始普及推广家校共育的合作教育模式。在实践中也暴露出相关的问题,如家校双方对自身的主体责任划分界限不明确、家长对学校参与态度模糊等。于丹丹等人认为,要解决目前存在的公寓问题,首先要解决共育的主体责任问题,明确家校双方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享有的主体权力,以做到良性的共育[6]。2021年,我国正式出台了《家庭教育促进法》,对进一步明确家校双方的主体责任,提高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参与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家校共育的实践策略,学界目前仍然是从主体认识和实践过程两方面进行分析,马忠虎认为,认识层面上,家长和教师的认识都有待提高;实践过程中,共育所遇到的问题皆应由家校双方协同解决,这一论断提出于1999年,但这些问题仍然存在于我们当前的家校共育实践中。随着社会的进一步信息化,更加契合时代背景的共育策略应运而生。通过教育实验,梁继亦实践出以体验为导向的亲子辅导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家长在活动中演练,形成“主题程序化、内容生活化、活动课程化、评价全程化和管理立体化”[6]的活动策略。

综上所述,家校共育形成的教育合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在双减背景之后,课外学科培训取缔和作业负担减轻后带来的教育空白,需要家校社三方联动,为学生提供更加开阔的成长空间。就目前而言,家校共育仍然呈现出以学校为主导的主要趋势,在学校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家长对学校的“参与”仍然是不够的。需要我们在理论上进一步探索更加高效深层的共育手段,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全面发展。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论文以双减政策为研究出发点,围绕双减之下小学的家校共育发展趋展开研究,通过调查目前小学家校共育的现状,分析小学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再提出有针对性的共育举措。

首先,查阅有关的文献书籍,解读双减的政策内涵,阅读政策背景下小学家校共育的相关研究,确定研究方向;其次,确定研究对象、编制研究工具、指定对应的研究计划,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小学家校共育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背后原因;然后,探讨家校共育在当前双减时代背景下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最后,根据研究内容对小学家校共育的发展提出相关的举措关注热点。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形成对论题正确认识。通过对双减、双减政策、家校共育、家校合作、家校、小学等关键词排列组合,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中,查找相关文献,同时以相关文献的引用文献为线索,索引相关文献。

在论文的写作和问卷的编制中,拟用分析法,统整我国小学教育阶段的家校共育的形式与类型、意义与价值、问题与对策,结合双减政策的提出背景与指定目的,分析家校共育模式未来的转变方向和发展途径。

(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自拟问卷,对成都市五所小学的老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小学阶段家校共育的实施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

(3)访谈法

本研究通过自编访谈提纲,对所选小学的五名教师进行一对一访谈,访谈内容围绕双减政策和家校共育两方面展开。教师访谈围绕学校家校共育现状、双减政策对家校共育的影响、教师对家校共育的建议等话题展开。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家校共育现状

(一)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意识、责任和内容

1、数据来源

此次使用的问卷是参考了吴媛媛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农村城镇化背景下寄宿制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策略研究——以S中学为例》,根据笔者前期对调查基地学校所做的背景调查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此问卷信度的Cronbach’sAlpha值为0.775,题目的内容效度系数范围在0.65-0.90之间,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问卷的调查对象可分为家长和教师两类群体,分别来自成都市区的五所小学,其中有3所公立学校,2所私立学校。问卷分为家长卷和教师卷,问卷的调查内容可划分为五个维度,包括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受访者对家校共育的认知、受访者对家校共育的态度、受访者日常使用的家校共育实施方式和受访者对家校共育的评价与展望,每个维度共涉及1-3个问题,共12个问题。

本次问卷调查共计发放570份,有效回收517份,有效回收率90.7%,问卷结果借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

2、问卷结果分析

表2.1 家长受访者信息

问题选项百分比
1、请问您的文化程度是A.本科及以上78.96%
B.高中17.37%
C.初中及以下3.67%
2、请问您从事的职业是A.体制内工作30.65%
B. 自主创业22.37%
C.私企40.18%
D.其他6.80%

从以上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受访家长的文化程度在本科及以上的占比78.96%,文化程度仅为初中或不足初中的人数为3.67%,总体来说受教育程度较高。同时,家长主要从事体制内或技术不可替代性职业,家庭平均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能够提供给学生的教育资本较为丰富。

表2.2 家校共育意识情况

问题选项百分比
1、请问你是否对家校共育有一定的了解A.没有了解8.55%
B.知道一些常识性信息85.78%
C.对家校共育有系统地研究5.67%
2、你觉得家校共育应该由谁负责A.学校37.86%
B.家长27.45%
C.学校和家长共同负责34.69%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91.45%的家长都对“家校共育”这个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只有极少数家长对家校共育存在概念上的疑问。同时,大部分家长已经主动参与并感受到了家校共育的效果,对家校共育从理论到实操都有了一定了解。同时,从以上问题结果可以反馈出,家长和老师对于家校共育的责任主体意识是存在一定差异的,37.86%的家长认为共育是“学校的事”,自己是配合者,27.45%的老师则认为家长应主导共育,剩余普遍受访人员则认为家校共育应该由学校和家长共同推进。

表2.3 家校共育责任认知情况

问题选项百分比
家长卷:请问你认为家校共育有没有必要A.没必要14.37% 
B.可有可无33.36%
C.很有必要52.27%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家长和老师对“家校共育”的态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认为非常必要的家长和教师的比例分别是:52.27%和68.12%,这个数据可以反映出教师对于“家校共育”的认知度比家长更为充分,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所受的教育学知识更为系统,且教学经验更为丰富,更能够意识到家校共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在家校共育的参与度上来看,教师比家长更积极,而家长中又有78.76%在每个学期能够主动参与家校共育达3次及以上,总体来说,受访者对家校共育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

表2.4 家校共育内容描述性统计量

 N全距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
学业成绩5174152.581.377
身心健康5172132.330.898
品德培养5173142.521.365
行为表现5173142.431.334
有效的N517     

对于第10题“对于家校共育的内容,您重视的重要性次序如何?”,最重视的内容的水平值为1,最不重视的为5,对结果用描述性统计量求出四项内容的等级平均数,从结果可得家长对于四项内容的重视程度并无明显差距,但“身心健康”一项的均值是最小的,说明家长最关心的内容仍然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其次是可直接观察到的行为表现,从数据反馈来看,小学阶段的家长普通更关心的是学生行为习惯的整体养成,对学业结果的焦虑感相对更低。同时,身心健康一项的标准差最小,说明家长对身心健康的看法差异最小,同理可得,家长对于“学业成绩”的看法差异是最大的,存在部分极端重视或极端不重视的情况。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受访者中最常用的家校共育的方式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线上交流、电话和家长会,在家校共育的内容上相对比较关心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

表2.5 家校共育方式与家长职业交叉分析

 第二题总计
 体制内工作自主创业私企其他
计数189134116168517
关系内的%76%54%47%67%100%
总计的%36.50%26.00%22.50%32.50%100%

与第二题数据进行多响应交叉分析,可以看出,受访家长受到职业限制,对学生的家校共育呈现出明显的“低陪伴,高期望”特征,而对于家校共育的效果,大部分受访者都选择了满意和较为满意,而对于家校共育的期望上来说,也有近90%的受访者表示希望能够有更加专业且高效的家校共育渠道来提高育人效果。

(二)教师眼中的家校共育

1、调查基本概况

表2.6 教师受访者信息

问题选项百分比
请问您的岗位是A.学科教师58.55% 
B.班主任32.48%
C.行政领导8.97%

从上表可以看出,此次调查问卷调查对象包括了行政管理岗位、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三类人员,这些岗位涵盖了大部分直接与家长接触的学校人员,日常工作既包含了和家长的日常工作对接,又包含了学校层面家校共育的统筹规划,能够保障该研究数据的可信度。访谈提纲见附录3。

2、访谈结果分析

(1)关于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

受访的老师普遍表示,伴随着经济水平的逐年增长,从客观上来说,家长们在孩子的教育付出上逐渐更加游刃有余,且随着教育竞争逐年激烈,家长越来也重视孩子的教育。这主要表现在家长更加愿意付出经济资本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如购买学区房、参加课外培训等;在时间和精力上,家长也表现出了更加积极的付出意愿,愿意陪伴孩子学习,和孩子们一起成长。并且随着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家长更愿意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更加尊重孩子的意愿,以保证孩子在成长中的主体地位。

(2)家校共育的主体责任人

关于家校共育究竟谁是主体责任人这个话题,五位老师都认为家校共育应该是教师家长双主体共育,其中有老师也指出了:“教师的相关知识与经验是优于大部分家长的,他们有指导、鼓励家长去完成家校共育工作的能力,但这绝不代表家校共育是一个教师主导、家长单纯配合的工作。学生离校后的成长教师无法知情更无法管理,这需要家长自主掌握育人的节奏,当家长教育和老师的教育,包括社会的教育处于同一个方向同一个节奏上,学生的成长效果就会比较理想。”

(3)关于现行家校共育的看法

在现行家校共育的方法和效果等话题上,几位老师的看法存在一定差异,有老师认为现行的方法“性价比不高”,要想要达成良好的教育效果,老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家长沟通,而常规的交流往往停留在事物交流的层面,达不到深层的育人。同时,从事行政工作的老师也提到,全校或全班普遍性的家校共育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但对于特殊学生尤其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家校共育的效果是比较理想的。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学校采取的诸如“家长开放日”、“家长课堂”等促进学校与家庭深入交流的活动,对于家校共育的效果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这些活动对于家长的精力、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在推广上有一定的困难。究其根本,老师们都认同现行的家校共育多仅限于事务性传达,对于普遍学生来说效果并不好。

(4)影响家校共育效果的因素

在整理老师们访谈结果之后,笔者梳理出以下几个可能会影响家校共育的因素:一是家长的沟通意识与落实的能力;二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度与积极性。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ttxsai.com/news/2408.html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