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研究法,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开展效果不佳、心理咨询室使用情况不太恰当、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家校合作一体化水平较低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提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效性、加强家校合作、合理使用心理咨询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Abstrac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primary school stag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body and mind. This study in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investigation method, the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mplement the empirical study,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not reasonable, poor effect,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room usage is not appropria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vel is low, the home school cooperation integration level of low.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strategies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ctivities, 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education, rational use of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room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rural areas; left-behind children; mental health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二、三产业成为劳动力的主要从业范围。并且随着第一产业比重在经济中的不断下降,很多农村的年轻一代劳动力纷纷转向,在城市找工作,离开家乡。根据《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我国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达到了2.44亿,占比75%。这样的数据可以显示,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迁移。这种现象还会造成的后果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加,因其父母外出打工,生活基础不能得到保障,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孩子留在农村由家里长辈照看,这种情况在偏远地区更加得常见。因此,国家对于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特别是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更加地重视。
儿童时期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此时父母和家庭的教养十分重要。可是留守儿童常年见不到家长,家里的长辈由于年纪大,教育方面落后,不能给予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很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这些不良情绪的挤压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至关重要。无论是国家和政府,学校还是教育工作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都十分必要。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相关概述
(一)农村留守儿童
学者们对“留守儿童”一词没有统一的解释。我国科学家在1994年的时候,首次对农村留守儿童给出了解释,指在农村地区,家里父母外出打工,由年长者照看的儿童称之为农村留守儿童。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将留守儿童新定义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1]。
(二)心理健康
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一般来说,“健康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的症状,反映在相对健康状态,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2]”。当前,新的人类健康定义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和身体同时是健康的才是真的健康。心理学家有不同的定义,但他们非常接近。一般来说,心理健康被定义为:“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正常的情绪协调、声音、意志,具有完整的人格特质,能够适应社会环境。能够满足其实际需要、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3]。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
父母在家庭教育和孩子的健康成长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也是管教中最重要的部分[10]”。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祖父母代为照顾,而他们受教育程度低,无法帮助孙辈学习。这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初期面临很多困难,但他们的父母不能及时帮助解决这些困难,祖父母的帮助也很有限。因此,被留守儿童在农村地区更有可能放弃自己。
“良好的家庭教养能更好发挥家庭功能,这是建立亲子关系的重要前提[11]。”农村地区的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沟通和支持,但事实上,父母给他们的孩子更多的物质满足,比如买好的食物,玩具等等。身体保健固然重要,但精神保健也应提供。但实际上,他们很少和孩子们交流。长期缺乏沟通所造成的距离感,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不仅不利于儿童的成长,而且儿童在人际沟通、性格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
(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滞后
“没有父母的陪伴,农村留守孩子的心理问题就无法得到缓解和解决[12]。”再加上农村的小学比不得城市学校的条件,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的校区,条件更是不好,无论是学习的环境还是师资质量都是一大问题。并且,农村儿童因为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更高。学校的条件不能够支持孩子们解决心理问题,所以心理健康出问题的学生愈加的严重。甚至有的农村学校教学教学条件还没有得到缓解,孩子的心理教育不会给予重视。因此,学校的条件、重视程度以及专业教师的缺乏,都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农村小学的学习环境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低水平。校舍陈旧、规模小、教育经费不足,使学校的整体师资结构跟不上时代步伐。其实,一个学习环境好的学校,可以帮助被留守弃儿童更快融入学校社区,减少对同学的好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更容易与师生互动,让他们在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好东西。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农村小学的资金非常有限,好老师也很难找到,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偏远农村教书。此外,虽然国家对偏远农村的教师给予了高度重视,给予了一定的经费,但如此有限的费用仍是杯水车薪。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无法提供优秀教师,加上财政拮据和环境影响,使学校无法考虑被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三)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足
教育是百年纪念计划的支柱,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但实际上政府加大了对城市教育和重点学校的投入。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的公共投入明显不足。
资金短缺导致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积压,农村中小学教育设备陈旧,师资严重短缺,教室不足,食堂简陋,教师工资低,宿舍不足,厕所不规范。农村孩子家离校远,上学困难,寄宿学校条件差,更难找到好的老师和专业的心理老师。教育在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知识、体育、美育工作不能得到充分发展。当留守儿童出现思想偏差或心理健康问题时,由于农村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不足或没有,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惑无法得到解决。随着时间逐渐推移,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四)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培养不够
在家庭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在学校表现不佳,在家没有认真做作业。缺乏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自我调节能力差,无法集中学习。他们缺乏自我认识,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容易迷失了方向。对学习失去兴趣,有的甚至逃学或辍学。有的被留守儿童的学会了打架、偷盗等违法行为。这些留守的农村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引导,很容易走极端,什么都做,不听大人的劝告,很容易触碰法律的界限从而踏入犯罪的深渊。因此,我认为很有必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健康成长。
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家庭方面的对策
因为没有父母的教育和爱,孩子就得不到父母的爱,这种感觉是无可替代的。在家人的关爱下,孩子的成长和后半生都非常有益。此外,我国法律还必须强化家庭监护的主体责任。2016年,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加强农村被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结论》,明确提出“未成年子女的监护和抚养责任由父母依法负责[15]”。作为农民工,他们应该尽可能多地抚养未成年子女。如果要求未得到满足,其他受抚养人也可能被指定为主要照顾者。根据法律规定,夫妻可以让孩子由其中一位家长在家抚养,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的第一任效仿者就是家长,家庭是孩子成长、生活以及学习的第一场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身心的健康以及三观的行形成是非常重要的,这么看来家庭作为第一学习场所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关键的时期,重点的场所,父母作起到关键的作用。父母要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良好的教育环境,关爱孩子的身心发展,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能够感受的爱,才能学会怎么去爱其他人。
(二)学校方面的对策
留守在农村的儿童,生活条件不高,精神需求也得不到满足。这种情况下,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心理健康课程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需得同时进行才能全面解决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理训练、问题识别、情境设计、角色扮演和游戏等方式方法,了解、疏导以及解决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如果学校没有标准的心理教育的方向,可以外聘2个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带带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师,规范一下心理教育的相关内容。学校可以每周都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以讲故事的形式,分享孩子们的故事,排解孩子的压力,能够讲出来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缓解的作用。因为孩子不像大人,烦恼是可以通过被别人知道就可以减轻的。在孩子讲述自己故事的同时,教师需要及时记录,了解自己负责的每个孩子的信息,以便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学校还可以组织定期的家访,对孩子的找看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让家里的大人知道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于一些腼腆,性格内向的孩子,可以设立健康邮箱。甚至可以开通24小时心理健康热线,让孩子有地方说话,讲自己的心事。如果发现心理问题十分严重的孩子,要及时的寻求医疗救治。
(三)社会方面的对策
孩子的心理问题要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才能支撑学校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国家也明确规定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实施有效的教育工作。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同时,为了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还要充分利用媒体以及多媒体的宣传,呼吁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全面整治可能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的各个方面,突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动员全社会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公安执法部门、文化部门、工商部门等部门要会同学校清理农村环境特别是校园环境,加强对网吧、音乐、电玩等娱乐场所的管理,加强对进入这些娱乐场所的未成年人进行管理,定期检查其违法活动、网吧、电玩室,消除赌博、色情、暴力等不良网络氛围,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四)儿童自身的对策
留守儿童需要学会独立,让自己变得更好。悲观主义者也有同样的处境和经历,但乐观开朗,能够自信自强。欧洲著名教家蒙台梭利指出,孩子自身的发展能力是最好的。人们还相信唯物辩证法,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出于内部和外部原因。因此,需要更加努力地对被留守儿童进行健康人格的教育。
大多数被留守的孩子都有自我保护和遮蔽的思想意识,不想表达自己。此外,教师对每个留守儿童的心理理解也不一致。所以,自我认知很重要。自己了解自己比任何人都了解,如果自己心理清楚自己的情况,要比其他人发现的及时。一方面,学校要做到的是大力的宣传儿童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怎样是健康心理,怎样不是健康的心理,然后评估自己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孩子主动的评价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自我认知,要积极阳光的面对学习和生活。有什么问题不懂不会想不开的,要第一时间找老师询问。尽量不将心事压抑在心理,养成良好的讲出来的习惯,避免不良情绪的积压。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