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纪录片的后期剪辑是纪录片整体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部纪录片最终留给观众中的印象,创作团队想传递的创作意图和主旨思想,都是通过纪录片的后期剪辑来实现的。后期剪辑需要反复筛选和调整镜头素材,使用多种剪辑手段,以达到纪录片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的效果。拟从三个方面对纪录片《时间行者》的剪辑进行分析:剪辑的前期准备工作、明确人文纪实性剪辑风格、纪录片的剪辑技巧。
关键词:人文纪录片;剪辑风格;剪辑技巧
Abstract
The post-editing of documentary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overall creation of documentary. A documentary finally leaves an impression on the audience, and the creative intention and theme that the creative team wants to convey are realized through the post-editing of documentary. Post-editing needs to repeatedly screen and adjust the footage, and use a variety of editing methods to achieve a representative and infectious effect of the documenta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diting of documentary Time Walker from three aspects: the preparatory work of editing, the clear style of humanistic documentary editing, and the editing skills of documentary.
Key words: Humanities Documentary; Editing Styles; Editing Techniques
引言
在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后期的剪辑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后期的剪辑就是通过组合故事情节,把前期策划拍摄的纷繁杂乱的素材以合适的剪辑方式表达出来,达到纪录片严谨通顺的效果,以便能够鲜明的体现出纪录片的主题思想。纪录片的剪辑是一个细致的工作,需要多次挑选素材、明确剪辑的风格、注意剪辑节奏、反复修改片段,使观众身临其境,抓住观众的视觉,以此来传达纪录片中的观念和思想。
一、 剪辑的前期准备工作
(一) 纪录片剪辑意识
纪录片前期拍摄的过程是较为困难的,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具有后期剪辑意识,能够及时捕捉到后期需要的镜头或者拍摄内容,并且以更好的视角进行拍摄,确保后期剪辑有丰富的素材可用[1]。
纪录片的后期剪辑阶段是要根据前期准备的策划和拍摄画面素材,把这些素材准确匹配到纪录片中合适的位置,以一定的逻辑基础呈现出完整的纪录片情节。纪录片的剪辑不只限于剪辑人员,从最开始的策划人员到前期的采访拍摄人员,都应该具备剪辑意识,考虑后期的剪辑遇到的问题,不利拍摄因素、镜头构图问题、同期声收音问题、以及镜头逻辑,这些纪录片的剪辑意识都是影响纪录片好坏的关键性因素。在策划拍摄前期就应该对纪录片的整体走向有一个大致的轮廓,去除不合适因素,添加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具有剪辑意识的基础上,前期人员能够考虑到后期剪辑所遇到的问题,纪录片后期制作就有了清晰地轮廓。剪辑意识提高了单个镜头的质量,加快了整体的拍摄进度,更方便了后期的剪辑,纪录片后期是建立在纪录片剪辑意识基础上的。
(二)素材的整理及选取
纪录片拍摄的素材是非常多的,少不了一些不能使用的素材,素材多而杂,素材的挑选是非常繁琐的,导演和剪辑人员需要一丝不苟的对每一个场景的镜头进行反复推敲审查,从繁多的的素材中寻找出具有代表性的画面素材,把每个场景的镜头分别整理到一起,以此确认可以使用的素材。当剪辑者查看到那些能够引人深思、感同身受、耐人寻味、能够表达纪录片意图的镜头时,及时把这些画面素材整理记录下来。
比如在纪录片《时间行者》中,在整理环卫工人张志忠的拍摄素材时,他说:“过年也不回家,也没有星期天,也没有节假日”这句话有很大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观众深思,65岁的年龄,本能退休安享晚年,但依旧在努力生活。对于这个采访的声音,怎么使用素材剪辑才能够引人深思,体现纪录片的主旨精神?现场人物采访的声音,配合同期画面,还是配合不同期画面?从剪辑者的角度来说,好的想法往往很容易忘记,有了好的想法就要尽快地整理记录下来,因此,及时整理记录好的想法是素材整理的关键。
二、 明确纪实性剪辑风格
各种不同主题的纪录片需要确定不同的剪辑风格,这样既可以通过纪录片风格传达创作意图,又能明确突出纪录片主题[2]。
在完成策划拍摄之后,开始整理前期拍摄的素材,与其他人交流和沟通,结合大多数人的观点,确定纪录片的纪实性剪辑风格,表达创作意图,同时又能突出主题。
《时间行者》这部纪录片围绕一个城市不同时间的不同工种展开,时间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体现都是有所不同的,可能是一种阅历的增加,亦或者是手掌陈年积累的干枯裂纹。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轨道上独旅,经过时间的磨炼,你还在努力认真的生活着吗?每个不同的工种在各自的时间线上完成着属于自己的工作,他们背后的辛酸是看不见的,纪录片中各种工种在自己岗位上努力工作,纪实性的视频风格能够真实地展现出他们认真刻苦的工作态度,让观众重新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时间行者》这部纪录片整体风格以纪实性为主,以时间为顺序展开,记录了不同时间不同工种工作的情况,奠定了片子的纪实性风格。时间与人物是保证纪录片真实性的重要元素,在时间的这条主线上,什么时间什么职位在做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在纪录片中表达清楚。在纪录片中,闪烁的红绿灯,川流不息的车辆,让观众有一种时间流逝的直觉感受,带给观众一种真实感,突出纪录片纪实性的剪辑风格。
纪实性纪录片的剪辑风格要与客观生活规律相结合,剪辑过程中应该融入生活元素,纪录片人物的心理活动、价值观要符合大众的心理预期值。在确定剪辑风格之前,要深入了解这部纪录片的创作意图,结合策划和拍摄的素材,使用合适的剪辑技巧,为确定剪辑风格奠定基础。剪辑风格的确定,应该与观众的审美和逻辑思维保持相似,融入日常生活的元素,符合客观规律,确保故事的统一性和空间的连续性,这样剪辑出来的纪录片才能适应现代多元化的观众需求。当纪录片的剪辑风格确定之后,在后期剪辑过程中,要注意整个纪录片一定要保持剪辑风格一致,不能影响观众的视觉效果。
在纪录片《时间行者》中,随着镜头红绿灯闪烁的变化,观众的内心感受也会逐渐发生变化,闪烁的红绿灯会带给观众一种时间流逝的真实感觉,同时又能突出纪实性的剪辑风格。
三、 纪录片的剪辑要素
(一)连贯的镜头剪辑
镜头与镜头之间要想流畅、自然、连贯的过渡,就要找到合适的剪辑点,将镜头进行分割,去掉多余的部分,使纪录片的镜头更加连贯[3]。
在后期剪辑的过程中,连贯的画面,既要遵循“静接静,动接动”的剪辑原则,又要保证变换不同角度的原则。一般静止画面连接静止画面,非静止画面连接非静止画面,在静止画面与非静止画面的连接上要做特别的处理,以此来保证画面的自然过渡,以及观众的视觉心理体验。
如何连贯的表现一个场景的镜头画面,不能仅限于使用一个角度画面,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进行表达,多角度连贯的镜头既避免了叙事场景不完整的问题,又能顺畅的展现空间场景。
在纪录片《时间行者》中,关于夜市摊的剪辑,头上昏暗的灯泡和错综复杂的电线,看不到人影的街道,萧瑟风中的陈姐,连续展现不同角度画面,完整的体现出陈姐工作的场景。
(二)注重声画结合
声音是后期剪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地运用同期声,可以渲染纪录片人物的感情色彩,使纪录片更加具有节奏感。声音与画面可以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声音可以让画面更具感染力,烘托出独特的氛围色彩[4]。
在纪录片人物采访时通常会花费数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得到的声音素材往往多而杂,在后期剪辑时,需要反复斟酌审查,把极具代表性,有感染力的声音剪辑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吸引观众,加快纪录片的整体节奏,更能突出纪录片传达的精神理念,而且还能牢牢把握住纪录片的主题。在关于同期声的剪辑上,如果直接切换镜头,连带着采访人物的同期声直接出现,会给观众带来一种突兀的感觉。
在纪录片《时间行者》中,关于环卫工人这一部分,先出现了朦胧模糊的镜头,接着出现解说词“凌晨五点城市还在熟睡”,解说词的随着镜头的切换,画面比声音提前出现在观众的感官中,不仅能引起观众的好奇心,让观众身临其境,还能达到自然过渡的效果。
在纪录片中,背景音乐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调节氛围、增强纪录片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背景音乐使用的前提是要与纪录片片段情感保持一致,因此,背景音乐要合理准确的使用,背景音乐可以用来加解说词和人物采访同期声或者直接加画面。此外在剪辑的过程中,避免全程使用背景音乐,背景音乐只能起到锦上添花,增强感染力的效果,但不能过分依赖。
在纪录片《时间行者》中,皇家驿站吹糖人片段,详细具体的糖人制作过程以及对陈师傅人物采访同期声,结合轻松淡雅的背景音乐,让观众体验到现场感,并且能让观众感受非遗文化吹糖人的传承。
(三)注意把握剪辑节奏
在剪辑时,需要留意的是:一是段落的剪辑节奏要与纪录片的整体节奏相吻合;二是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节奏变化要得当,节奏过快或过慢都会给观众产生突兀的心理感觉[5]。
纪录片段落和整体剪辑节奏能否自然衔接,是一部纪录片剪辑节奏合理的前提。剪辑节奏的快慢,要根据纪录片片段所叙述的情景变化,创造出松弛有度的感觉,既不会放慢纪录片的节奏,同时又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在纪录片《时间行者》中,闪烁的红绿灯、天桥下的车流、过马路的外卖小哥、火车站等待进站的打工族,这是选取不同时间节点的典型画面,作为这部纪录片的开头。所有人都是行走在时间里的人,对应纪录片努力生活的主旨思想。快速切换的画面,增强视觉冲击力,又与整个纪录片节奏保持一致。 在纪录片黄淮校医张慧真片段中,刚开始讲述的是张慧真医生看病接诊日常生活,医患交流、诊断病情、一步接一步,节奏比较舒缓。当讲述到过往记忆尤深的经历,一个过敏引起的休克患者被室友抬到医务室,见此情况,张慧真医生当即对患者进行抢救。节奏开始紧张起来,第一人称的同期声、针管注射、输液瓶里药液滴落的特写,惊心动魄的抢救过程加上主人公的同期声,画面节奏达到顶峰,紧接着,休克患者经过半个小时被抢救来,画面节奏又趋于平缓。画面节奏,由慢转快,达到顶峰,又由快转慢,趋于平缓,画面节奏变换繁多,但并不突兀,恰恰还能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睛,让观众身临其境,久久不能平复心情。因此,正确的控制剪辑节奏,会给纪录片叙事
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