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莫言作为中国第一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创作一直被外界所重视。时隔八年,莫言带着新作《晚熟的人》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该新作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书中的十二篇小说在整体风格上具有统一性,但又增添了新的元素,首次在小说中融入了当下中国社会的“新人”。莫言将获奖后的自己放进故事,审视周围的人与事,做到了从传奇到现实、从在乡到还乡的转变,从现实与历史的交织中反思故乡,刻画出了当下中国乡村社会一个个既丰富多彩、情感饱满而又现实深刻的新人物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折射出了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就从三个方面对莫言新作《晚熟的人》进行分析和探索:第一部分分析的是新作中晚熟的意蕴;第二部分是聚焦作品中出现的“新人”形象;第三部分则是针对整部作品所蕴含的系列问题带给当代人的启示。
关键词:《晚熟的人》;晚熟意蕴;“新人”形象;启示
Abstract
As the first Chinese writer to wi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Mo Yan’s creation has been paid attention to by the outside world. After eight years, Mo Yan appeared again in the public’s eyes with his new novel “The Late Mature Man”, which is a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The twelve novels in the book are unified in the overall style, but add new elements, and for the first time integrate the “new people” of the current Chinese society into the novel. Mo Yan put his award-winning self into the story, looked at the people and things around him, achiev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legend to reality, from being at home to returning home, reflected on his hometown from the interweaving of reality and history, and portrayed the new characters in the current Chinese rural society, which are rich and colorful, full of emotion and profound in reality. From these characters, reflected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society.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xplores Mo Yan’s new novel The Late Mature Man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implication of late maturity in the new novel;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new person” image in the works; The third part is the inspiration to contemporary people for the series of problems contained in the whole work.
Key Words: The Late Mature; The implication of late maturity; “New person” image; enlightenmen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莫言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籍文学家,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奖项,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都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不小的轰动,由此很多人担心莫言会受到“诺奖魔咒”[1]的影响,作家苏童认为,诺奖对于莫言来说既是‘桂冠’也是‘枷锁’,与奖项相伴而来的是一种看不见的压力,出席各种活动让他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办法继续写作。莫言本人也随之面临了新的挑战,但很快调整了心态,坚持做一个“讲故事的人”,积极寻求突破,终于在2020年7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新作虽继承了以往的创作风格,但也加入了新的元素,让读者眼前一亮。
从《晚熟的人》一书中可以看出,这部作品包括12部独立的中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作者“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返回家乡时所遭遇的人和事。他在叙述周围的变化和回想往事时,对客观世界进行了重新审视,解释了作品中不同以往的“新人”形象和晚熟的多层意蕴,从而折射出一种人性的扭曲,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对污染环境、不正确运用网络等系列问题的思考。
(二)研究意义
莫言是中国第一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项的人,其创作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从莫言的上一次发布作品到他的新书《晚熟的人》问世,已经过去了十年,距他得奖也已经过去了八年。在外界看来,他可能已经被诺奖这个“魔咒”给困住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莫言在盛名和网友的质疑中继续创作,这次他以一个返乡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身边的人和事,给读者不一样的体验,新作的出版就是最好的证明。有关莫言的研究大部分还是偏重获奖前的一些作品,对于获奖后的作品研究,特别是关于新作中的叙事风格、晚熟意蕴以及“新人”形象的塑造还少之又少。本文主要研究莫言获诺奖之后的首部作品中晚熟的意蕴与人物形象的分析,创新点在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作品中隐含的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两个,分别是文本研究和文献研究。首先是文献研究:熟读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对书中的12个故事有一定的了解,并通过反复阅读,整理和归纳出每个故事的大概内容和向读者传达的思想,进而更深入地分析作品中的晚熟意蕴和“新人”形象,以及从这些人物身上反映出的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所引发的思考。同时,也要阅读一些有关莫言生平传记书籍以及观看莫言获奖后参加的一些演讲活动,从而更好地对莫言和他的创作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其次是文献研究:利用知网、万方等第三方平台,充分查找各种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和整理,归纳和整理有关学者对这部作品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找出有关人物的活动线索,从而确定自己的写作思路和方向。同时也要关注莫言获奖后的研究以及莫言自己对“诺奖魔咒”的看法,进而更深入的理解莫言“返乡”后对现实社会的审视。
(四)文献综述
莫言获奖前作品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莫言作品的语言、主题、叙事、人物形象、与其他作家的比较和莫言作品的译介等方面的研究。比如,张爱萍和胡群昌对莫言小说中的语言特色及山东方言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张丽军和丁军从叙事学的角度研究莫言小说中的叙事策略,李玮、朱宾忠和巩天骄将莫言分别与鲁迅、福克纳和贾平凹进行对比分析。对莫言获诺奖后的新作的研究,主要有下面几个:
关于《晚熟的人》中的创作研究。刘江凯在论文《莫言的新作之“变”》中,指出了莫言获奖后的新作与之前的作品相比,有“新”的地方,具体指:一是“当代性”的突显;二是“社会心理群像”的白描;三是对现实不确定性的反思[2]。李翠青在《现代性焦虑下的怀旧书写-论莫言小说“晚熟的人”》[3]中写了作者在获奖后返回家乡,发现家乡的人不再那么单纯,现代会进程的加快也带来了很多弊病,从而让作者对创作产生焦虑情绪,叙事角度也开始转向纪实。
关于《晚熟的人》中晚熟意蕴的研究。李菁在《莫言:“诺奖”八年后,愿做一个“晚熟”的人》一文中,莫言对“晚熟”一词进行了解释,并说明之所以把自己写进作品中,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自我审视,在他的小说里,他与“莫言”之间的联系就像是一种有形与无形的联系。陈进在《故乡叙事的现实转向与晚熟意蕴-论莫言小说集“晚熟的人”》中,写了“晚熟”在作品中中体现了三重含义:一是“后来居上”的人生成长,二是对“早熟”文化内涵的反思和批判,三是作家摆脱陈规、寻求新变化的期望[4]。
关于《晚熟的人》中的新人形象的研究。郑宝宝在论文《回归“民间”写“新人”-读莫言新作“晚熟的人”》中写道:莫言的作品跨越了两个时期,展现了一个新的、旧的、潜在的角色之间得反差。透过“新人”的视角,揭示出新世纪社会存在的问题,传达莫言对现实的关注,体现了时代与社会的变化[5]。陈华文在《反观自照:莫言笔下的“莫言”们》[6]写莫言并没有因出名而放弃写作,而是推陈出新,打破以往写宏大人物的写作方式,将关注点放入身边的小人物身上,通过这些人物的变化来审视身边的变化,其创作素材来源于生活,但也不是一一与生活对照的。
关于《晚熟的人》中的关于诺奖的研究。李晶柯在《“诺奖魔咒”与莫言获奖后的创作研究》[7]中写了“诺奖魔咒”的产生、形成以及难以突破的原因,同时也写了作家莫言在获奖后的沉着冷静,面对频繁的活动和网名的冷嘲热讽,他坚持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依然抽出时间写作,并增加了新元素,让读者耳目一新。
综上所述,对于莫言新作《晚熟的人》的研究还比较少,大多偏重于莫言与诺奖的研究,对于作品中所蕴含的晚熟意蕴和“新人”形象也有研究。但是莫言作为一个返乡者,他不仅是要写身边的人与事,更多的是通过这些不起眼的事物,让读者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层次的道理,引导读者在看故事的同时对其进行反思。
诺贝尔文学奖的设立,不仅是对作家及其作品肯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学的传播。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奖项,每年都会激励着很多文学爱好者不断突破自己,从而创作出与以往不同的作品,莫言就是其中一个,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无论是就莫言自身的创作风格而言,还是对他获奖的的影响力而言,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从而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的深刻涵义,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晚熟的人》之晚熟意蕴分析
(一)《晚熟的人》内容概括
《晚熟的人》是作家莫言的一本中短篇小说集,名称取自于其中某个故事的文名,共收录了十二篇小说,有四篇是2020年的新作,和以往的小说最大的差异就是作家将自我放在每个故事中,以“我”的视角,叙述了作者在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并成名以后身边的人与故事。
《左镰》叙述的是典型性的中国农村生活场景,一条流动性的铁匠铺引来了左手使镰的田奎。主人公田奎因带头欺负刘老三的独生儿子喜子和妹妹欢子,被他爹田千亩砍掉了右臂,原本可以左右手写字的田奎,现在只有用左手使镰了,但是此后他便没有了恐惧感。《晚熟的人》讲述的是莫言的邻居蒋二,借着莫言得奖的机遇发了财,短短的时间内,就从之前村里人眼中的傻瓜变成了高密东北乡名副其实的蒋总。《斗士》讲述的是一个有仇必报的武功的一生,他是一个弱者,也是一个斗士。在那个产生斗士的年代,武功是斗士,方明德也是斗士,还有形形色色的其他斗士,莫言在揭示“斗士”心态的同时,也包含着复杂而深刻的超越性理解。《贼指花》讲述了“我”参加一场笔友派对时值得回味的一个故事。通过与武英杰、武英杰、邱胜男等人的相处,发现了一些扑朔迷离的问题,跟随胡东年在篝火宴会结束之后被人抢走了钱包一事,追寻着谁是贼的问题,最终的结果却让人匪夷所思。
《等待摩西》以一个基督教家庭出身的柳摩西的一生为主要线索,反映了柳摩西人生的诡异变化。《地主的眼神》以一位土地主人的身世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人在世事变迁中,被无情地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命运,使人看了之后,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感觉。《天下太平》以一只老龟咬小孩的手指头为题材,内容涉及环境污染、乡村治理、警民关系、资讯网络深入人生等主题。《红唇绿嘴》里的覃桂英,绰号“高参”,熟练地操纵着互联网,成了舆论的领导者,经常搞事情,并从中获利。《火把与口哨》里的三婶,因为家庭原因而遭人欺凌,她得老公在矿山里遇难,儿子被野狼叼走,女儿因为被家人误解而喝了杀虫剂而自杀。三婶在遭遇不幸的命运时没有倒下,而是制订了报复的方案,在一群狼群被杀后,毅然决然地死去,其悲惨的人生际遇令人扼腕叹息。
(二)晚熟意蕴的解析
1.大器晚成的人
“晚熟”是莫言的《晚熟的人》中的一个词。主人公蒋二在很小的时候就患上了精神病,村民们都认为他是个白痴,但因为“我”拿到了诺奖,所以他在自己的故乡做起了卖买,他的经商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一跃而出,变成了“蒋天下”。原来,他是这个村子里最有头脑的人。而几年前,他只是在装糊涂,在没有减免农业税收和各种税收的情况下,才会这么做,因为他一毛不拔。对于这件事,他自己的说法是:别人说我装糊涂,但事实并不是如此,只是因为我家族里面的人有个晚熟得特点。对于晚熟,他的理解是“当别人聪明伶俐时,我们又傻又呆;当别人心机用尽渐入颓境时,我们恰好灵魂出窍,过目不忘、过目成诵,昏眼变明目,秃头生毛,我就是一个例子。”[8]
“晚熟”一词本来指农村常用的描述庄稼的成长法则,后面指后来居上、后发制人、大器晚成的一种人生境界,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也具有“心灵鸡汤”的启发性。蒋二在故事的最后,遇到了麻烦,他用抽泣的声音请求“我”帮忙,“我”回答:“继续晚熟吧。”因为他还没有成熟,就只能说是晚熟了,因此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成长。
从生活的发展来考虑,田奎在《左镰》中的表现,也要远胜于蒋二的“晚熟”。自从被他父亲砍断了右臂后,田奎就变得内敛、无所畏惧,一个人在森林中游荡,就好像一堵墙一样,他和被锤炼过的左镰像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在故事的最后,当袁媒婆把同村的遗孀欢子向他介绍时说:别人说欢子命不好,有克夫命,谁也不肯娶她,你要不要?田奎毫不犹豫地说了一句“要”,这是化解了芥蒂,也是“晚熟”的结果,更是对自己的一种拯救。
2.有某种缺陷的“早熟”的人
“晚熟”与“早熟”相对应,小说《晚熟的人》一书中,许多角色都是“早熟的人”,都是有一定的缺点。如《晚熟的人》中的常林、《斗士》里的武功、《等待摩西》里的柳卫东等,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认为自己早熟,比别人懂的多。
《晚熟的人》中的常林,他可以控制自己的意志,发出巨大的臭味,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能力,村民们才不会去招惹他,生怕自己中毒。在二十世纪70年代初期,为了在周六晚上看独立营在篮球场上面放映的电影,常林经常与独立营里面的知青发生争执,打不过时会哭泣。像他这种懦弱的人,到了后来居然敢把百草枯给灌下去,而且在他临终时,还很风趣地告诉蒋二:我没有自杀,只是用百草枯来治疗我放屁的习惯。按照蒋二的说法,常林是个早熟的孩子,小时候胆子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胆子就变小了。
《斗士》里的武功,天性好斗,在1970年8月,二队里的小推车轱辘被人偷了,方明徳以为是他偷的,就把他弄到部队里,吊在梁头上,整整吊了一夜。从此武功怀恨在心,认为方明德是因为得不到他那副贵重的象牙棋子儿才找这么一个理由报复他,就这样,他和方明德斗了一辈子。方明徳去世后,他去县里告发方明徳的三个儿子,不但没有给他们一家提供超过万元的军饷,还把方明德长子家的一只三百多公斤的大肥猪给毒死了。不仅如此,他还谩骂王魁一家致其举家出走,用镰刀将黄耗子家长势很好的玉米拦腰砍断,火烧王登科家的玉米秸秆。按照常理来说,这种人迟早会作死,但现实是他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反而被批准为村子里的“五保户”,生存有了基本的保障。
《等等摩西》里面的主人公柳卫东,一生坎坷,充满了诡异的意味。柳卫东原名柳摩西,在“文革”初期,改名为柳卫东,他还提议把他的祖父改成柳爱东,结果被打了两个响亮的耳光,因为他的祖父柳彼得是东北乡最年长的基督徒,所以被当成了洋鬼子批斗,柳卫东也参与了其中,结果被其一口咬掉了一根手指。在“我”当兵后不久,其貌不扬的柳卫东竟然和和大他五岁的马秀美结婚,过上了清贫的日子。到了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柳卫东借此机会成了东北乡的首富,容光焕发,和之前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因此有传言说他有钱之后,便在温州安了一个家,找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事实的真假不得而知。当1983年“我”再次回乡时,听到了柳卫东失踪的事,而他的妻子独自抚养两个女儿长大成人的同时,到处张贴寻人启事,一直在家等待着丈夫的归来。直到2017年,“我”从他弟弟柳向阳的口中得知柳卫东回来了,时隔三十多年,当柳卫东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时,已经物是人非,柳卫东思想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说话支支吾吾、云山雾罩的。
3.求新求变的人
在这个“早熟”的年代里,莫言偏偏要用“晚熟”这个词。“晚熟”在词典中的意思是指庄稼或者植被生长比较缓慢,莫言则将“晚熟”理解为求新求变,不愿意过早地固守自己的心态。对文艺创作人来说,如果太早就定型,很可能会走上死胡同。对创意的不断追求,才是创作人最基本的内心诉求。
从创作的方式上来说,莫言总是在不断地寻求变化,而且在文体上,几乎每种类型都不一样,故事中的每个角色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其写作方式也由幻想写实转向了传统写实,可以说是他所期望的“晚熟”。再看看他以前的小说,比如《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生死疲劳》等,这些都是很有说服力的,充满了热闹、喧嚣和急切。而在最新的作品里,它的书写却是平和和克制的,这也许是为了回复人们在他获得诺奖之后的某种评价。
莫言在谈到当下的创作状况时表示:虽然已创作了四十余载,至今仍是困难重重,比起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现在的处境更加艰难。因为莫言已经不是一个平凡的作者了,而是一位享有盛誉的诺贝尔奖得主,他要出席所有的场合。同时还得花点功夫来继续写作,这就给他带来了不少的心理负担。从人生的角度来说,老一辈曾教育我们,不可过早的浪费智慧,凡事都要留些空间,要懂得“晚熟”。莫言攒了八年的时间,写了一部《晚熟的人》,算得上是一种隐藏才能的做法。
三、《晚熟的人》中的“新人”形象
和以往比较,莫言在《晚熟的人》中添加了“新人”的角色,莫言表示:十二部作品中的每个角色,都是我以前写的作品中所没有的,通过“新人”的视角,揭示了新时代社会发展问题以及莫言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它折射出了时代的变化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一)“新人”形象的类型
1.传奇人物
《火把与口哨》中的主人公是“我”的三婶,其名字叫做顾双红,大家都叫她“蜡烛红”。顾双红长得很美,唯一的缺点就是她的腿有点瘸,但是这并不影响她的美丽。她可以称得上是高密县最漂亮的女孩子,按说肯定会在城里找一个家庭比较富裕的老公,但是没有,她要和农村的一个煤矿工人结婚,这个煤矿工人不是别人,就是“我”的三叔,名字叫高邦,他人长相英俊就算了,连吹响哨子的本事也很厉害。大婚过后,三叔和三婶的日子过得很滋润,只是日子并没有长久。没过两年,三叔因工作的地方发生爆炸而意外离开了人世。三婶的爸爸是在国民党当官的,三婶的父母生活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也是困苦不堪。老人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没有了任何的生机,他们害怕自己的家人会受到牵连,所以自杀了,同时放火烧了他们经营多年的店铺。
三婶唯一的依靠就是两个孩子。有一日回村上缴粮食回来比较晚,到家时只见到闺女清灵,但小宝清泉不知所踪,这时清灵哽咽着说道,弟弟已经被大黄狗给吃掉了,而她口中的大黄狗就是一匹狼。但村里人认为清灵在撒谎,说她因贪吃拐卖儿童的人贩子放有蒙汗药的糖,才导致弟弟清泉被人拐走,以此还衍生出很多流言——有的说花婆子将清泉卖给了山西的一对老夫妇,这对夫妇将清泉视如掌上明珠,有的还说清泉被割了舌头后卖到了马戏班子等等。时间一长,思念儿子的三婶就相信了,每天都在追问她有没有说谎,清灵再也忍受不住,一个人呆在家里喝了敌敌畏,离开了这个世界。她临走前写道:“娘,我没有shung,是两条大黄狗把弟弟tuõ走了。”[9]
三婶一个人沉寂了一段时间后,不甘于此,于是便开始筹划复仇计划。她从自己的聘礼中取出了一根大的蜡烛,还有其他的原料,做了一个火把。做完这一切,三婶和“我”就带着火把进入了洞穴,在洞穴中找到了一窝狼以及清泉的衣物鞋子,显然这些狼肯定完了。三婶复仇成功后,回家收拾一番,换了一身喜服,安然的在她的床上睡着了。七日之后,三婶和家人“团聚”。喜服是三婶最快乐的起点,也是她最快乐的终点。
三婶离开之后,村民们被她的行为感动,便放弃火化,选择土葬,把她和她的亲人安葬在了一块。有人心怀鬼胎就去告密,当那个人回到家中时,屋内的土狗狂吠如狼嚎,而他的太太则是口喷白沫,晕厥过去。一觉睡醒,那人老婆就开始说起话来,一会说头发被烧焦了。她还自称顾双红,让她的夫君给她跪下了。事后村民便建造“护子庙”,以慰三婶的亡魂,并以“护子娘娘”的名号,流传至今。
2.“新”知识分子
《贼指花》中,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即《松花江》月刊的诗歌编辑武英杰,也能算得上一个知识分子,在松花江的游船上,他能与驾船的吹牛大汉比试喝酒,并轻松的将瓶子扔到很远的垃圾筐里,能轻而易举地捉到苍蝇,他可是出了名的反扒英雄。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人夸赞的知识分子,竟然是一个小偷,偷偷与范兰妮发生关系致其怀孕后,不负责任的让她做了人流。他的这个形象与“贼指花”的名字如出一辙,看起来既像是正义,又像是邪恶,也许莫言是在用这个角色来反映当前文学中的某些乱象。
《诗人金希普》中的男主角金希普,本名金学军,是村里面屠户金生水的小儿子,比“我”小十几岁,是“我”表弟宁赛叶的中学同学。他的出现非常的张扬,带有专业的摄影师,四处分发着自己的名片,上面写着他是自普希金以来最杰出的诗人。金希普在的北京一次集会时,念了一段他自己的现场演唱的白话诗词。这首诗以“大馒头”为题材,其语言体系老套,诗词水准低得让人无法接受。他总是把自己的伟大和巨大的海洋联系在一起,但他的巨大和虚伪是明显的。金希普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他四处坑蒙拐骗,甚至和他一同追逐文学梦想的高中同学宁赛叶都没能幸免,骗取钱财后落荒而逃。
《表弟宁赛叶》中的主人公宁赛叶,他自诩天资绝伦,给自己重新取名叫叶赛宁。他跟金希普的愿望是一致的,希望能像叶赛宁那样做个了不起的诗人,不过他一生中仅有一篇《黑白驴》,在他看来,这本书比世界上任何一本书都要好,但从来没有出版,他将未出版的责任归咎于“我”,说“我”害怕被他超越而拒绝向杂志社投稿。这话是表弟喝醉了酒说出来的,但听起来还是那么的可笑。他对“我”一向是不屑一顾的,唯一佩服的就是金希普,他知道自己是被金希普给耍了,但他拒绝承认,并且相信金希普比“我”更有天分。在“我”和表弟的谈话中,把他打着文学的幌子干的荒唐勾当罗列了出来。最糟糕的是,他在经历了一场荒唐的事情后,总算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但是金希普一到,他就发狂了。回到小说的开始,表弟宁赛叶有“怪物”的绰号,但他却是从文学中走出来的“怪物”,所以他的疯狂并不奇怪。
3.新世纪“新人”
《澡堂与红床》从“我”的角度考察了澡堂和足浴两种不同的娱乐形式。沐浴在大澡堂中,更添了几分生气与人性化;足浴店的推拿,看似以正规的休闲活动为主要目的,暗地里却干着一些龌龊的勾当。这些现象表明:随着人们的生存品质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被引诱,越来越容易掉进“享乐”、“拜金”的泥塘里难以自拔。
《天下太平》以孩子小奥的角度,讲述了他被“变态鳖”咬住手指的故事,引出了村子里不同阶层的人物,通过这些人物的介入,挖掘出了留守儿童、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基层腐败、空巢老人、自媒体等一系列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红唇绿嘴》讲述了一个网络年代的厉害人物“高参”,她是一个靠贩卖流言为生的“新人”形象。高参对网络的经营规则了如指掌,善于编造谎言,添油加醋,以传播流言赚钱。她的粉丝有一百多个,经常鼓动那些网民粉丝乱起哄,将互联网玩的团团转。她说在现实中,人少干不了什么大事,而在网上哪怕少部分人也能搅得天翻地覆。这个场景依然在高密的东北乡,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用儿时的经历和幻想编织出来的东北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二)莫言视角下“新人”产生的原因
莫言说他自己是一个说故事的人,就像约克纳帕塔法就是福克纳笔下的东北乡一样,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它只是莫言用一个故事创造出来的幻想。莫言在这部酝酿了将近十年的作品中,不仅保留了以前的写作风格,而且还打破了原来的叙述模式。更多的是新的东西,更多的是沉稳,更多的是真实。他的目光投向了最普通、最卑微的人们,这群人很逼真,就像是来自我们周围的人一样,共同构成了“常”和“变”两个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莫言把他们的经历用笔记录下来,就像是无意中在一片空白的纸张上,留下了一个接一个的地标。在阅读了12篇文章后,莫言通过一条看不见的线条将这些地标连接在一起,他说的不只是一个人,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沉浮。
在经历了40年的改革、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大变迁之后,高密的东北乡已经与以往不同。2012诺奖的获得对莫言个人及家乡产生了巨大冲击,使其成为一种艺术加工的材料,同时也增强了其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重视亲身体验与历史再现的真实写作,以现在与过去的交互作用为构成元素,凸显出一个时代的变迁。与书名相同的《晚熟的人》,讲述的不再局限于一个时代和一个人物,而是通过叠加的方式来突出故事主题。
在文学史上,如何塑造新的文学新人,特别是新时期的文学新人,一直是文学界和理论界所关心的问题。一个时期的文学,往往以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来体现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特别是那些与时代有着“共名”意义的新生代,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和地位。莫言对这一点很清楚,他认为“新人”是新农村新的源头,“与时俱进”是新农民之所以新的先决条件。莫言以亲身经历与历史重构的视角,对新农村文学在历史与现实、当下与未来之间的关系上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探索。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