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双减”政策是基于素质教育背景指导下进行实施,对人类自然、对生命的一种尊重、爱惜,是人们对自身个体价值创造和自我独特性追求的基本肯定,是对自身主体存在的独立个性人格和一种精神自由解放的精神追求,旨在探索一条教育大环境和课外辅导、高价补习班等教育市场中剥离资本乱象后的初心回归之路。文章以渭南城区5所中学在“双减”政策下开展的家校合作育人工作开展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建议学校应积极推广家校合作教育理念,健全家校合作育人机制,结合时代要求、学校特色和教育实际,创造性开展家校协同育人工作,进一步完善家庭和学校的共育体系,形成合力,协同构建家校共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路径。
关键词:“双减”;家校合作育人;素质教育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促使世界各国间的市场竞争慢慢转为优秀人才的市场竞争,而一个国家优秀人才的高低说到底是由本民族文化的文化教育整体实力所确定的。在我国,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重大影响,学生课业负担重、工作总数多的问题自始至终存在,使学生在全面的发展,塑造学生变成具备综合能力优秀人才的目的遭受一定牵制。并且,学生除开在校园内学习培训以外,父母还会继续为其报各种各样辅导班、培训机构,美美其名曰助学生查漏补缺,全面提高。但是那样做的结果是,院校内部结构一直在减轻负担,可是学生的负担却并沒有理减轻,很多负担都迁移到了校外培训组织,促使学生在进行院校布置作业的与此同时,还迫不得已进行课外辅导班所布置的作业。
久而久之,会对她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因而,对于这种状况,为不断标准校外培训,合理减轻基础教育环节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下称“双减”),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下发了《对于进一步减轻基础教育环节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意见》明确提出30条意见与建议:全方位削减作业总产量和时间,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高院校课后服务水准,达到学生多元化要求;坚持不懈严格整治,全方位标准校外培训个人行为。这些,与此同时也确定了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亲子教育开支和父母相对应活力负担1年之内合理减轻、3年之内成效明显的总体目标。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在“双减”新政下,更需要注重对开放性作业的设计方案,关键以培养学生想到、想象等层面的综合性逻辑思维能力,尽量设计方案散发性的作业,让学生可以在更广泛的空间去想象和思索,那样可以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给予优良的机会,学生也可以在答题的历程中去寻找多种多样渠道和方式,最后明确最好的解决方法。不但要在基本作业基础上设定适当的开放性作业,还理应涉及到大量必须开展交叉学科进行的作业,让学生可以真真正正正地做到会贯通,将课堂教学中学过的化学知识应用到处理其其或是是实体题当中,充分运用作业的功效。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趣味性更强的元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觉到兴趣,让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也有更多的时间去让学生全面发展。“双减”政策实行也减轻了家长的负担,同时学校和家庭更好的协同教育学生,以及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
2.研究意义
家庭与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最重要的场所与阵地,家校合作共育是教育和社会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国目前家校合作开展的情况存在一定的问题,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往往无法同向而行甚至会背道而驰,这无疑给学生增添了思想负担,甚至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最终阻碍核心素养的形成。研究家校共育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造成的影响及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国内关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相关研究多从课堂教学、学校教育的角度切入,更多关注的是学校、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主导作用,仅在其他因素分析中将家校合作视为次要因素提及,分析得不够深入,缺乏相关的调研数据支撑与理论深入分析。另一方面国内关于家校合作的研究距离我国教育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尚需一步探讨。虽然国内开展了形式丰富的家校合作实践研究,但大多都是描述性的,缺少相关实验研究。所以研究如何运用家校合作途径培育核心素养,既可以为学界相关研究提出一些补充,也可以从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容出发为更好地开展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提出相应的建议,丰富国内家校合作方面的研究成果,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三)国内外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家校共育是促进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国内在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时愈发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提出要重视家校共育,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合力作用[1]。
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研究情况来看,多数学者更为重视教师、教材、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但也有部分学者从家校共育角度分析问题、提出优化策略。如林世鑫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养初探》中提到,思想政治学科在现实中通常面临着家长的偏见,这会影响学生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形成正确的认识与定位,甚至有可能影响学生在现实教育中产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赵卉在《浅析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途径》中提到,家长应在教学培育方向、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方面与学校保持节奏一致,才有利于思想政治学科坚持以培养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开展教学活动;郭然、闾彬在《思想政治学科培育法治意识素养的网络舆情路径探析》中提出,受子女这一角色影响,学生的规则意识受家庭影响对规则认识程度较浅、不够坚定,最终会影响其思想政治学科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的落实;谷明玥则在《基于活动的高中思想政治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研究》中提出,受学校封闭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社会长期脱节,家长对于学生公共参与活动并不重视甚至自身就不参与其中,进而影响到思想政治学科关于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效果。以上研究都提到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面临着家庭方面带来的诸多影响,但对家校共育的重要作用缺乏进一步的探讨。我国关于家校共育的研究也十分丰富,学者与老师从不同角度论述过家校共育的重要意义,但将家校共育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联系起来的研究暂时较少[2-6]。
总体而言,国内无论是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角度还是从家校共育角度都缺少对二者结合更深入的探讨,在如何更好地发挥家庭作用、形成社会教育合力以推动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实等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调研与理论分析。本文就将从运用家校共育推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影响因素出发,分析问题及原因,并尝试提出培育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策略。
2.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核心素养研究。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本质含义、框架构建与培养机制等方面,国外的研究比国内研究更早且更深入。“核心素养(keycompetencies)”这一概念自1972年在德国被首次谈及后,就开始被运用于教育领域的理论创新与改革实践,世界各国以及各个国际组织及非政府组织都在各自教育领域提出了符合各国具体情况的新思想与新理念。各国在界定核心素养时侧重点不一而同,但都呈现出核心素养培育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最终目标。而在核心素养培育的相关研究中对家校共育的谈论呈现出不同的看法,许多学者提出应鼓励、支持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中,也有许多国家制定核心素养培育方案中提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与校园管理的权利与义务[7-8]。
关于家校共育研究。国外家校共育领域的理论繁多,从20世纪中期以来各国都重视到家校共育对教育重要性,纷纷出台各项政策推动家校共育制度化、常态化,并大力支持学术界对此展开理论研究与学术讨论。从家校共育的基础理论支撑来看,部分学者将权变管理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引入教育领域,对教育现象进行解释,为家校共育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指出,社会资本是内在于家庭和社区组织中的整套资源,它们有利于儿童或年轻人的认知以及社会发展。通过加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联系和沟通,可以增加社会资本,增强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发展。从权变管理理论分析家校共育,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与社区、家庭等子系统存在密切关系。随着教育活动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们逐渐认识到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承担着共同的责任,三者必须密切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学者爱普斯坦认为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家庭、学校与社会对学生的发展与影响既要承担各自特殊的责任又要重视交叠作用,在家校共育中学校与家庭应保持一致的价值观与行为,同时她也强调在建立家校社伙伴关系时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以其制度优势引导其余教育主体参与其中。爱普斯坦提出的“家庭般的学校与学校般的家庭”的设想能够形成,能有效缓和“5+2=0”(即5天的学校教育与2天的家庭教育相冲突,教育效果减弱)的现象,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供更适合的发展土壤[9-12]。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
笔者查阅了2012年至2022年约十年有关家校共育及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文献,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文献为支撑,为通过家校合作途径落实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了解了我国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家校共育的基本现状,对家校共育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
2.观察访谈法
笔者在实习与见习中,对高中阶段学生、家长和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以及校方的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并对老师、思政学科教师与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访谈,了解了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的现状,分析家庭教育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获取了原始生动的资源。
3.系统分析法
在研究中,运用家校合作培育高中生核心素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从其发挥作用的各要素出发探讨其影响因素,并从影响因素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实有效对策,推动家校合作策略的优化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二、“双减”政策下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家校合作对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要求
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或多或少都有几个优秀的教师跟家长;而一个差生的背后也会存在一个或多个有问题的教师跟家长。往往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人们都会把全部关注点落在孩子的身上,但家庭与学校也应当作为一大重点。
从家长方面,家长要做到对学校教育者的配合,配合教育者同时也是在配合自己孩子更好的教育。想让自己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家长首先要从自己抓起,一般来说优秀的人才会更大概率培养出好的人才,孩子就像父母的一面镜子,镜子里看到的就是写照的自己。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起跑线,要树立正确教育观结合对孩子的全面了解更新教育理念。当然,每一位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只有好的出发点是不够的,要加上好的方法才能达到真正满意的结果。因此,这就要求家长在孩子的教育观念上要懂得创新与变通,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工作。
从教师方面,老师要做到对家长的尊重,尊重家长也是对自己身份的尊重,良好的沟通氛围才能使交流更加的通畅与顺利。在教育学生时,要看得到学生发展的潜能,对差生的教育管理上更要多与其家常沟通,而不是放任不管只关注到优秀孩子身上。每位教师都希望教出优秀的学生,而优秀的学生不仅仅指成绩学业上的优秀,也包括身体状况和心理素质等。这实际上就等于要求教师作为一个专业的教育者要善于引导每位家长掌握最科学而合理高效的现代教育学理念体系和方法。
从学校方面,学校是家校合作的主阵营,主要要求学校为教师与家长的良性沟通提供有效渠道。高效利用育人机制各方力量使育人机制高效运行、家校合作融会贯通。同时建立健全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同时带动家长对学校教育、协同共育的高度认同和有效参与。
(二)“双减”下渭南家校合作育人调查
为了更好地可以更为精准地掌握双减政策下的家校合作育人工作的执行进展情况,本次研究对象范围锁定为渭南城区五所中学:渭南市第二实验中学、渭南市第四实验中学(高中)、渭南市第四实验中学(初中)、渭南市第十三中学、渭南市民族中学的部分教师与家长开展了调查问卷,其中调查的教师和家长分别为185人和238人。务求可以全方位、客观性、精确地掌握双减政策下作业的现况,为以后的研究给予实际根据。
表1 学校实施“双减”政策之后,孩子的作业量变化
选项 | 人数 | 比例 |
减少了 | 118 | 49.79% |
没有变化 | 90 | 37.97% |
增加了 | 29 | 12.24% |
总计 | 237 | 100% |
双减政策的执行针对学生而言可谓是一大福音,许多学生都从这当中看到了可以从“作业困境”中抽身出去实现全面发展的期待。由表1可知,一共有237名家长参加了问卷调查,有家长118名家长认为作业减少了,所占比例49.79%,有90名家长认为没有变化,所占比例37.97%,有29名家长认为作业量增加了,所占比例12.24%。由此可以看出有接近一半的家长都认为双减政策之后学生的作业量明显减少了,反映了双减政策实行的真正目的,及学校的开展情况在逐渐变化。
1.家长对家校合作开展工作情况
家长与教师保持沟通是必定的,有利于推进学生的学业成长,加重家长对育人的了解,因此打造良好的家校沟通氛围是十分有必要的。可是,对学生发展情况的把握更关键,家校合作育人必须紧紧围绕学生成长变化情况跟进。此次调查问卷中,协同育人情况是关键层面之一,关键调研了“双减”现行政策执行前后家校沟通协作情况的变化,并开展得较为剖析。
表2 学校实施“双减”家校沟通协作的满意情况
选项 | 人数 | 比例 |
非常满意 | 115 | 48.32% |
满意 | 90 | 37.82% |
一般 | 26 | 10.92% |
不满意 | 7 | 2.94% |
总计 | 238 | 100% |
由表2可知,学校在与家长协同工作时有238名家长参加,其中有115名家长非常满意学校开展双减政策工作,所占比例48.32%,有90名家长满意学校开展双减工作,所占比例37.82%,有26名家长认为很一般,所占比例10.92%,
只有少数的家长不满意,所占比例2.94%。由此可以看出86.14%的家长对“双减”下的协调沟通情况都是满意的。
表3 家校合作对孩子成长是否有好处
选项 | 人数 | 比例 |
非常有 | 122 | 51.26% |
有 | 86 | 13% |
无法确定 | 20 | 8.4% |
没有 | 10 | 4.2% |
总计 | 238 | 100% |
表3数据调查显示,调查的238名家长中超出87%的家长觉得家校合作对学生健康成长有帮助,乃至51.26%的家长觉得家校合作十分必需,对学生成长会出现较大帮助,只有4.2%的家长认为没有帮助,8.4%的家长无法确定,这就能够看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协作沟通方式还存在一定问题,但超过80%家长对家校合作的功能较为认同,这就体现了家校合作育人在孩子成长发展中的重要性。
2.“双减”中教师的课业方式(涵盖:上课与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的方式对学生课业质量的影响难辞其咎,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布置课堂与课后作业,让学生合理有选择地进行知识的巩固与积累,下表为城区五所中学教师布置课业的情况。
表4学校实施“双减”政策教师布置作业的方式
选项 | 人数 | 比例 |
学生布置 | 4 | 2.16% |
统一布置 | 85 | 45.94% |
分层布置 | 56 | 30.27% |
有选题 | 30 | 16.23% |
其他 | 10 | 5.40% |
总计 | 185 | 100% |
表4所示,布置作业的老师一共有185总人数,其中有85位老师是统一布置作业,占比45.94%,接近一半的老师都是统一布置作业,可以看出每班的学生的学业水平比较平均,其次是分层布置作业的老师人数为56人,占总比的30.27%,得出在双减政策下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不一样对学生所能接受的知识和思维的转换不同,有针对性地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业水平。再次占比最少的是学生布置作业,只有2.16%,这里有可能是学生的自觉性差,没有把控作业的能力,还有可能是有极少数学生现在的作业难度已经无法提高自身的学业水平,老师会让学生自主给自己布置相应的作业难度。因此家校合作背景下,老师统一布局作业的方法依然占有首要影响力,但老师们也在勇于探索新的作业方式,如设计方案供学生挑选。让学生选择布置作业的方式,并非为了更好地控制全部学生,由于不逼迫学生,因此不容易提升学生的作业压力。此外,分层作业的方式也得到许多热烈欢迎,依据不一样学生的学习培训能力和知识水准等差别布局不一样的作业,使大量的学生可以在自身的能力范畴内进行作业。多种多样工作方式的发生,可以防止目前的课题研究“一刀切”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在作业中得心应手,充分运用作业的功效。此外,根据调查问卷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觉得作业不但是课堂教学知识的反复,老师在布置作业时更重视学生的感兴趣点,在掌握学生知识水准和学习培训能力的与此同时,还需要兼具别的课程的作业量。要尽量减少提升学生的压力和工作压力。许多学生留有作业是必不可少的,的确有利于推进学得的物品,但作业的总量和品质必须更改,这就是执行“双减”现行政策在减量不减质的具体目的。
3.“双减”中教育的角色定位
“双减”政策中教育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学生方面是合作者,同时教师是家校合作合作中学生在学校学习信息的反馈者,家长是信息接受者,学生则是信息反馈的效应器,因此在“双减”政策实施中家校协同合作就如一个神经反馈系统,缺少哪一个环节都会让接下来的任务开展艰难,因此学校与家长有效的沟通是关键,下表是家长沟通的内容,问题合作,合作的意义的调查统计表。
学校与家长沟通最多的内容是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占比例30.81%,其中班级最近活动计划联系占比例25.41%,其次才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占比22.16%,反映出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沟通除了学业以外,更看重的学生的行为品行和素质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学校也注重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而影响家长和学校的协同工作是缺乏和家长的有效沟通,其中最多的学校缺乏家校沟通的平台和渠道,占比43.78%,家长的观念陈旧42.16%,也就影响了学校和家长协同合作的工作开展,家校合作合作的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可以改善亲子关系,拉近家校合作合作的关系,占比最大,达到了57.84%,其次是帮助家长优化教育和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分别占比52.43%和47.57%,大多数都希望在家校合作合作中,可以更直观和更清晰地了解学生在学生的情况,由此可知在家校合作合作中要抓住核心问题和家长思想观念打开,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况有针对性的方案解决问题,让家校合作合作开展更容易,配合也积极,实现家校合作合作的共同目标。
表 5“双减”政策下孩子教育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责任调查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家长责任最大,其次是老师 | 106 | 44.54% |
老师责任最大,其次是家长 | 59 | 24.79% |
家长与老师承担的责任相等 | 65 | 27.31% |
不了解 | 8 | 3.36%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238 | 100% |
在孩子的教育当中学校教育是主阵营,其次就是家庭教育。就现实情况来讲两者之间的重要性难分孰轻孰重。
通过表5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在“双减”政策家校合作教育的背景之下,在被问及“认为“双减”政策下谁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责任”时,44.54%的家长认为家长责任最大,其次是老师,占调查结果最高比例,充体现了大部分家长认为家长自身应该主动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有24.79%的家长认为老师的责任最大,其次是家长,这部分家长认为老师作为知识分子,拥有良好的教育方法,因此老师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有27.31%的家长认为家长与老师承担的责任相等,这部分家长思想较为开明,认为老师和家长都应该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有助于孩子在“双减”背景下健康成长。事实上,家校合作的根本前提正是需要家长和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才能进一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4.家校合作工作目标的认知
家校合作育人工作是双方携手一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为了解当前家长对协同育人工作的认知情况,开展了“双减”下家校合作合作家长希望能解决的问题和实现目标的调查。
表6 家校合作需要实现的目标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提高孩子的文化课成绩,考上更好的成绩 | 105 | 44.12% |
帮助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 121 | 50.84% |
推动孩子健康成长 | 123 | 51.68% |
修正孩子人格素养 | 138 | 57.98% |
培养孩子劳动能力 | 121 | 50.84% |
帮助家长了解更多的教育理论 | 122 | 51.26% |
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有利于学校发展 | 109 | 45.8% |
本次调查采用了多选的方式。从表6的调查结果可知,家长对“双减”政策下家校合作实现目标多样性高,各个目标因素也维持在50%左右的比例,充分体现了家长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对孩子多方位、全方面反正有了更高的要求。调查结果显示,把修正孩子人格素养作为家校合作实现目标所占比例最高,达到58.98%,足够体现了家长对培养孩子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的重视。而“提高孩子的文化课成绩,考上更好的成绩”所占比例最低,仅为44.12%,表现出“双减”政策背景下,家长不再把成绩作为孩子学习的唯一目标,在行为习惯、健康成长、人格素养、劳动能力等各方面有了更高的追求。
(三)调查结果和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发现目前在家校合作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当中还存在着部分不可小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家校共育意识薄弱。认为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办好自己的角色就已足够,说明对共同教育孩子的作用跟重要性认识不够洞悉。二,共育双向反馈效果不佳。家长缺乏对学生在校情况的了解,家校协同合作的机制是非常重大的,不能确切的了解每一个学生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家长不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状态也无法对学生有正确的关系和思想开导。三,家校共育理念有所偏差。家长与教师大多只在乎学生的学业成绩,没有考虑到学生是独特的人也是发展中的人,没有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学生的优点得不到有效的放大,所以家校协同合作是要多去发现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和家长对自己孩子除了学业成绩以外,素质教育和个人特长也是不可缺少的正确认识,让学生充满自信,牵引出全面发展,提高个人优点的同时带动其他方面能力一起提升。四,教师教学方式有待创新实践。导致学生的自主性差,缺乏控制自我意识,才导致有的学生不肯积极交作业和积极思考问题,在“双减”下可以根据学是的个别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分布不同程度的作业和作业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五,家校共育满意度欠佳。从教师方面,大部分教师觉得家长大部分以足够较为用心的态度进行沟通,但也会出现态度不摆正的家长,乃至存有难以沟通问题。从家长方面,部分家长认为一些教师对学习不好的学生抱有偏见,他们觉得不行的因素是学习培训态度不摆正的缘故,不愿研究她们学习不好身后的真实缘故,不愿与其家长进行过多的交流,以至于学生出现被“搁弃”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双减”下的家校合作育人工作困境原因分析
(一)家校合作共育意识不够强烈
从大多数家长的角度分析来看,在具体谈到家庭学校合作教育时,有两个典型的现象:
第一,家长往往认为教育是学校内的事。这些家长认为,教师和学校是他们的孩子接受教育的唯一负责人和地方。他们似乎也觉得自己不懂怎么教育。在此思想基础上,他们把孩子直接完全性的交给学校和老师,充当“好好先生”。他们甚至认为,他们仅需要做好一些后勤工作,以确保孩子的衣服、食物、住房、交通、安全和健康问题。因此,他们在建立家庭学校合作教育方面缺乏合作意识。
第二,一些家长认为他们的孩子只能完全靠自己学习。他们认为学校教师只履行“教学”职责,传授书本知识,缺乏教育针对性,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的需求[13]。因此,家长必须加强对课后知识的掌握和拓展,甚至是道德建设和教育的教育目标。此外,在社会舆论的极端影响下,并非所有教师都对孩子的正常教育负责。
从教师的方面看来,教师对家长的见识水准提出异议,家长水准不高,没有专业技能环境,小孩不可以学习培训,教师和教书育人的教育也无法开展,乃至会提升工作中压力,还会发生“协助”。同时,教师缺乏家校共育观念,在繁琐的工作目标中也缺乏与孩子父母的沟通,甚至存有推卸责任的现象。例如,要求父母换工作,立即向家长号召院校的多种欠佳考试成绩,乃至斥责家长修养不到位,导致学员等层面的落伍,比较严重危害了家里院校中间的信任。这说明,在家庭和学校的合作教育中,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信任是彼此之间沟通的纽带。但事实上,教师和家长对双方都有一定的偏见,彼此中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最后,家庭与学校之间缺乏信任,协作意识淡薄[14]。
(二)家校合作育人机制相对单一
家校合作育人机制的相对单一,一定层面来讲阻碍着家校合作的发展,在育人方面仅靠家庭与学校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学校对各种机制内部联合因素合理分工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
从家校对家庭教育指导方面来说,虽说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具有一定优势,但单靠学校内的教育人员牵引,从专业水平、总体规划等方向上都较为薄弱。而学校对此现象放任不管,没有凭借教育行政部门或社会多领域人士的多维力量进一步提高对家庭教育专业化和合理化的指导。从家校沟通渠道上来讲,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等学校活动都较形式化,没有切合协同育人要求将他们发挥出淋漓尽致的作用,只是单方面的对家长生搬硬套。就家校协同育人质量变化上看,在“双减”政策的开展下,家校之间的联系虽然在数量上有着明显的增加,但在实际效果体现中尚未易觉,家校双向信息反馈处于一种无效状态,这一切都将徒劳无功。
(三)家校合作育人内容方式传统
从合作内容来看,由于现行学生选拔与评价体系的影响,导致家庭与学校育人观念的偏差,最终导致家庭与学校合作、共同教育的内容单一。家校合作教育主要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考试前后家庭-学校的联系最为密切。例如,在考试前,学校多次联系家长,要求家长指导和督促孩子复习功课,准备考试,或召开家长会议,主题是考试后学生成绩的升降,或督促家长在工作日帮助做体力劳动和家庭作业。从合作参与的形式来看,目前学校合作教育的主流方式有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家长委员会等。学校通常会举办家长会和家庭学校开放日,向家长报告教学结果,展示学校活动,提高家长对学生和学校的理解。这是学校的单向组织和领导,并不反映家长在家校合作教育中的家庭地位和作用。相反,它可能会因为形式主义而浪费金钱和人力,也不反映家校联合教育的现实意义。家庭委员会应遵循家校合作、共同教育的理念,与学校共同管理学校事务。然而,在实践中,许多家庭委员会已成为学校的附属机构,例如帮助学校承担活动设备准备和人员联络等琐碎任务;由于缺乏社会协调机制、权力机构的监督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约束,许多家庭委员会已成为学校或家长咨询一些相关家庭和学校事务的正式咨询机构。尽管许多家长委员会也在传达家庭和学校的一些要求,并发挥桥梁中介作用,但他们对协同育人没有实质性的理解,更为形式主义。就连大多数家庭委员会成员也更多地以照顾孩子的私利为出发点,然后加入家长委员会,这在思想上完全脱离了家校联合教育的基本要求。根据家长参与活动的程度,国内学者将家校合作分为“正式参与”(如家长参观学校、参加家长会、开放日等),“人际参与”(如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和为学校筹集资金)和“管理参与”(如参与学校决策)[15]。目前来看,绝大多数家校合作都仅迂回在第一层面,家长就如同被牵着鼻子走一般,根据学校的要求被动甚至被迫地参与家校合作。
(四)家校双方沟通协调机制不畅
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家校的日常沟通渠道,在便捷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挑战。大部分教师说,日常最经常使用的沟通媒介是手机微信,但光凭声频或文本的传递,在交流环节中会丧失非语言表达信息,但非语言信息的遗失有时候会造成误会,导致教师和父母间的产生一些误会。另外,通讯的便捷扩张了时间的便捷性,想联络就可以联络,可是大部分父母都在工作中,与老师联络的时间通常只有放到工作时间以后,事实上占有了教师本人的休息时间。一般觉得工作日以外的时长和精力被附加占有,压力过大0。
家校双方在沟通协调执行机制中运行不畅。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缺乏有效的方法,没有健全的家校联系的方案和固定的沟通平台,导致学校老师不能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实时情况,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出现问题,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少,没有和学校老师经常性保持联系。导致有的家长是发信息,有的家长只是简单的打电话,而学校老师有时候不能随时随刻回复家长的问题。出现家长和学校的空闲时间配对不上,学校在联系家长时,家长没有及时回复学生在学校出现的问题,也会有的家长不看信息或者不接电话的现象,这样使家校合作沟通不畅,双减政策下协同合作的效率不高,导致家长对政策有不信任情况,让家校合作合作进行缓慢。因此,建立固定沟通平台和设计协同沟通联系方案是必要,才能使协同工作更好地开展和家长也好的了解政策的目的和对学生的好处。
(五)家校合作双方工作开展不畅
家校同意双方工作开展进行受到以下几点影响:
第一,家长与学校没有主动沟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只是老师的责任。一些父母觉得老师教育学生是主要义务,家里只要达到孩子的物质需要即可。这种父母常常挂在嘴上的话是:“我想管理孩子,但他(她)不听,我也没办法。”“我不懂教育,麻烦老师费心了。”乃至家长不敢拒绝孩子的要求,在孩子眼前表现得宽宏大量,但转身就联系老师,希望老师说动他们放弃。
第二,学校老师管理人数较多,无法每一个学生都做到因材施教,导致家长对学校失去信任。家长对学生的理解是长期的,但每日应对的是自身的一两个孩子,因此相对而言较为主观性和感性。老师对学生的全方位了解(尤其是成长的过程)很有可能小于家长,但与同年龄的别的学生比较,相对更加具有客观和全面性。由于评价的角度和情感的差异,对学生的期望和需求也会出现较大差别。
第三,学校联系家长,家长工作较忙或面临生活困境时常常会不予理会,届时家长觉得学生只要在学校得到安全保障,不管学生的品行也好学习状态也罢都不管不顾,而在这些方面出现问题后又找学校的麻烦,将一切责任都归结于学校在教育管理上有问题。
第四,目前我国留守儿童数量依旧显著,特别是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父母外出打工,学生都留给了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而老人因为观念比较陈旧,对学校的工作和家庭教育没有理会,导致学校很对实践活动和信息都得不到有效地开展。
第五,家长认为只要学业成绩达到一定高度,其他发展方向的都可置之不顾,导致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甚至教育学生除了考试科目以外的其他活动课程可以置身事外,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致使家校双方工作开展不畅,这也变成家校合作教育双方工作开展不畅的重要要素。
四、双减背景下深入推进家校合作育人的思想工作建议
教育要求家庭和学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自身优势,形成最强大的教育力量。在实际教育实践中,家校合作教育经常遇到沟通效率低、合作意识差、缺乏政策法规、双方责任不明确、合作教育内容和形式狭窄等问题。因此,在新的“双减量”政策背景下,我们必须探索有针对性的策略来促进家校合作教育的有效性。
(一)构建家校合作育人的工作机制
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薄弱,缺乏信任是关键原因。因此,我们应该为学生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系统,提高信任,让家庭和学校有能力共同塑造家校共育理念。
第一,在搭建合理沟通体制的历程中,最先要高度重视沟通内容的整体性。在家校共育的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是为学员开展的沟通交流,父母绝大多数当做跟随者、乃至训练者,无法体现行为主体影响力,因而家教老师文化教育的高效率降低。在家庭学校合作教育中,我们必须考虑学生的不同需要,避免在应试教育中对功利性和形式性合作的误解。家庭学校彼此对现阶段有关制度规章的深层次表述和互相沟通更为高度重视,有利于相互配合家庭学校的文化教育。
第二,要提升沟通的实效性。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虽然班级管理两方的沟通方式和服务平台多元化,但沟通的实效性不强。因而,必须创建家庭学校、老师和学生公平会话商议的合作体制,在合作中产生“通告意见反馈”的闭环控制沟通体制,以保证沟通的实效性。在这个会话商议体制中,老师可以向父母传送学生电子档案,协助父母知道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校成效,根据家长和老师的日常工作和任务,提高他们的信任。父母将学员在家学习、日常生活等表达形式、家庭亲子沟通、家庭文化教育状况等意见反馈给老师,有利于老师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们和家长,进而提高认知和信赖,进一步合作一同文化教育观念。
(二)明确家校合作育人中的侧重点
虽然目前各种相关教育发展政策和文件已大力倡导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共同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各种综合实用型人才,但在家庭学校教育探索实践进程中,教育重点依然存在模糊、合作效率低下和分不清侧重点等现象,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形式内容上,家校联合教育模式始终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学校具有单向输出的要求。学校似乎“越位”,全权负责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家长只能生搬硬套,很少主动联系学校。因此,在这种形式下,家校的合作教育工作变得过于形式化。一旦学生出现问题,则会相互推卸责任,实际效果不佳。
其次,从相关政策法规来看,在以往的相关文件法规中,家校合作各方的职责分工不明确,具有较大的宏观指导意义。缺乏科学可行的具体政策法规来明确双方的侧重点,指导家校合作教育工作[4]。因此,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权力和责任的侧重点是混淆的。
最后,正是由于双方教育侧重点划分的模糊性,双方的承担的教育责任与义务出现了一些空白区、重叠区。这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跨越边界,家庭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属工具,而不是盟友。例如,老师要求家长检查他们的家庭作业并帮助他们的孩子们完成打卡等任务。家长已经成为被动的工具,这应该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但他们承受的负担越来越重。与此同时,父母的过错也被反映出来。例如,家长利用家长的地位,间接干预班级委员会的选拔制度,甚至干预学校教师的上课安排制度和一些学校活动,从而阻碍了学校管理工作的正常而高效有序运行。
(三)丰富家校共育内容与工作形式
丰富家校合作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工作形式,实现全方位深度化合作。社会资本认为,充分利用媒体、网络平台、社区、制度等社会资本,可以切实提高家校合作教育的长久有效性。
首先,在当前的家校合作教育中,合作内容匮乏和组织形式较单一是一个较突出问题。然而,主要媒体和互联网平台是家庭和学校可利用的宝贵资源。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通过高效利用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大力引导宣传家校合作教育,发放大量与现代家校合作教育相关的多元化优质学习资源和载体形式,丰富促进家校合作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水平,增强家校合作教育的意识。
其次,在现阶段的家教老师共育实践活动中,社会发展合作是找不到的。除开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和老师为主导身体之外,欠缺第三方合作。小区、第三方教育应主动激励在建造院校公共性教育中起到主动功效,为建造院校完成深层次合作给予标准和监管。要正确引导家庭教育、立即评定、监管家庭院校教育彼此权益和职责的执行,使父母可以推动教学课堂、募款、管理方法事务管理的管理决策等深层次合作发展方式。
最后,规章制度、标准也很重要,是有益于家长老师一同教育的民间资本。要提升全部院校的一同教育内容、方式的组织建设,使加教共育系统化、规范性、多极化。在规章制度、标准的阻碍和具体指导下,家校共育可以有机构、方案、终点。不难看出,教育的完成务必开展班级管理合作教育。在双减的情况下,班级管理协同教育遭遇着更为紧急和更为艰巨的挑战,班级管理彼此务必从学员、监管、合作和一同教育、核心和家庭合作的低的水准上、与家庭积极主动合作和一同进步的高质量,仅有如此才能够完成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同学的全面的发展。
(四)创新家校合作育人手段与方法
创新家校合作育人手段与方法,使家长不再当教育孩子舞台下的观众,而是躬身实践,从无从下手变成解决孩子教育问题的“一把手”。
第一,创新家校合作育人的平台。可以通过每个班建立本班的家委会或者家长代表,通过学校的活动计划为家校合作提供便捷,有效率地完成校内外的工作。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可以将校园文化和家庭文化结合,推出家校相互展示和学习的活动,开展亲子活动,让学校和家庭文化气氛建立起来,让学生和家长都体会到共同育人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素质教育和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家长、学生和教师多参与家校举办的活动。
第二,创造开展家校合作育人机会。积极开展家长会,指导家长如何有效的去教育管理学生,让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怎么做到以身作则,给学生灌输正确的理念和方法,在家校合作育人的思想上要有统一教育思想。可以多开展家校合作讲座,和专家家庭教育讲座,组织家长积极参加学习,更加了解家庭教育教学的理论,提高家长的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家庭教育的质量。也要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班主任与家长进行讨论怎么把学生教育好进行讨论和思考,引导家长分析自己的经验让其他家长学习。
第三,开设协同育人新课程。开设一门为家校共育提供指导的课程,坚持家校合作的目的和意义,家校共育要得到家长的认可、支持学校的发展,要做到学校工作的相对透明。在此基础上学校要积极汲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实现认同学校的决策与做法时,提高决策的可行性、高效性,让家长参与其中共同担负育人责任,实现合作共赢,协同育人的目的。
(五)探索家校合作育人的目标路径
家庭和学校是中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两个教育阵地。在学生走出家门,步入社会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应该是他们强有力的支持和后盾,而班主任作为联盟的沟通纽带,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良好的家校沟通路径对学生、老师和家长都有积极的影响。家长的积极和全面参与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良好有效的家校沟通也可以让家长更了解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更有信心如何有效地支持孩子的学习。良好的家校沟通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提高学校日常管理的效率。然而,家校健康传播还需要在理念、措施、方法、方法等方面达成共识,共同探讨。第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家校合作合作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第二,要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改变家长只有学生学习语数外的观念,没有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人,存在个体差异,在家校合作教育时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增加学生的信心,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要在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注重孩子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变化,多鼓励少打击的理念,使家校合作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