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学术: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干部不作为治理对策研究

摘  要

李克强总理指出:“不作为的‘懒政’也是一种腐败”,所以领导干部不作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变相的腐败,这种现象的存在会导致基层政府得不到群众的信任,从而引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显然,要焕发出东莞市基层政府新活力,必须要从治理基层领导干部不作为问题入手,要让基层干部有作为,为党和国家建设出一支作风优良、为民服务的基层干部队伍,才能体现出基层领导干部作为政府开展工作的基石作用。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基层领导干部不作为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通过不断提高基层政府的执政水平能力,培养出具有正确价值取向与良好道德修养的基层领导干部才能破解基层领导干部不作为的困境。

关键词:基层领导;干部;不作为;治理;廉政

一、引言

随着从严治党的步伐愈发紧迫,惩治腐败力度在持续加大,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许多贪污腐败的官员,起到了震慑作用,但同时在我国基层官场上也形成了一种“不做不错,多做多错”“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不正之风。规范基层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难度不容小觑,在基层干部中普遍存在着诸多障碍性因素,使得地方基层官员作风建设步覆维艰,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障碍性问题,已成为关乎基层组织未来发展的大事。本文采用了以小见大、以部分反映整体的行文方式,通过深度挖掘基层领导干部不作为的现象,进而理清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与治理的困境,最终探讨领导干部不作为问题治理的有效措施,能有针对性地对影响我国基层领导干部不作为的诸多因素进行把提,以此实现我国基层领导干部不作为问题的有效解决,创新“为官不为”的治理模式,明确认识反腐工作的必要性,激励基层领导干部在新时代实现新作为,强化担当作为,彰显干部本色。

二、核心概念阐述

(一)基层干部

“基层”可理解为“最底一级”,即各组织中最靠下的一层,能与人民群众直接联系,关系最紧密相关的一层。所谓干部,就是既要“干”又要“部”,“干”是“做”的意思,就是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做有实际的,做有成效的;“部”是安排、部署的意思,就是推进工作的具体方法和重要举措。基层干部是政府的根基,必须要坚实可靠,才能起到支撑作用,所以基层干部要按规定做事,相互之间团结合作,保证工作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干部不作为

“干部不作为”是指干部没有依法履行特定法定义务的行为,即对职责范围内的事务不积极参与;对群众反映的情况知情不报;对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予理睬等。因此,干部不作为是一种态度消极且缺乏行动的不良行为。

(三)治理

“治理”是因势利导,修通人心,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它的重点在于对人性的充分尊重和开发,以至于发挥个体的创造力、创造性,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其目的是在解决问题来实现高效。所以“治理”是一种授权、监督与制衡的一个机制,意指政府通过一种制度的安排,合理的配置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以调节政府行为的手段。

三、基层领导干部不作为的表现

(一)庸政型——能力不足“不会为”

庸政型的“不会为”主要表现为本领恐慌。近年来,基层干部在污水治理、科技创新、民生实事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政府工作推陈出新的速度显然是跟不上基层干部的发展速度。基层干部市委书记吕业升就曾在分组讨论中指出:基层干部的一些干部缺乏创新精神,改革意识不够强,让“敢为天下先”的基层干部失去锐气。

当前基层干部确实也存在着部分干部不注重学习、知识结构老化的现象,缺乏创新的精神和推陈出新的魄力,习惯性地将自己置于常规性的工作当中,工作缺乏主见,特别是一些任职较长的一些干部,他们在多年的从政生涯中,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基础,甚少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去解决新矛盾,工作思路创新不足,没有以开拓的精神

面对、分析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与此同时,部分干部早已习惯了“开会”“写文”“上传下达的”的工作模式,常把自己定位成“传声筒”的角色,将中央或上级的任务照本宣科,群众有意见就如实上报,群众安好就安于现状。个人能力不足,水平很低,改革创新意识就跟不上,基层干部基层工作就难以得到高效的开展。

(二)懒政型——动力不足“不想为”

懒政型的“不想为”实则是一种尸位素餐的干部不作为表现。2021年1月,东莞市发生了一起村民举报村委会腐败的案件。东莞市企石镇深巷村村民控诉称深巷村不公开处理侵害集体村民利益的腐败案件,存在官商勾结的情况。深巷村村干部无利不起早,对于村民的事视而不见,应付作为,不解决侵害集体村民利益的历史遗留问题,不想着法子去发展村内经济而想当“太平官”,使得村民无法得到福利,漠视人民群众的疾苦,严重损害了集体村民的利益,最终引起村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这种懒政型的“不想为”归根到底是利益问题,一旦出现与自身利益相抵触的工作任务,干部们就会表现出严重的动力不足,许多干部就是抱着一种“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甚至是“无利不起早”的态度,懒政的思想令他们在对待人民群众的事情上得过且过,敷衍了事。

(三)畏政型——担当不足“不敢为”

胆小怕事反映的是从政者的担当不足,出现了畏政的心态。担当不足“不敢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怕问责。此外,在强化监督问责的大环境下,关于干部不作为的问责通报时有发生,越来越多干部因为“陈年旧事”或“细枝末节”的问题受到追责问责,会影响到基层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干部在执行公务时“畏首畏尾”,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包袱,毅然选择不担当不作为,在检查监督力度上大打折扣,减少做错事而被问责的风险,必要时还可以明哲保身,这样的处事方式已然成为了基层干部部分领导干部的常态,2020年5月东莞市纪委监委通报了关于大朗镇干部监督失责的不作为事件。二是怕成为舆论焦点。如今新媒体发展日趋成熟,基层政府工作要求公开透明,许多工作在镜头下会形成“放大镜效应”,大众舆论容易被媒体炒作带着走,呈现出“一边倒”的情况,常常令到干部有口难辩,有苦难言。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很多基层干部都逃避责任,按兵不动保全自我,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一种胆小怕事的心理,面对人民的事不敢为。

四、基层领导干部不作为的原因

(一)个人素质低下,干部力不从心而不为

1、心态不正

基层干部不作为问题屡见不鲜,与干部的为官心态有很大的关系,一直以来,官场上便存在有为官即为“太平官”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农村基层干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村干部与广大群众密切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应是患难与共的共同体,可就是存在部分干部认为在基层工作没有盼头、没有搞头,本着安分守己的消极态度来处理工作,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把工作做好,而是想着如何没有风险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不追求效率与可行性,只考虑走走形式象征性完成指标让领导满意。用这种敷衍的态度来避开责任,虽然确实有做事但却同样是不作为,不作为的“太平官”一定会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还会造成一种负面示范,导致更多基层干部纷纷效仿,追求“太平”,在空闲中过日子。

2、定力不足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公务员录用制度体系日益成熟,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平台,有利于优秀的年轻人脱颖而出,走上领导干部的岗位。近年来,广东省考公务员考试中,基层干部的招录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年轻干部队伍不断庞大,基层干部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年轻的基层干部具有一定的优点,但他们的阅历与工作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匮乏,工作经验少,难以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正确的把握和判断当前的形势,乱了阵脚,使得自身优势不能够完全得到发挥之余,反而暴露了不足与缺点。基于这种原因,年轻干部心中的工作激情便会被现实击垮,从以前的满腔热血,变成如今的冷漠,正是现实环境对基层干部保持应有的定力的消极因素不断增加,基层干部面临的考验才会越来越严峻,威胁着基层党政组织的正常运作,所以培养年轻基层干部的“定力”问题尤为重要。

(二)社会风气不良,干部安于现状而不作为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9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自此开始,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在这二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上对公务员一职有着曲解,在大部分人认为公务员是个体面的职位,被公认为是铁饭碗的行业,不仅社会地位高、工资收入高、福利待遇好、还不会轻易被辞退。“铁饭碗”这种能上不能下的模式让一些基层干部基层领导干部变得越来越消极懈怠,想靠着这份工作混吃混喝,不愿辛苦去作为,少数干部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没有上进心,把自身的理想和抱负抛之脑后,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变成毫无斗志,不思进取。“铁饭碗”这种不良风气一日不拔除,基层领导干部就缺乏忧患意识,只愿追求安乐,那么就难以突破基层领导干部不作为的困境。

(三)负面舆论影响,干部胆小怕事而不作为

随着科技不断创新,新媒体技术日益成熟,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门槛更低,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让群众监督更便捷,人民群众可以通过新媒体时刻关注着基层领导干部的动态。可是现实中会出现一些媒体博主为了提高自身的流量,在报道时没有遵循客观、公正、全面的原则,通过夸大其词、添油加醋来歪曲事情真相,吸引大众眼球,大众就会被负面的舆论与恶意的炒作所误导,放大了官民矛盾,所以大多数基层领导干部内心就会产生恐惧心理,不愿主动作为谋求创新发展,深怕出头作为出现疏漏,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抓住把柄,把自己推向负面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从而影响自己的仕途。由于大众容易受到舆论的影响,有时基层领导干部便会认为不作为比有作为更安全,造成了治理基层干部基层领导干部不作为的又一原因。

(四)激励力度不够,干部缺乏保障而不作为

不管是企业还是政府,人员的激励是至关重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一旦出现激励不到位,就会让员工失去信心,这对于政府单位的公务员也是同样适用的。基层干部村干部的薪酬架构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基本工资,二是绩效工资,三是补贴津贴,这体现了薪酬的保障与激励功能,可以很好地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热情,这充分表明基层干部在干部薪酬激励方面还是颇为重视的。

薪酬激励固然重要,精神激励也需要同步满足,精神激励的欠缺领导干部不作为的又一影响因素。一些基层单位的个人评优、评先,民主性与公开性不够,没有一套较为科学的绩效考评标准,无法准确测算出评选者的综合表现,所以往往会出现平时老实做事的干部落选,表现平平的干部却评选成功的情况,那些积极作为的干部在精神上的奖励得不到满足时,内心便会有所落差,渐渐地形成一种“干与不干都一样”的心态,久而久之,就会严重挫伤其工作的积极性,使得他们不再愿意有所作为。此外,实际上评先、评优的的结果与个人晋升与物质的奖励没有任何联系,这种精神上的激励就变成“空头激励”,使得干部无法得到实际的保障,从根本上弱化了评优、评先的激励作用。

五、治理基层领导干部不作为的建议

(一)提高领导干部个人素质与能力

基层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是将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落实到基层的实践者,其个人素质修养的好坏与个人能力的强弱对于判断党的基本路线与方针在基层落实的过程中是否有出现偏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基于此,要治理基层领导干部不作为必须先从提升基层领导干部素质入手。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

《困难是成长的“维他命”》一文指出:“只想着当太平官获得不了成长”[7]。太平官难太平,基层干部想要成为人民爱戴的好干部,就必须在其岗位领域中积极作为,做到权为民用、利为民谋,将“太平官”思想转变成“有为官”。

根治“不作为”,第一,要加强政治理论教育。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基层干部的社会责任感,逐步树立起道德新标尺,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还可以开展爱国教育学习,激发干部的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实干兴邦的传统美德。第二,加强基层干部的“三观”教育,“三观”教育即人生观、价值观与政绩观。在基层普及“人民干部为人民”的宣传教育,营造一种脚踏实地为民服务的社会氛围,让基层干部重新树立起正确的为官之道,从根本上消除太平官的思想。只有在充分了解党的发展目标并掌握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才能将外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心的道德良知,从而通过社会道德层面来约束自身的行为,规范自我。

2、强化干部能力培训,培养干部全面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适应新时代深化改革,谋求发展,保持水平,以及提高专业化能力的发展要求[9]。基层干部政府要更加注重对干部的能力培训,鼓励提倡基层领导干部活到老学到老,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在基层多举办专题知识讲座,或开展相关的进修班、培训班、云课程等,增强学习系统性、规范性,同时将学习到的新颖的方法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为基层人民群众开创新的发展路径,造福于民,不断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能力水平。

此外,年轻干部经验尚浅,加之缺乏对自身的认知,在工作中难免出现不同程度的“能力短板”,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出现“本领恐慌”。要解决能力短板问题,需要培养年轻基层干部的独立思考能力,勇于直面问题,领导干部给予一定的指引与帮助,带动起年轻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用实力上战胜“本领恐慌”,大胆作为。

(二)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

“铁饭碗”风气使得干部消极懒惰不作为,纠正这种不良社会风气已是势在必行,要解决这一问题,要先选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基层干部基层政府必须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落到实处,重点解决基层领导干部能下的问题,要把慵懒散漫不作为的干部调整下来,对于不胜任的干部要“回炉再造”,重新学习培训,激发干部奋发有为,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有为干部。其次要全面推进聘任制公务员的考核机制,令在岗的基层领导干部产生危机感,形成一种无形的竞争,不断鞭策着干部积极作为。

(三)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媒体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基层领导干部要跟上社会潮流的发展,对媒体的观念和态度要做出适时的改变,提高对媒体的重视与警惕。通过对舆论的正确引导,克服媒体对政务报道的表面化与片面化。建立有效的媒体与群众的对话平台,让媒体与群众参与到科学的监督机制中去,加强对基层领导干部不作为问题进行深入性、客观性的有效监督。领导干部也需要着力提高媒介素养,需要学会与媒体打交道,遇到重点或突发问题,双方需要及时沟通交流,领导干部要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沉着应对[10]。在面对网络谣言与负面舆情的时候,要主动召开发布会,及时解释,把事实公之于众,这样便能很好地维系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展现领导干部的有担当有作为,在人民心中树立起廉洁奉公的人民好干部形象。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ttxsai.com/news/3159.html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