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片段《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配音技巧

摘要

为了探索研究配音技术的拓展性实用性和在配音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各种问题,本次说明书以2019年最著名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素材,以本人的亲自配音来例证配音员通过技巧来完成一人分饰多角色的可能性以及同一作品不同人物背后的特性和在不同作品中类似属性角色的共同点有哪些共通的特质。说明书将简略介绍动漫电影行业的一部分情况,该电影的角色属性等,并且详细阐述配音艺术的由来,发展以及一些本人在学习研究过程中的技巧。作为一部根据据神话故事改编的电影,他的人物角色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但又要推陈出新颠覆传统。这无疑使得电影中的人物出现了双重脉络。也就是可以从神话本身和电影内涵之中进行双重解读。这也是我最终选择该电影解析配音技巧的原因之一,他的多线性和人物内核十分丰富,不仅有标签化的属性,也拥有自身单独的属性。他更具备演绎性。结果也表明,通过一定的技巧改变自身的声音,通过语气变换转变人物立场态度的配音技巧是可行的,不但可以配出单独的某个人物,甚至可以一定程度上拟真其他人的声音。

关键词:电影; 配音; 表现技巧; 配音的发展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xpandable practicality of dubbing technology and the various problems that may be faced in the dubbing process, this manual is based on the most famous 2019 animated film, “Nezha”, and i am personally handovering to illustrat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voice-over person through his skills to complete the multiple characters of one pers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behind the different characters of the same work and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similar attribute characters in different works. The manual will briefly introduce a part of the animation and film industry, the film’s character attributes, etc. , and elaborate on the origin of dubbing art, development and some of my skills in the learning and research process. As a film based on mythological stories, his characters are inevitably influenced by historical factors, but they also have to be inspired by new subversive traditions. This undoubtedly makes the characters in the film have a double vein. That is, it can be interpreted from the myth itself 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film. That’s one of the reasons why I finally chose the film’s resolution dubbing technique, which is rich in multi-linearity and character kernels, with not only tagged properties but also its own individual attributes. He is more deductive.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it is feasible to change the voice of the person’s position through a certain skill, and to change the voice-over technique of the character’s position through the tone change, not only to match a single character, but even to a certain extent to imagine the voice of others.

Keywords: Film; dubbing; performance skills; development of dubbing

引言

进入21世纪,虚拟技术、计算机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成为信息技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被称作21世纪科学技术中的三大核心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影视艺术行业的发展,高超的虚拟现实技术使得电影的视觉享受越来越丰富,精致的特效让电影与现实的距离越发的真假难辨。似乎现实与梦幻的界限越发的模糊与难以辨别。VR(虚拟现实)技术与AR(现实增强)技术正在蓬勃发展。但这些技术的背后似乎永远存在着一个并不起眼的,却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

人类先天拥有五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这五种感官组成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石。虽然有时候各种题材的文艺作品乃至科研机构都试图探索人类的“第六感”,但是事实上人类公认拥有的感官系统只有五种。而其中视觉占据了人类感知信息量的50%,听觉30%,味觉嗅觉触觉共享剩余20%。可以说,听觉是人类第二大感官。人们可以自然接受味觉消失,因为美食的享受更多靠嗅觉。可以勉强接受嗅觉的丧失,对触觉的丧失会感到不适,但是如果丧失了视觉与听觉,则会对人类的认知感知造成非常大的阻碍甚至于让人再难恢复到以往的生活质量。而在大量几乎完全由视觉和听觉组成的影视艺术中,在听觉方面给人以和谐和享受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对于观众来说,除去剧情和画面的美感,最能给人以感动的也就是声音所渲染出的独特气质了。声音给人的冲击是难以名状的,但它的确存在。听其声,虽未见其人却也已对这人有了在自己心中的一份印象。

声音,似乎有着某种神奇的魅力,他好像有着感染他人的能力,让人们沉迷其中。他未必来自演员本身,却能够超越演员,与演员一起将角色升华。而这门技巧就是配音。诚然音乐也同样是声音的艺术,但两者的性质肯定是截然不同的。这里我们仅仅以配音艺术的技巧作为围绕的说明点。

那配音艺术,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早些时候的配音是为电影,电视剧,动画以及广告等各种视频加入声音的过程。如果比较直观的说,便是指配音员代替角色配上声音,或以本国语言代替原片中角色的所在国家地区的语言对白。同时如果原本角色的声音不合标准或者有其他方面的问题,让演员自己为片段补上这段对白的过程也可以称之为配音。后来录制摄影时演员的话音或歌声用别人的替代,也称为”配音”。  配音是一门语言艺术,是配音演员们用自己的声音和语言在银幕后、话筒前进行塑造和完善各种活生生的、性格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的一项创造性工作。

配音如今被广泛的应用在了各个领域,影视,游戏,动漫等等,如本次说明书中的研究对象《哪吒之魔童降世》就是当前国内动漫电影的标杆。既然配音有着还算悠久的发展历史,那么配音在我国到底有着怎么样的发展历程呢?我国人民广播事业以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配音为诞生的标志,它也是今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我国国家电视台在1958年5月1日创建,原名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全国共有电视台360家,电视节目套数2058套,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4.54%。我国现有卫星广播接收站约18.9万座,卫星系统传输中央、地方电视节目和教育节目共47套。广播电视系统拥有国家光缆干线网3.9万公里,省级光缆干线网超过11万公里,市级以下光缆传输网超过30万公里,连通2000多个县级网,1000多个企业网,3000多个社区,全国光缆总长度超过300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高达1亿。优秀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让配音艺术悄无声息的茁壮成长着。

数以万计的主持人配音员门在这些电台、电视台中默默工作着。从我国广播电视与广大听众观众形成的默契关系看,配音工作十分重要。配音的工作不但让信息得到了良好的传播,并且还弥补了影视、游戏、动漫中对于声音的不足。

1 《哪吒之魔童降世》创作综述

1.1 创作背景

2019年7月26日是《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国内正式公映的第一天,从这里开始,一个奇迹出现了。这一年的暑期档算不上平静。无论是观影的人数还是票房,都与去年同期相比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走下坡路,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几部国产大片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选择撤档。《哪吒之魔童降世》一开始并不被看好,毕竟似乎是导演故意放出的预告片真的很难让人觉得这是个好电影。就算正式点映之前,市场预估的票房也不过在1亿人民币前后。但自从开启了点映之后,无论口碑,质量,内涵等等都成功震撼了行业人士和所有观众的心。豆瓣评分8.7分、猫眼9.7分、淘票票9.6分,这是近10年来国产动画所取得的最好评分。此后市场的预期不断提升,业内预估它会是首部票房突破10亿元的国产动画,甚至剑指20亿元。但实际上,谁都没有想到这部由一个学医出身的导演带着一群三流团队拼凑出来的电影,最终创下了中国电影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动画电影票房纪录。49.34亿 [1]!如图1.1所示。

世界电影技术的使用总是越发先进的,自电影这一艺术娱乐形式出现后,特效便如影随形。从梅里爱魔术般的残影特效技术到威利斯欧布莱恩集合特摄和定格动画共同鼻祖的魔幻技术再到如今的数字特效,特效的发展最终达到了如今可以直接制作动漫影视的程度[2]。哪吒不同时间的宣传画报如图1.2、1.3、1.4所示。

两张图片的画风不同显示出电影在宣发过程中非常高明的诱导观众对电影产生不同的认知。上映前使用令观众不抱期待的观感和即将上映时预告片的惊艳感以及之后的种种跟进操作都说明电影对于引导观众的能力非常强。

上映前夕,哪吒的宣传风格骤然变成了完全不同的另一幅样子。前后的对比冲突同样是吸引观众的因素。短时间内对于某一事物的感官改变会引发强烈的好奇心。

手绘动漫和定格动画的及高成本最终几乎必然的为3d动漫让开了自己主角的道路。这一历史的里程碑虽然距离《哪吒》的问世算得上比较久远了,可是如果没有这一步,自然也很难拥有今天如此优秀的3d动画电影了。

而这一里程碑的代表便是《玩具总动员》。众所周知《玩具总动员》的制作团队正是皮克斯[3]。如图1.5、1.6、1.7所示分别为手绘动画,定格动画和3d玩具总动员宣传画。

手绘动画和定格动画一度发展出非常优秀的文化创作奇观,但是成本降低的难题一直是业界心病。手绘动画后来发展出了数字作画。成本虽然降低但是也导致了普遍上的质量下降。至于定格动画更是改无可改。这是定格动画技术的本质决定的。即使是在拍摄后将人偶拍卖,对于动画制作的时间成本也是难以挽回的。

玩具总动员制作团队中的这些人都是十分大胆的人,完全不把迪士尼的王冠当回事,他们用了一种革命性的技术手段在乔布斯的带领下向迪士尼发起冲击,这就是3D动画技术。迪士尼最初的时候同样也不把皮克斯当回事,一群用着很不成熟的技术,被苹果扫地出门的外行带领的动画新丁,无论怎么看都是不靠谱的。虽然发行商是迪士尼,但是迪士尼内部一直都没有人觉得这部片子能获得成功,负责销售的部门更是声称自己完全搞不懂一项不出错的公司为什么要推出这种没什么商业价值甚至很可能亏本的动画片。结果《玩具总动员》以北美票房1.91亿,全球票房3.58亿的优秀成绩,狠狠地打了迪士尼的脸。从此之后,3D动画电影的春天来了[4]

回顾曾经,就会发现两者似乎出乎意料的相似。

也许会有人好奇,本次的说明书难道不是配音技术解析吗?为什么开篇就要用如此多的笔墨去描述电影特效?因为在特效不发达的时代,如果演员的声音出现了瑕疵或者没有达到播出要求,那只需要演员本人在后期补录即可,只有在演员本身的口音就是那么的不尽人意的时候,才会有使用一些口音较为纯正或者声音好听的人为荧幕中的演员配音。或许有人说,难道手绘与定格动画电影就不能为配音员提供更好的舞台了吗?当然可以,但是这两者的成本和入行门槛是极其夸张的,加之默片时代的影响也导致一直以来的动画作品和有需求的配音都较为稀有。如果不是国外电影的翻译需求,国内的配音行业恐怕会更加凋敝一些。3D特效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样的局面。没有特效的时代,配音是很难独立成为专门的一个艺术门类的。如今,《哪吒之魔童降世》以49.34亿国内票房成为国内迄今为止为成功的动画电影,这一创举极大的激励了国内配音相关从业人员的信心。

1.2 作品阐述

本次说明书的实体作品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经典桥段,通过本人亲自实施的实例结合书面形式深度解析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角色性格特点和配音技巧。对于这部作品往日的成绩在此不再过多的赘述了。本次毕业设计旨在探寻电影人物背后的内核和如何使用配音员独特的技巧将其完美复制展现出来[5]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角色繁多,人物个性极其鲜明却又富有层次感的动画电影。作为一部动画电影,在不考虑其本身就拥有的喜剧元素之外,电影中对于角色的塑造才是最令人需要探寻和研究的。影片脱离了大部分动画电影乃至一些商业电影对于故事角色有时候出现的“非黑即白”的特性桎捁,打破了一直以来商业电影的性格套路 [6]

也正因此,天天学术AI影片中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反派角色。看似反派的申公豹实则是因为备受歧视才选择欺瞒,联合的龙族也并非邪恶,甚至十分可怜。主角哪吒在这部电影中更是表现得如同十恶不赦的小恶魔一般。

在这样一部电影中,每一个角色都有着光辉面和阴暗面,他们不能用绝对的好人或者坏人来定义,而仅仅是因为立场的不同而出现了分歧而已。这也是本次说明书选题我以《哪吒》作为案例分析的原因。对于配音员来说,越是复杂的人物内核越复杂,那么对于配音者的挑战就越高,也越能够研究出可以令人收益的成果。

2 《哪吒之魔童降世》创作依据

2.1 人物设定依据

这里对于主要角色和我个人能够配音的角色进行一些普及解析,时代不断在进步,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烙印。这些烙印往往会存在于同时代的媒体艺术创作之中。[7]了解角色的前世今生有利于更好地对人物进行配音。在此我对《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电影中出现的主要角色进行一些分析。这些分析并不是无意义的,正相反,如果不能了解自己配制的角色,那么自然也谈不上配出感觉了[8]

太乙真人:太乙真人是昆仑十二金仙排名第五位,历史神话故事中是阐教元始天尊的弟子之一,也是清微教的教主。他道行高深,仙法高强。一直以来,无论是在古代话本中还是评书故事里;在电视剧电影亦或者在动画中,太乙真人一直都是以得道高人仙风道骨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印象里。但在电影《哪吒》里却开创性的首次将太乙真人塑造成一个弥勒般性格敦厚却又不靠谱的滑稽角色。但就这样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形象的滑稽角色,却又非常科学的带着一口“川普”。因为现实世界的太乙真人庙就在四川。如图2.1所示为太乙真人的进化史。

哪吒:原是印度神,在佛教传入中原之后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被道教接纳吸收成为了道教的护法神之一。后在封神演义等古代小说故事的加工下成为了李靖的小儿子。自古到今,哪个朝代的古人对于哪吒的记载都是性格酷烈,怒目金刚。这一影响甚至让哪吒在封神演义的中也很是飞扬跋扈。这一形象在79版《哪吒闹海》中得到了颠覆。79版《哪吒闹海》中聪明伶俐,影响了足足一代人对于哪吒的认知,甚至于本世纪初的著名动画《哪吒传奇》都受到了其影响。但是归根结底,《魔童降世》中的哪吒才是相对更接近历史中古人对于哪吒的印象。如图2.2所示为哪吒。

李靖:卫国景武公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汉人。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最终李靖不但穿越时空到了殷商,还有了个叫做哪吒的儿子。李靖的家谱问题并不是我们这次要讨论的,但是在电影中李靖的角色性格表面上看变化并不大。可是事实上其中的内涵已经完全转变。一直以来,对待哪吒方面李靖都是以一种封建礼教中典型的严父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用现代世俗的普世价值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好父亲。然而在电影中,导演却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对哪吒爱的深沉的慈父形象。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优秀之处之一。李靖如图2.3所示

2.3李靖

敖丙:敖丙原是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记载的神话人物之一,东海龙王的三龙子。最早在封神演义中出场,敖丙的故事深厚程度远不及前面几位。他既不是自古以来就被传唱的金仙,也不是印度舶来的护法神,甚至也没有像是李靖那样有历史原型。他原本只是封神演义中的一个小角色龙套而已,只是古人用来衬托哪吒强大的背景板和故事的导火索。在建国后也在各个版本的与哪吒有关的故事里被惨遭凌虐。可这样一个角色却荒诞的成为了真正的灵珠转世,本应是灵珠的哪吒反倒成了西贝货魔丸。本应凶神恶煞的东海白龙变成了灵珠转世翩翩君子,而贵为天选之人的哪吒又成了天地厌弃的魔丸,这种荒诞无时无刻不存在于电影中却又偏偏合情合理。敖丙如图2.4所示。

2.4敖丙

申公豹:如果说电影中哪个角色最让人引起共鸣,恐怕众说纷纭。毕竟电影中的人物刻画都很立体丰满。可如果谁更加可悲可叹一些,那么这个人一定是申公豹。在古代的故事中,申公豹年轻的时候信奉道教,成年后成为商纣王朝中重臣。后与姜子牙同拜于元始天尊门下,之后违反了玉虚宫门规被玉虚宫除名,又拜在了碧游宫通天教主门下。为姜子牙的师弟。虽然历史记录中并没有表明申公豹是妖族,但是考虑其被除名之后加入了有教无类而聚集了大量精怪的碧游宫门下,似乎申公豹的再塑造并非空穴来风。申公豹如图2.5所示。

图2.5申公豹

除去这几位之外,还有殷夫人,龙王,云中子等角色,因为个人性别限制或者角色戏份太少等原因便不再一一赘述。但并不是他们没有可以说的,只是以上几名角色的内涵就已经足够去挖掘了。

2.2技巧使用依据

前面总结了有关电影相关的人物背景与内核,那么现在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去让这些人“活过来”了。没有声音的角色是没有灵魂的。我们的任务正是用自己的声音补全他们的灵魂[9]

在此次作品说明中,我暂时只是对太乙真人,李靖,敖丙,申公豹四人的配音技巧方面进行论述。盖因这四个声线相对来讲在我本人的音域之内,能够更直观的去呈现同一个人做到在一部作品中分饰多角的可行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电影中太乙真人这个角色。他是一个比较自恋的角色,但是自恋却不善妒,有时候有些自知之明,但是偏偏又因为有些自我感觉良好而忽视掉自身的不足。配置这类喜剧角色需要让自己的声音尽可能的变憨。但又不能中气太足。一旦中气太足,就会从温柔的软憨角色变成类似于李逵鲁智深那样的硬汉角色。要有一些气声,更虚一些。因为其经常拉跨,大事小事总是捅娄子,因此虚一些的气声发生法也让这个角色有一点因为经常闯祸而偏向心虚的感觉。最后再加上一点点川味的普通话,太乙真人的角色便塑造完成了[10]

李靖的人物形象自古以来都变化不大,为人较为正派,稍微有些迂腐,对于礼仪端庄的要求比较高,在该电影中被刻画的比其他作品里更加爱自己的孩子。为官清廉护得百姓一方。因此李靖的声音需要低沉一些,但是他又是一个比较温柔的人,所以相对不要太过威严。比较值得庆幸的是李靖的配音员陈浩老师的声音与我比较接近。因此李靖的配音部分还算轻松。因为我本人并不是一个特别强势的人,所以在我自己压低声线之后稍显的强势就可以达到效果[11]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情况不同,我个人的本音就偏向年轻,有很多人的声音比我低沉有磁性,此处的细节可以根据本人习惯适当改变,并不一定完全遵循我的个人习惯。但是同类的沉稳的青中年男性角色都可以用降低自身声线的方式达到第一步的效果,其后再根据不同的人物背景去添加更多的细节特色[12]

敖丙的配音对我来说就没有太多难度了,我本音的音域就较为接近敖丙原配音员的声音,稍显稚嫩和拘谨的严肃即可。这里就需要牵扯到一点,年轻小生的声线在这方面的可操作性就更大一些,而如果先天就比较低沉的声音,虽然配制类似李靖这样的角色会比我压低声音配音的更加自然舒服一些,可是如果调高自己的音域就会更难一些 [13]

申公豹的配音又和李靖较为相似。同样需要更加低沉的声音,但是不一样的是这种低沉里面又要有一种尖锐。申公豹的性格比较激进,因此他每一句话都会给人一种带刺的感觉。哪怕是敖丙向他请安,如果说出了不随他意的话也会在下一秒激动起来[14]

这种尖刻感和低沉的声音形成了一种反差,某种角度上讲申公豹的配音难度要大于其他几个,但是她的个性非常鲜明这又让其配音过程中的感觉最好寻找。剧中申公豹有一些口吃,这也算是他本人的特点之一。

3《哪吒之魔童降世》创作过程

3.1 寻找素材

配音秀公众素材,自行配音。曾经尝试使用pr进行剪辑,但是因为技术问题被迫放弃。为了能够尽可能地去深入角色的内核,在寻找素材的过程中我也找到了历史上不同版本的有哪吒记录的故事。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为的就是通过不同版本的对比深入解析哪吒。

3.2 问题与解决方案

申公豹的配音和李靖较为相似。同样需要更加低沉的声音,但是申公豹那种低沉却又有些尖锐的声音很难找到着力点,配音过程不太容易探索。

还有就是原本尝试使用一些原生素材自行剥离原声音进行配音,但是原生素材的背景音与配音纠缠在了一起,很难分开。在尝试自行制作了一部分的视频作品之后最终还是为了省力和边界选择使用了部分配音秀素材。虽然录音质量稍有下降,但是不必考虑素材声音方面的尴尬境地。

结论

通过以上根据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多方面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配音过程中对于角色的把控往往与对角色的理解有多深。百年来影视特效技术的蓬勃发展给了配音员们大展拳脚的舞台[15]

从电影赏析的角度来看这版电影与早年《哪吒闹海》比较,新《哪吒》在对神话故事的解释中也是丝毫不露怯的。不紧紧颠覆了正统传统的逻辑,也隐晦的批判了封神演义本身,貌似这种观念还会出现在未来的封神系列中。其实哪吒的存在本身就是压抑的,因为他的天命本身就是先犯“一千七百杀戒”,再“辅姜子牙而灭成汤”。这个天命从一开始就是亦正亦邪的。《哪吒闹海》说白了也是对原著的改编,龙族是哪吒的对立面,不但搜刮民脂民膏,还吃童男童女,是恶本身。于是哪吒对龙族的所作所为,闹海也好抽筋也罢,都是合理的。实际上就是对人物角色的善恶对立进行了简化。但新《哪吒》的对立面就做的很好,不为了便于理解去简化人物刻板角色,而是将周遭的偏见,天命,自己,多层次多内容的融入到对立之中。而龙族的形象在新版里很立体并且完全不刻板[16]

而从专业的配音角度看待这部影片,其实不难看出:配音员不一定是全知全能任何角色都一定能够胜任,但是至少有一点需要明确,那就是无论配音者的音域宽或者窄,一旦成为了这个角色的幕后“替身使者”,那么就要对这个角色深度的负责,而不是仅仅流于表面[17]

最后再说说配音的角度。配音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了。在影视艺术制作过程中,开始都是自己配自己的角色并不会假于他手,可时间长了总有特殊情况赶不及时间的,也就让别的人给自己配了。原本影视剧方面的工作从来都是后期配音的时候演员拍完戏后就尽快去录音棚完成自己分内的剩余工作。可渐渐的,演员拍的戏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紧张,让别人配音的情况越来越多。除了时间赶不及的,还有说话跟不上的,导演不满意的,演员生病的,导致旁人替代配音的越来越多了。专门的配音员也就多了起来。后来普通演员在配音的时候就跟不上专门的配音演员了。逐渐形成了如今配音演员的团体,集体影视剧配音,译制片、引进剧,甚至国产影视剧都普遍依靠配音的局面。最终配音也成为了这样一门艺术[18]

其中动漫动画的配音与影视剧配音有很大的不同,影视剧配音不必拘泥于技巧,放松嗓子然后自然说话即可。但动画配音,不同于此。对影视剧的配音与对动画的配音是完全不同的存在。动画配音要更夸张。因为动画在对人物的面部细节展现上是较难媲美真人的。因此更加夸张的语言,更加激进的表现才能够给观众传达出应有的情绪信息。影视配音与动画配音的风格不同,因此新人配音员很难兼容两者。当然了,并不是说所有时候动画配音与影视剧配音都是不兼容的。比如近年来日本的动漫真人化以及新派特摄剧更多还是偏好动漫声优。但是同样宫崎骏笔下的故事虽然是不折不扣的动画电影,可是老人在声优选择上从来不使用动漫专业声优,反倒是找并不专业的人士进行配音。可能是为了追求普通人的真实吧。

同样的配音艺术与舞台上表演的话剧舞蹈等要求正好相反,后期配音绝对要松弛自然。因为话筒质量性能各方面碾压舞台话筒,因此并不要求音调与音节的过度夸张伸展,也无需追求音色有多特殊清脆,在配音棚里,任何夸张的技巧都会走向极端,声音状态应依照生活自然。哪怕是动漫配音也不能夸张到舞台级别的效果。在舞台上演话剧的时候,对台词进行适度的夸张,是为了使整个剧场的观众都能够听得见演员在说些什么,字音加强拉长提高,强调语音共鸣、吐字咬紧、音量放出;但是到了录音棚里,却要有相反的要求:一切恢复到生活中的真实状态上来。这是由于话筒及调音台在起决定性的作用,任何夸张都会出现不真实的效果,除非本身配置的角色就是比较单一极端化的,否则都不可以。这就是影视与舞台艺术在台词创作上的根本区别[19]

但是无论怎么配音,任何一个优秀故事的角色都有着双重或者多重特质,就如同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人物随着历程的改变而转换自身的态度。[19]          比如我拿到一个角色,我会去深入的了解这个角色的背景。如果我要演一个抗日时期的日本鬼子,碰到了一个漂亮姑娘。想要图谋不轨。可能一个普通演员就会单纯很猥琐的“嘿嘿嘿花姑娘”就这么演了,可是如果真的深入去了解的话,这个鬼子虽然坏,但也是个男人,非扫荡的时候会有虚荣心,在异性面前会先展示一种沐猴而冠的虚假风度的提现,而非色中饿鬼的那种邪恶猥琐感。几乎所有的角色都会有一种脸谱化的第一观感属性,直接去表演这种属性的话就会显得戏感不足。因为构成这种脸谱化属性的不是天生如此或者剧本设定,而是他背后的故事[20]。 深入剖析他的故事,寻找每个角色背后的逻辑,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就能一定程度上的去接近角色本身,也就有了戏感。挖掘人物的内涵特质比单纯的模仿成功者更加重要,先是模仿,然后添加自身的感悟,最终升华角色。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ttxsai.com/news/1912.html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