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儿童,留在农村学习和生活,因为他们的父母在城市工作,并由他们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照顾。农村留守儿童特殊的成长环境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国内外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诸多问题。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新闻报道和相关实地考察,笔者深刻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基于此,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首先,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为下文的撰写打下基础;其次,从多个方面,归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并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最后,结合儿童心理健康、关怀教育等相关理论,从家庭、学校、社会、儿童自身等四个方面,提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一、前言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的深入,二、三产业成为劳动力的主要从业范围。并且随着第一产业比重在经济中的不断下降,农村大批的年轻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城市找工作,离开家乡。根据《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我国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达到了2.44亿,占比75%。这样的数据可以显示,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迁移。这种现象还会造成的后果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加,因其父母外出打工,生活基础不能得到保障,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孩子留在农村由家里长辈照看,这种情况在偏远地区更加的常见。因此,国家对于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特别是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更加的重视。
儿童时期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此时父母和家庭的教养十分重要。可是留守儿童常年见不到家长,家里的长辈由于年纪大,教育方面落后,不能给予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很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这些不良情绪的挤压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至关重要。无论是国家和政府,学校还是教育工作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都十分必要。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相关概述
(一)农村留守儿童
学者们对“留守儿童”一词没有统一的解释。我国科学家在1994年的时候,首次对农村留守儿童给出了解释,指在农村地区,家里父母外出打工,由年长者照看的儿童称之为农村留守儿童。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决定》,将留守儿童新定义为“家里父母长期工作的未成年子女,至少16岁以下,短期或长期由家里老年人抚养。”[1]
(二)心理健康
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一般来说,“健康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的症状,反映在相对健康状态,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2]当前,新的人类健康定义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和身体同时是健康的才是真的健康。心理学家有不同的定义,但他们非常接近。一般来说,心理健康被定义为:“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正常的情绪协调、声音、意志,具有完整的人格特质,能够适应社会环境。能够满足其实际需要、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3]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一)性格方面的表现
1、焦虑自卑感
焦虑是日常生活中持续存在的过度压力和恐慌的特征。主要的心理表现是烦躁、易怒、情绪波动和思考。行为性的表现为对人和事的兴趣低,动机低,注意力不集中,警觉性高。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表现为缺乏适当的自我意识。”[4]这样的人往往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无法与别人竞争。与人交往时自我怀疑和害羞,缺乏勇气和自信,害怕说出自己的想法。
当身边没有父母时,被留守的孩子更容易受到伤害。比如在学习或者玩游戏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有问题,或者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能专注、进步,对困难和挫折以及其他负面情绪的容忍度很低。即使被留守的孩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表扬或批评,他们也无法及时分享他们的喜悦,告诉父母他们的内心经历以进行处理。特别是,如果学校举办亲子活动或亲子联络小组,其他学生的家长在场时,而他们的父母不能到场。此时,农村的留守儿童心灰意冷,误以为父母不爱他们,甚至还担心其他学生会因为没有父母而取笑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复杂的情绪会导致焦虑和自卑。
2、逆反心理大
1966年,德国心理学家布雷姆首先提出了“逆反心理”的概念。“当人们受到威胁时,尤其是当他们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时,会有一种心理反应,更多的是一种抗拒的感觉。”[5]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们在没有成人干预的情况下,开始质疑自己的判断,并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任何表现出叛逆的行为。
青春期是叛逆的时期,尤其是农村留守的孩子。在这个阶段,他们的独立、自信和对抗更加明显,对于任何另类和展示其独特性都是必不可少的想要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祖父母或长辈,年龄差距很大,代沟也很大。监护人文化程度低,难以满足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忽视或未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精神成就和道德指导。叛逆的留守儿童无法矫正,被排斥,更是增加了“独立”的欲望。此外,农村留守儿童感受不到温馨的家庭氛围,听到家长、学校老师或监护人不愿言行管教,缺乏积极有效的引导和勇气,极端的思想和对叛逆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二)学习方面的表现
1、注意力缺陷
“注意力缺陷障碍又称注意力缺陷缺失症,具有容易分心、冲动、易怒、无法平静的特点。”[6]当面对困难或挫折时,他们往往会生气或沮丧,对失败的接受度很低,长期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并且无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尽管尽了最大的努力,但表现参差不齐。学习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阅读困难、不能按照老师的指示完成教学任务、不能专心听课和学习困难以及冲动、好斗、纪律严明、不遵守班级和校规等表现。
2、学习动机弱
如果学习动机太弱,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成绩就会下降,“成绩会影响学习动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7]报告指出,农村地区被留守的儿童普遍纪律和学习成绩不佳,导致他们学习动力不足甚至辍学,沉迷于游戏等休闲活动以麻痹自己。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农村留守儿童沮丧时得不到父母的情感支持,遇到有趣的事情时无法与父母分享交流。此外,看护人对留守儿童重视不够或下一代看护人没有接受过足够的培训来指导,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学习积极性低。孩子们总觉得自己的技能和智力比其他学生低,对学习缺乏信心。久而久之,他们会觉得学习成了一种负担,兴趣和学业都不落后,导致疲劳、逃学等不良心态,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
(三)人际关系方面的表现
1、孤僻不合群
“孤僻不合群,即在心理状态上不亲近人,无法与人保持正常的沟通,对人和事漠不关心,常常沉默寡言。”[8]那么,如果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离异,没有亲子关怀,很容易导致其性格封闭,陷入不会与人交流的表现。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就会因为自己的父母常年的不在家,不能与之交流,无法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形成孤僻、敏感以及不合群的心理问题和外在表象。甚至有的孩子出现了拒绝一切集体活动,对待外界多疑不信任。有些内向的孩子不愿意表现出自己的心理问题,害怕别人知道,害怕家长知道,害怕自己辜负了父母在外辛苦打工供养自己上学的期望,这种不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更加的严重。
2、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是指正常的社交和人际恐惧,特别是在公共场合,以及害怕被别人嘲笑和批评。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对社交场合有明显且持续的恐惧,因此难以控制非理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在一项针对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研究中,一些科学家发现,当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情感温暖时,他们会感到恐惧,“缺乏社会保障,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受到他人的批评或拒绝,因此他们倾向于回避行为。”[9]
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在没有社会和父母照顾的特殊条件下长大,与朋友交流没有父母的支持和鼓励,缺乏与人相处的能力。他们得不到父母的真爱,所以他们渴望朋友,想被照顾。然而,这种对朋友友谊的强烈依恋只会影响正常的交流。因为同代的孩子,孩子很难照顾好朋友或永不放弃,越是紧张和恐惧,越是期望过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敏感易受伤害,如果他们觉得同龄人不喜欢他们,他们甚至可能害怕回避或退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人们不太愿意相互交流时,就会出现社交恐惧症。
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
1、家庭主要教育功能的缺失
父母对家庭的养育和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也是管教中最重要的部分。”[10]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由祖父母照顾,大多数老人受教育程度低,无法帮助孙辈学习。这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初期面临很多困难,但他们的父母不能及时帮助解决这些困难,祖父母的帮助也很有限。因此,被留守儿童在农村地区更有可能放弃自己。
2、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沟通
“良好的家庭教养能更好发挥家庭功能,这是建立亲子关系的重要前提。”[11]农村地区的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沟通和支持,但事实上,父母给他们的孩子更多的物质满足,比如买好的食物,玩具等等。身体保健固然重要,但精神保健也应提供。但实际上,他们很少和孩子们交流。长期缺乏沟通所造成的距离感,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不仅不利于儿童的成长,而且儿童在人际沟通、性格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
(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滞后
1、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待加强
“没有父母的陪伴,农村留守孩子的心理问题就无法得到缓解和解决。”[12]再加上农村的小学比不得城市学校的条件,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的校区,条件更是不好,无论是学习的环境还是师资质量都是一大问题。并且,农村儿童因为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更高。学校的条件不能够支持孩子们解决心理问题,所以心理健康出问题的学生愈加的严重。甚至有的农村学校教学教学条件还没有得到缓解,孩子的心理教育不会给予重视。因此,学校的条件、重视程度以及专业教师的缺乏,都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2、师资力量不足影响教育环境
农村小学的学习环境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低水平。校舍陈旧、规模小、教育经费不足,使学校的整体师资结构跟不上时代步伐。其实,一个学习环境好的学校,可以帮助被留守弃儿童更快融入学校社区,减少对同学的好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更容易与师生互动,让他们在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好东西。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农村小学的资金非常有限,好老师也很难找到,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偏远农村教书。此外,虽然国家对偏远农村的教师给予了高度重视,给予了一定的经费,但如此有限的费用仍是杯水车薪。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无法提供优秀教师,加上财政拮据和环境影响,使学校无法考虑被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三)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足
1、社会的关注度不够
“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在农村被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带头作用。”[13]尽管国家出台了农村留守儿政策文件,但许多地方政府未能落实政策,为农村留守儿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情感和物质支持。未成年人虽然不能去网吧等娱乐场所,但他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和内化农村留守儿被恶劣的社会氛围所影响。当然,一些政府已经采取了适当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但这种方法往往仅限于表面工程和未解决问题的深度。
社会要统筹各种资源,支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绝大多数农村地区没有健全的留守儿童心理保健机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得不到重视。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在农村开办看护站主要是为了满足被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但很少超越精神层面来有效解决心理问题。
2、农村教育资源匮乏
教育是百年纪念计划的支柱,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但实际上政府加大了对城市教育和重点学校的投入。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的公共投入明显不足。
资金短缺导致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积压,农村中小学教育设备陈旧,师资严重短缺,教室不足,食堂简陋,教师工资低,宿舍不足,厕所不规范。农村孩子家离校远,上学困难,寄宿学校条件差,更难找到好的老师和专业的心理老师。教育在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知识、体育、美育工作不能得到充分发展。当留守儿童出现思想偏差或心理健康问题时,由于农村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不足或没有,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惑无法得到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四)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培养不够
1、自身缺乏自立和自强
调查显示,“农村许多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住在一起,他们的年龄大多在6至16岁之间,这是发育和心理教育最重要的阶段”。[14]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比普通学童更加理性、成熟。然而,许多被留守的孩子非常依赖他人,因为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祖父母看顾他们。他们会不断地给祖父母下达号令,以建立自信和自我提升。做很多事情,比如打扫、洗衣服、吃饭等等,自己可以做但不愿意去做。从本质上讲,想在家中起主导作用。
2、自我认知和意识不强
在家庭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在学校表现不佳,在家没有认真做作业。缺乏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自我调节能力差,无法集中学习。他们缺乏自我认识,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容易迷失了方向。对学习失去兴趣,有的甚至逃学或辍学。有的被留守儿童的学会了打架、偷盗等违法行为。这些留守的农村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引导,很容易走极端,什么都做,不听大人的劝告,陷入法律和犯罪的深渊。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健康成长。
五、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家庭方面的对策
1、夫妻留一方在家教育孩子
因为没有父母的教育和爱,孩子就得不到父母的爱,这种感觉是无可替代的。在家人的关爱下,孩子的成长和后半生都非常有益。此外,我国法律还必须强化家庭监护的主体责任。2016年,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加强农村被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结论》,明确提出“未成年子女的监护和抚养责任由父母依法负责”。[15]作为农民工,他们应该尽可能多地抚养未成年子女。如果要求未得到满足,其他受抚养人也可能被指定为主要照顾者。根据法律规定,夫妻可以让孩子由其中一位家长在家抚养,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2、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关系
孩子的第一任效仿者就是家长,家庭是孩子成长、生活以及学习的第一场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身心的健康以及三观的行形成是非常重要的,这么看来家庭作为第一学习场所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关键的时期,重点的场所,父母作起到关键的作用。父母要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良好的教育环境,关爱孩子的身心发展,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能够感受的爱,才能学会怎么去爱其他人。因此,父母可以通过以下几点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1)加强与孩子的有效沟通
父母上班固然很忙,在给孩子提供物质生活基础的同时,也要抽出时间关心一下孩子的心理成长状态。起码要做到定期给孩子打电话询问近期发生的事情,与他们分享外界世界的新奇,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鼓励孩子学会勇敢面对,不怕困难,让他们知道自己父母是很挂念自己的。要学会询问和倾听,尽可能的保持与孩子良好的沟通。
(2)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
农村父母在外打工,大部分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所以一定要想着农村家里的生活条件,平衡自己与家庭的经济条件,努力围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以及学习的环境,这样可以减少抱怨的形成。
(3)增加与学校之间的联系
家校合作是教育的新模式,农村打工在外的父母不在家,不能亲自到学校了解情况,那么可以通过电话或者微信等联络软件与学校取得联系,了解孩子近期的情况,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以发挥有效的教育作用。
(4)花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
父母在外上班,尽量回家过节,给孩子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满足,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假期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加强与孩子的个人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
(二)学校方面的对策
1、加强心理健康课堂教育
被留守在农村的儿童,生活条件不高,精神需求也得不到满足。这种情况下,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心理健康课程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需得同时进行才能全面解决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理训练、问题识别、情境设计、角色扮演和游戏等方式方法,了解、疏导以及解决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如果学校没有标准的心理教育的方向,可以外聘2个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带带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师,规范一下心理教育的相关内容。学校可以每周都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以讲故事的形式,分享孩子们的故事,排解孩子的压力,能够讲出来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缓解的作用。因为孩子不像大人,烦恼是可以通过被别人知道就可以减轻的。在孩子讲述自己故事的同时,教师需要及时记录,了解自己负责的每个孩子的信息,以便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学校还可以组织定期的家访,对孩子的找看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让家里的大人知道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于一些腼腆,性格内向的孩子,可以设立健康邮箱。甚至可以开通24小时心理健康热线,让孩子有地方说话,讲自己的心事。如果发现心理问题十分严重的孩子,要及时的寻求医疗救治。
2、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首先,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学校寄宿生活。农村的学校大部分离住户区远,很多孩子的家都离学校不近,他们需要提早时间踏上上学的路程才不至于迟到。上学的路程遥远,可能让孩子形成不愿意上学的情绪,所以提供学校住宿是十分必要的,可以缩短上学的距离,节约上学的时间。还有就是农村的家庭条件可能不是都很好,孩子在校住宿可以在吃住方面条件有所提高。再者在校的集体生活可以让孩子们之间互相更加的熟悉,可以彼此的陪伴和交流,心情会更加的愉悦。孩子住校也方便学校的管理,可以更好的了解孩子的课下情况。
其次,开展更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学校,文化课是基础,此外还要组织更多的活动。吸引更多留守儿童,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改善学校的学习环境。例如,阅读季节、讲故事、有趣的运动和其他活动让被留守儿童敞开心扉,忘记孤独,在学校有家的感觉。
(三)社会方面的对策
1、加强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支持
孩子的心理问题要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才能支撑学校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国家也明确规定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实施有效的教育工作。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同时,为了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还要充分利用媒体以及多媒体的宣传,呼吁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全面整治可能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的各个方面,突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动员全社会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公安执法部门、文化部门、工商部门等部门要会同学校清理农村环境特别是校园环境,加强对网吧、音乐、电玩等娱乐场所的管理,加强对进入这些娱乐场所的未成年人进行管理,定期检查其违法活动、网吧、电玩室,消除赌博、色情、暴力等不良网络氛围,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2、设立心理咨询室,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
资源的整合是教育的有力支持条件,在农村为留守儿童建立心理咨询室需要得到社区资源的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缺一不可。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可以及时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科学的深度了解留守儿童的想法,合理的进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疏导。出了在校内,社会层面还可以成立救助机构,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方式,即社会工作者应帮助一名或多名长期被农村留守的儿童发展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儿童自身的对策
1、培养自立自强品质
留守儿童需要学会独立,让自己变得更好。悲观主义者也有同样的处境和经历,但乐观开朗,能够自信自强。欧洲著名教家蒙台梭利指出,孩子自身的发展能力是最好的。人们还相信唯物辩证法,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出于内部和外部原因。因此,需要更加努力地对被留守儿童进行健康人格的教育。一方面,留守儿童应该更多地了解父母的决定和辛勤工作的经历,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保持乐观。经常积极加强与父母的关系,不是因为父母离家,而是因为父母在为了这个家的生活奔波。另一方面,为了拥有积极的态度,被留守的农村幼儿需要意识到,没有父母在身边,他们需要更加自信、独立和好好学习。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是对自己独立生活的考验和锻炼,也是发展成熟和智慧的最佳时机。应该多做些家务,和祖父母分担一些家务,以减轻祖父母的压力,利用这些体验式学习机会将消极因素转化为更积极的因素。
2、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大多数被留守的孩子都有自我保护和遮蔽的思想意识,不想表达自己。此外,教师对每个留守儿童的心理理解也不一致。所以,自我认知很重要。自己了解自己比任何人都了解,如果自己心理清楚自己的情况,要比其他人发现的及时。一方面,学校要做到的是大力的宣传儿童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怎样是健康心理,怎样不是健康的心理,然后评估自己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孩子主动的评价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自我认知,要积极阳光的面对学习和生活。有什么问题不懂不会想不开的,要第一时间找老师询问。尽量不将心事压抑在心理,养成良好的讲出来的习惯,避免不良情绪的积压。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