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学术:论鲁迅讽刺艺术中的社会缩影

摘要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其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他的讽刺文学独具特色,常用讽刺的手法揭示与批判社会黑暗的一面,给予身处腐朽与颓废的人们在精神方向上的指引。随着社会的发展,针对于鲁迅文学作品的研究也有着强劲的发展,同时也取得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但在鲁迅文学作品中对于特定的社会时代风貌研究还尚处于薄弱地带。本文通过对鲁迅部分文学作品的研究分析,总结鲁迅文学的讽刺特征,寻找其独特的讽刺手法与社会历史之间的联系。本文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鲁迅文学作品研究,填补了从文学层面上对于鲁迅文学作品中社会风尚上的研究空白,具有一定文学理论意义。

关键词:鲁迅;讽刺文学;社会风尚;小说

前言

鲁迅是当代文学的泰斗,其创作和文学作品在中国近代化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杰出的创作既塑造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经典人物,同时也反映出特定时代的人物形象。鲁迅作品的一个特色就是以批评和嘲讽为切入点,站在真实的立场上,对当时的社会弊端和民族的恶习进行了深入的揭示与批评,在讽刺与批判中,又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其创作的研究也随之产生了一批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尽管,中外的学者们已经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次上对鲁迅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并已有许多的成果,但是,关于鲁迅小说中特定时期特征的研究,仍然是一个相对较弱的领域。所以,笔者试图以鲁迅批评为切入点,以许多鲁迅的经典之作及他所塑造的人物为线索,来描述鲁迅所塑造的社会风气。

一、鲁迅文学与讽刺文学

(一)内涵

讽刺文学是运用了夸大的手法和讥诮的态度进行写作的一种文艺作品,在这种形式下,讽刺文学中的角色和事情经常成为作者否定和批评的对象。对于那些可恶的人和事物,他的作品多表现为其所表现的可憎、可鄙和可笑,而对于那些应该受到怜悯的人和事物的缺陷,他的作品中又常夹杂着一些友善的批评。

讽刺文学的发展由来已久,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最早的时候,就可以从《诗经》等神话故事中找到。在晋唐之际,在长篇的作品中,已经开始有了一些讽刺的手段,到了明朝,讽刺的手段更是层出不穷,但是因为讽刺的成分过于夸张,与现实相分离,而且语言的意义也相对粗俗,因此,在文学和艺术上的效果都不是很好。直到有一天,吴敬梓写了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反讽小说的发展也逐渐趋于成熟。

所谓社会风尚,即为社会风俗,是一种以自然现象为类比的社会现象,在人类生活中,自然和社会气象是有关气候的两个主要方面。在这些“自然气候”中,包括风雨雷电等,而且还会对们的生理直接产生舒适与否等感受,即舒服或不舒服等。而由习俗、道德、法律等社会文化要素所组成的社会现象就被称为社会氛围,社会氛围是由人类的社会行为所构建而成,而且社会氛围没有任何一个可以被直接呈现的物质,其表现形式是间接的和隐蔽的。所谓“社会风尚”,就是在一定的时间里,人们在一定的生命层次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风尚。其存在并不能被人所直观地看到,然而,人们却能够从主观上用自己的感情去体会到这种改变。比如一个人风尚很好,很有道德,很有正义,所以大家的心情都很好,而一个颓丧腐朽的社会风尚,人们的情绪就会是消极麻木的。

(二)鲁迅文学的讽刺艺术

1.借乡愚的视角讽刺

所谓“乡愚人”,就是长期生活在乡村中的人,他们所处的生活条件,也就是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所决定的。在鲁迅所处的时代,乡村的生存环境仍然很简陋,而且还缺乏一定的物质基础。由于地理位置的封闭,导致了乡村人对乡村社会的认识层次狭窄,思想观念受到限制。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别迅速扩大,城市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本,而乡村则相对比较闭塞和滞后;这也是为什么,城里的人和乡下的人,在面对新的东西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区别,这也是为什么乡下的人,会被智慧的人称为愚人的原因。

乡下人的淳朴性格使他们的无知与坦诚,直击人的人性本性,是强有力的讽刺工具,这一点在鲁迅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鲁迅于1920年出版的《新青年》《药》一文,透过一对茶楼夫妻为了给小栓的孩子购买人血包子来给他看病的怪异举动,揭露了“三味药”这三种令人思考的东西,从而反映了古代民族的“病态”,令人震惊而又令人唏嘘。“药”治愈了那些已经变得迟钝、多病、绝望的民族的心灵上的“瘟疫”,它的目的是为了挽救他们的灵魂,治愈他们的心灵,唤醒他们的无知和无知;与此同时,他还对封建君主那邪恶、卑鄙无赖的丑陋面孔进行了批评,并对革命者们坚持不懈、大义凛然的英雄主义以及为革命而勇敢就义的大无畏的奉献精神表示了高度的赞赏。

2.白描手法中的讽刺

白描最基础的绘画技法就,它以墨线和线条为笔触,勾勒出风景。不管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中国历来都有“素描为本”的传统;无论是细笔素描,或水墨素描,均为素描的基本技法,而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中,也经常运用到这种技法。其在长篇小说创作中的具体体现为:不是静止的,也不是厚重的,而是用最简约的笔触描绘出某些特殊的外在现象,使读者能够通过自己的联想来体会到所描述对象的整个和内部。鲁迅创作中多采用“白描”的方式,将被讽刺的目标毫无遮掩地呈现给全体观众,从而产生了鲜明而又强大的反讽效果。以《故乡》为例,鲁迅以简洁质朴的文字,以寥寥几笔,描绘了故乡那空旷、苍凉、孤寂而又唯美的风景。

3.以对照手法冷静、客观讽刺

中国的封建社会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封建观念根植于其血脉之中,因此,人们往往把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命运等作为衡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尺度。在腐败、保守的旧时代,地主阶层用残酷的方式控制他人的生死,对下层劳动人民任意压迫和剥削。在普通民众眼中,地主阶层的身份要高于普通民众,在封建社会中,老爷们仗着自己的权势和权势,可以肆无忌惮地欺负普通民众,而普通民众在被欺负的时候,也不会提出任何异议,不理睬或接受不公正待遇。举个例子,在《阿 Q正传》中,赵氏的下人吴妈只是受到轻薄,赵氏便开出一连串的不平等条款,对阿Q进行压榨和压榨。但是,被利用的人,阿Q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不满,相反,他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的过错,是自己被人欺负的原因,而且还觉得很正常,很自然。

二、鲁迅笔下的社会现象

(一)人物形象与社会

这些角色对时尚的具体体现进行了生动的诠释,而时尚与时尚又有着内在的内在联系。人物形象中的共性是一个时代在民俗风情方面的一种体现,而其个性特征也受到了时代的潮流的影响,因此,从他的角度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的时代。

鲁迅在他的《狗•猫•鼠》一书中,详细地梳理了几个关于猫的问题。首先,这只猫抓住了自己的目标,并不会立刻将其吃下去,反而会将其玩死,直到其对自己的目标没有了兴趣,才会将其杀死。其次,猫与其它他猫科动物类似,但与其它猫类也有区别,猫缺乏自主性,喜欢奉承奉承;到了后来,他老是大呼小叫,特别是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文中并未对人进行正面描写,而是以“人”作为比喻,对“人”进行批评,其本质是对“中国”和“旧社会”中“奴隶”地位的讽刺。

《阿长与〈山海经〉》里的“阿长”这个人物,实际上就是从鲁迅家中的奶妈那里得来的。在本文中,鲁迅讲述了自己童年时代与张氏一起度过的经历,并以朴素的手法把张氏描绘得栩栩如生,特别是张氏对张氏的细心照顾,给张氏买书;因此,他对她也是心存敬意,心存感恩。这篇论文既是为了抒发鲁迅对张氏的缅怀和感恩之情,又以充满感情的笔法歌颂了上班族女性的努力。

在《无常》一书中,呈现出一种世俗而又有人情味的“鬼魂”。譬如,他在寻找一个死去的孩童的灵魂时,见他的娘亲伤心欲绝,就让他在这个世界上多呆一段时间。这个不守规矩的行为被上级发现后受到了处罚。这个人物的“无常”,一方面让鲁迅感到伤感,另一方面又对当时的“冷漠”和“无情”进行了讽刺。

鲁迅在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生动地描写了童年时代,他在家里的百草花园里嬉戏,从中得到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里读书的快乐日子。我们所熟悉的那个把“早”字写在桌子上的英雄,就是鲁迅。鲁迅笔下的孩子们天真无邪、充满探究的热情、寻求乐趣的人物特点,更是把他们与封建主义的教育作了反面的对照,显示出了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表现出要让孩子们回到他们的纯真中去,不要对孩子们的人格进行约束和压制的意愿。

(二)复杂和异化的社会

鲁迅把下层的境况,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眼前,让世人看到了国民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畸形的、不正常的、不正常的、下层民众的精神状况。这种被认为是被人遗忘了的人,被称为“多余的人”,最早出现在屠格涅夫《盈余日记》里,后来出现在鲁迅的小说里,这种人也经常出现。

在鲁迅笔下,深受封建主义考试之苦的识分子人物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孔乙已。清朝后期,中下层读书人寄望于“科场”,以求脱离贫困,然而,已经变得不成样子的“科场”,却成了名存实亡的“科场”。这个一贫如洗的文弱书生,读了大半生的诗文,到后来甚至无法自食其力,不得不去要饭。孔乙己得不到别人的扶助,亦无亲朋好友,自然是孤独一人。他仿佛变得无关紧要,变成了这个世界的附属品,或者说,是一个不必要的人。当他被欺凌的时候,没有人会在乎他,在这一世,他被边缘化了。但是孔乙已很庆幸,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他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独善其身。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处于最低值的乡村女性,她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有听天由命的份。她的命运似乎已经决定了她的命运,她从小就是一个童养媳妇,在她的夫君去世之后,她的娘家就把她卖了,她的夫君和她的儿子也都死了。到了鲁镇,她再也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所有人都对她不屑一顾,她就是一个孤苦伶仃的人。

雨水既下于富有的,又下于贫寒的,既有正义的,也有邪恶的;因为他掉进了一个不公正的地方。最大的代价就是忍耐,最大的忍耐就是反抗。世上最能忍受的就是抗拒,抗拒是首先和最主要的觉知苏醒。

通过对孔乙己与祥林嫂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这些人处于社会的最末端,没有人要,没有人要,没有人要,没有人要。但是,她们却保留了一种可嘉的气概,即不肯低头认输,宁肯奋起抵抗。孔乙己、祥林嫂都是少数几个觉悟的人,然而他们的觉悟终究敌不过宿命,在这个特别的年代,他们的下场早就已经被决定了。

三、鲁迅文学中讽刺艺术的脉络与特点

(一)以散文集《朝花夕拾》为例

鲁迅在其散文《朝花夕拾》一书中,运用了“反讽”这一艺术形式,对堕落的旧时代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反讽”也叫反讽,也叫倒反法,就是在文章中运用反讽的口气和手法,仅凭文字本身的含义是难以领会的,而其真实含义往往与所要表述的含义正好是相反的。《朝花夕拾》一书中,以鲁迅以《父亲的病》为代表的“民间大夫”的讽刺最为明显。“他本来就看郭小姐不顺眼,所以才会答应给她一百块钱。”尽管鲁迅没有正面表态,但通过“郭”、“非”等字眼,可以清楚地感觉到鲁迅对那些“庸医”收费太贵,又急急忙忙地给病人开个方子的做法是多么的不满意,或者说是鄙夷,这种时候,说点嘲讽的话,反而更能让人理解鲁迅的不满意。

在《父亲的病》的另外一部分,则描写了一个江湖郎中,他拒绝了对他的爸爸进行浮肿的医治,转而向陈莲河老师求诊。“这两年来,他一直在观察,却没有任何效果,再加上他对这张熟悉的面孔,让他很是不好意思。在关键时刻,他推举了一个菜鸟出来,将自己置身事外。”鲁迅看似在冷静地叙述江湖郎中为何再也无法医治其父,其实却是在讥讽江湖郎中的无耻行径与低级技艺;两年不见起色,就把责任推卸到他人身上,鲁迅只有通过讽刺的方式,才能发泄心中的愤怒和不甘。

(二)以小说集《呐喊》为例

1.揭露社会的真实面目

在鲁迅的长篇作品中,他的反讽都集中在民族国家这一主题上,其中,反讽民族国家这一主题,又以鲁迅的短篇《呐喊》最为显著和最大的成就为特色。因为其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具有尖锐的批评特征,因此给了人们最大的影响,也给人们带来了最大的反响。《呐喊》的影响很大,因为鲁迅讽刺的对象都是从旧时代的实际情况中提炼出来的,里面的典型角色也都和鲁迅亲身经历过的角色很相似,也很符合他选择的角色的特点。代表了某一组或某一人物,真实生活中的人可以从《呐喊》里发现他们自己的影子。《呐喊》的独特性就是把社会的黑暗、腐败和滞后的一面暴露在了每个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人们面前,鲁迅以一种讽刺的方式把社会的真相展示在了大众的面前。

2.讽刺里的幽默

鲁迅想要用他的批评和讽刺来唤醒人们的国民意识,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拯救这个世界,并将新的观念散播开来,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丑陋都暴露出来。对旧时代的冲突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会产生深刻的变化。鲁迅的嘲讽中带有一定的幽默感,这种幽默感给其嘲讽注入了生机与热情,又使其嘲讽更具攻击性。它的幽默感来自于作者对过去的世界的清醒和对将来的世界的憧憬,但是,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它能够将嘲讽的紧张和影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呐喊》的艺术表达方式。

3.技巧的灵活与多样化

《呐喊》的创作方法既多种多样又富有弹性,更重要的是它的表达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首先,反讽的运用非常广泛,也非常巧妙,为了增强反讽的作用和影响力,经常出现在作品中。比如赵秀才这个“博雅”、“勇武”的代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就是反讽的精髓所在,让人不禁有一种悲哀的感觉。除此之外,鲁迅还善于使用习语,他在他的很多作品中,习语的本意都会被他的习语所改变,表面上是贬低,实际上是赞美,表面上是轻快,实际上是悲伤。比如《阿 Q正传》中,阿 Q偷东西的事情被别人知道之后,大家似乎都对他的“威望”提高了不少,但这一次,却是一种很大的嘲讽。

(三)以杂文集《坟》为例

《坟》具有多种反讽特色。它的特点是隐含讽刺,它的讽刺意蕴是通过鲁迅对现实生活中一些可笑的事物的洞察来表现出来的;对此,鲁迅往往不作激烈的批判或揭发,只作平静缓慢的叙述,但其讽刺的本质却是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丑恶丑恶的抨击。

第二个特点就是运用利用矛盾,把握实质。一切的阴暗势力,都善于隐藏自己,而对这些虚假的东西进行揭发,则是对敌、教化民众的一种有效方法。比如,统治阶层只能通过宗教信念来达到维持统治的目标,而不会特别关心社会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所起到的真正影响,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约束和剥削人们的手段。《坟》以一种精辟的嘲讽方式揭露了上层社会的虚假与狰狞,并直接面对了“吃人”的腐败社会体制的现实。

第三个特点是反语在文章中的运用十分普遍。反讽是指反面意义或内涵与对方对立的一种表达方式,通常用于暴露或批判对方,其意义远大于直白表达。鲁迅诸多小说中使用的“反讽”更为深邃、更为强烈。鲁迅的散文体裁多种多样,或隐或扬,或深或浅,是他在长期的文学实践中锤炼出来的一种风格。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ttxsai.com/news/3071.html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