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西双版纳不仅地理位置优越、气候独特,而且有丰富的傣族文化旅游资源,因此要积极抓住傣族文化发展的新机遇,探索能使政府、公司、村民利益达到“共赢”的发展模式,推进傣族文化旅游的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工作,达到农民创收与文化旅游发展“双赢”,推动该区域持续发展。本文基于西双版纳傣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深入分析目前西双版纳傣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强化旅游资源开发,合理规划布局;二是竖立傣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三是开发过程加大傣族文化旅游的保护力度;四是平衡好傣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出现的利益和矛盾。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帮助西双版纳在现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多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来吸引旅游者,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关键词:西双版纳;傣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Abstract
Xishuangbanna is not only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is superior, the unique climate and the culture of the dai nationality has rich tourism resources, so to actively seize the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ai nationality culture, exploration can make the government, companies, the villagers’ interests to achieve “win-win” model of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dai national minority culture tourism tourism development with the protection of ethnic culture work, farmers’ income and “win-win”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xishuangbanna dai national minority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in-depth analysis of current problems of xishuangbanna dai national minority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on existing problems, one is to strengthen the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reasonable planning and layout; 2 it is to erect the dai national minority cultural tourism brand construction; Third,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the dai national minority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Four is balance in the dai national minority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interests and conflicts. Aims to help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tourism products in xishuangbanna, to develop more tourism products with nat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to attract tourists, and promot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 In xishuangbanna. The dai nationality.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文化旅游受到高度重视,文化旅游顺应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民众对文化旅游的热切需求,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发布了一系列推进文化旅游发展的指示,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的政策,如国家旅游管理部门编制的旅游业“十三五”规划,确立了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鼓励各地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相关产业,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2021年6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我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美好愿景,规划建设集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新型旅游综合体,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得迫在眉睫,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中国傣族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以保护文化为宗旨而开发的傣族文化旅游,它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旅游心理,受到旅游者极高欢迎,顺势成为现下新兴旅游重点项目。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面对世界格局的演变,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进行大的调整。我国需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将旅游业和文化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旅游文化,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努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让二者成为提升经济效益的重头,创造社会价值,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要不断进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探索,挖掘新的旅游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因此,对西双版纳傣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值得研究和关注。近年来,西双版纳政府部门大力挖掘傣族文化资源,使傣族文化旅游成为新的旅游支柱产业及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旅游全球化的大环境下,随着旅游者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旅游文化内涵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傣族文化旅游已经成为西双版纳旅游的一大趋势,傣族文化旅游具有民间文化特征,由此产生了众多的傣族文化风情园、傣族文化村、傣族文化旅游度假区等新型人文旅游项目,自从傣族文化旅游进入旅游行业后,就备受广大旅游者的喜爱,吸引了一大批的旅游者对此进行观光探索。傣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时,其开发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傣族文化旅游资源缺少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傣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品牌形象包装宣传等问,因此通过西双版纳傣族文化旅游开发现状,找到旅游开发问题所在,进而提出相应对策,这对西双版纳傣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第一重视傣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西双版纳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傣族文化,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源头,是傣族人民性格、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傣族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傣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和合理地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本文通过分析西双版纳傣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西双版纳傣族文化资源入手,开拓西双版纳地区傣族文化旅游开发思路,积极打造傣族文化旅游地,促进西双版纳傣族文化旅游的积极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提升。
第三基于对傣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能够使傣族文化旅游资源合理开发,避免同质化旅游产品迸发,并依托于游客的带动性体验感和视觉感宣传,吸引商业聚集,带动西双版纳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吸引国内外旅游资源,逐步形成西双版纳旅游品牌效应,达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效益。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研究西双版纳傣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不仅有利于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拓展西双版纳傣族文化旅游市场,还有利于促进傣族文化旅游结构的转变,打造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旅游特色和品牌,提高西双版纳傣族区域内的文化市场竞争力,为西双版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同时,也为相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对于傣族文化旅游的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
2.现实意义
伴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消费者的旅游需求越来越旺盛,同时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因此西双版纳可以抓住机会发展现代化的民族文化旅游市场来进一步提升和满足游客对于当地风俗人情的旅游体验,加深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傣族文化的感知度和参与度,使得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也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当地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习性等,让傣族文化在西双版纳旅游充分运用,发挥其有利价值,帮助西双版纳在现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多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来吸引旅游者,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二、西双版纳傣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概况
(一)西双版纳简介
地处横断山最南部的西双版纳,一年四季都很温和,而且有很高的负氧离子,是全国仅有的一个“无霜区”。由于其特殊而有利的地形和天气,这里拥有大量的资源,因此,这里对于北方的游客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此外,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导致了这里的风土人情非常的鲜明,再加上这里的少数民族数量很多,到处都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习惯等,这些都让这里拥有了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西双版纳通过几年的发展,已具备了比较完整的旅游业系统,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综合服务功能,在旅游运输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地区间的旅游合作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旅游产品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西双版纳境内有1个县级市,二个县,面积面积为19,124.5平方千米,西双版纳境内有79.03万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以傣族为主,居住着13个不同的民族。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截止到2020年11月1号,有13万1407名常驻居民。
(二)西双版纳傣族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1.傣族节庆文化
傣族拥有自己的历法和节庆,每年4月中旬是傣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也称为傣历的新年,是西双版纳地区最盛大隆重的特色传统节日。泼水节一般分为三天。第一天是在澜沧江上举行划龙舟比赛,第二天是“赶摆街”,“赶摆”就是傣族的集市,这天是最热闹的,夜市内傣族人民会支起一个摊位,贩卖一些自家做的美味,常见的有“糯米饭”“赶摆鸡”“青苔”“傣味凉拌菜”“泼水粑粑”“傣味包烧”等各种各样的食物,第三天男女老幼都会走到街上互相泼水嬉戏,而在傣族人民的认识里能被水泼到的越多就预示着接下来的日子会越幸福顺利,这也充分地体现了傣族居民的热情好客。除了泼水节之外傣族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日子便是开门节和关门节。开门节是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的重要日子,在傣语中称为“沃洼撒”,开门节期间寨子里最重要的是活动就是“浴佛”这是辞旧迎新的象征。关门节则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在傣语中称为“豪洼撒”,意思为进入传授佛法的时期,定于傣历九月十五日(农历六月中旬),在三大节日中开门节的时间是最长的,为期三个月。在此期间傣家人不举行婚礼,不建盖新房,不出门远行,而是全身心地搞生产,并且按时去佛寺里朝拜。这也体现了傣族人民的风俗文化种类是比较繁多和具有神秘特色的,结合傣族节庆活动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参与进来。
2.傣族特色饮食文化村寨和“星光夜市”
饮食文化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傣族居民的饮食状况和他们所居住的生活环境是息息相关的。由于西双版纳地区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有高温多雨,炎热潮湿的特点,所以善于利用自然万物的傣族人民在不断地不断地尝试后发现酸味能解热的腻,辣味能去雨的湿,因此为适应高温湿热的生活环境的傣族居民就非常青睐于酸辣,烘烤和凉拌食物。告庄西双景饮食文化和烹饪方式也越来越向着多元化实现进展,主要方式包含烤、炸、舂、剁、腌等,饮食文化味道特点也是比较多元化的,其中以酸、香、辣为主。因此也直观呈现出了告庄西双景菜肴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也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气候孕育了版纳地区拥有多种多样的香草科植物,善于利用万物的傣家人就最先发现了这些充满神奇味道的植物,并把它用到了食物里。如“包烧鱼”就是利用热带地区特有的芭蕉叶包裹处理干净的罗非鱼再加上版纳地区特有的各种各样的香料,然后放在炭火上烤制而成的,味道十分独特,有鱼肉的鲜香再裹着芭蕉叶的清香加上淡淡的炭火香气,味道十分诱人,这也是傣族居民最有特色的待客食物之一。除此之外傣族居民还青睐于一些相对稀奇怪异的东西,例如酸蚂蚁蛋和青苔等食物,这些东西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在傣族人民的手中加上一些特殊的处理手法和烹饪技巧就能将其转变为非常难得的美味,这使得当地的饮食文化更加呈现出独特性和吸引力。
3.杆栏式建筑文化
由于气候高温潮湿的缘故所以西双版纳地区的原住民的建筑大多是杆栏式建筑,其中以傣族为主的群落村寨最为显著,杆栏式建筑的显著特征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及生火做饭,主要是傣家人日常生活起居的场所,下层则堆放杂物和关养牲畜。干栏式建筑以竹木为材料,木材多以杂木为主,普遍选用红毛树和黑荆树为柱,竹片和木片为橼,房顶盖草排或式瓦片。而在西双版纳内部也还存在着一些傣族先辈遗留的特色古建筑,在开发过程中也是充分地保留了傣族居民的房屋建筑特征,使得其内较多的建筑物具备的民族特性也是比较突出和有代表性的,在传统建筑中充分融入了现代建造手法在内,这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地体现了当地的特色。建筑文化在传统建筑中大多采用干栏式的竹楼,屋顶上方会做火焰状的形状用于装饰,同时也随处可见融入了傣族最喜欢的孔雀、大象、花卉等图案,作为壁画甚至是做成雕塑放于道路两旁起到美观的作用,同时通过现代手法也将木质材料作为了其楼梯和地板的主要设计来源。在双景建筑中一方面融入了传统建筑方式,另一方面又将现代化的建筑美感体现出来。而这和现代审美潮流也是息息相关的同时也能促进传统建筑文化的突破创新,使得民俗旅游开发管理中告庄西双景传统建筑类竞争实力更强,针对游客起到的吸引力度也更大,今天的告庄并不只是拥有繁华的现代建筑,更蕴含了对民族建筑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保护,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体现。
4.宗教祭祀文化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人民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因此在一些傣族村寨中仍然保留着和宗教有关的各种古建筑,例如佛寺和佛塔等,而在傣族家庭中男孩子小时候要被送到佛寺里用几年时间专门学习佛教文化,为家人祈福,这种行为被傣族人民看成是一种荣誉。例如告庄西双景的“大金塔”中就有这样的佛寺场所专门进行此类佛教文化的培养和宣传,对象多为傣族男童,这也是傣族居民在节庆和日常中开展佛教活动的关键区域场所。现如今傣族人民的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也逐渐融合成一体,这更加有利于游客们感受傣族人民独特的宗教信仰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世界的统一性。告庄西双景居民日常主要在告庄大金塔开展各种宗教祭祀活动和交流,其过程中除了宗教习俗之外也始终保持了佛教信仰的习俗,主要涉及内容包含祭佛、浴佛等佛事活动,特别是在重大节庆活动中更能体现出傣家人对佛的尊重,而这些活动的举行也充分体现了当地民众对于佛教的信赖和尊崇,也为傣族的宗教祭祀文化活动添上了一笔神秘。
(三)西双版纳傣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傣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
改革开放后,随着全球旅游业的繁荣和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云南的旅游业也在快速发展,随着对云南的天然旅游资源的挖掘,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具有西双版纳地区傣族文化的旅游资源也在不断地挖掘和挖掘,其中,傣族占主导地位的13个世代居住民族,这些民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这里的民族风情浓厚,民宅民俗特色鲜明,民族服装色彩鲜艳,风味鲜美,这些都构成了这里的旅游文化资源,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以傣族为主要民族,其普遍信仰的是南传佛教,具有鲜明的宗教和文化特征;傣族柱子房有其独特的特色,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是“傣族园”;世界瞩目的是其广博的文化;在中国,泼水节有“狂欢节”之称。“嘎汤帕节”、“特懋克节”、“拉胡松节”形成了一副优美的、令人留恋的民俗图景,是对傣族传统文化的良好继承。但是,西双版纳傣族文化旅游业在2010以后出现了明显的衰退现象,主要体现在:市场供给过多,导致了各旅行社的激烈竞争,不能确保服务的水平和品质,人流已逐步转向滇西北方向。
2.傣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到政府的支持
近几年,西双版纳认真落实了西双版纳“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快了旅游业二次发展的步伐,大力推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了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了“云茶花园”和“望天树”、“勐仑公园”等新的旅游项目的开发,加快了“大渡岗古镇”的开发,建成了从澜沧江到老挝琅布拉邦澜沧江到湄公河的跨国旅游线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生态环境为导向,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导向,构建生态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生态环境中,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以生态文明为依托,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实现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有机融合,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然而,在旅游的发展中,如何将这种规模的住宿、餐饮等旅游设施进行有效的改建,成为了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3.打造了告庄西双景景区
告庄西双景地处于景洪市江北的新区地带,占地面积1100亩,总投资约20亿,是西双版纳旅游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西双版纳迄今投资规模最大的城市设施和旅游建设项目。告庄西双景翻译成汉语中的意思是九个佛塔十二个寨子,它是以历史上“九塔十二寨”的景洪古城为蓝本再加上现代建筑元素建造而成。是利用告庄西双景的傣族文化以及湄公河大金三角领域的傣泰文化的精髓隆重打造一个繁荣昌盛的“景洪城中之城”,使告庄西双景成为西双版纳对外宣传的新名片和城市封面。全力将景洪打造成为一个休闲度假之都,旅游商贸之都,国际商务之都等,使其更加国际化,现代化目前为止告庄西双景中最主要的开发项目还是“旅游房地产”,其购买对象主要是北方地区的人群,由于西双版纳地区冬季气温较为温暖舒适,所以这些人群会在冬季举家迁居于西双版纳,来年春天又回归北方,我们将这类群体称之为“候鸟式休养人群”,正是由于这类现象的存在所以告庄西双景地区的旅游人流量不稳定,季节性较为明显。对于告庄西双景傣族文化的深入开发和推广就是希望能突破这一限制,让旅游人群不在局限于季节,也能平衡其他时间段的游客数量,这对其未来的发展是有益的。
三、西双版纳傣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傣族文化旅游资源缺少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
近年来,西双版纳傣族旅游快速发展,政府为了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大力修路,将原本的鹅卵石路修成水利路,本来就是小农经济下的背景,大幅度开发,环境承载力不足。当地为了傣族人为了配合旅游产品修了许多厂房,还建造了配备流水线的车间。傣族饰品本来就是纯手工制作,也成了流水线的车间工作。很多傣族本地人将自己老祖宗留下来的老房子,修成了农家乐。现在旅游快速发展,游客越来越多,傣族的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对傣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当地政府缺乏宏观意识,没有对傣族进行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的管理,缺乏财政收入支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现在傣族90%都是民营企业或者是傣族当地人与私营企业合伙经营,只是单一的村寨旅游资源开发,没有经过各部门的统一规划,所开发的项目都有雷同或者直接是复刻,开发的内容也是参差不齐,没有凸显自身的独特性,没有标志性品牌。比如这个景点把傣族古歌中所唱的傣族人民爱情故事,来制作成一部舞台剧,而另外一个景点也是盲目模仿,没有自身的独特性。同样的内容却具有单调性,浪费了宝贵文化,更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未能把傣族民俗文化内涵带给旅游者。只是造成了傣族布局混乱,出现了恶劣竞争现象。
(二)傣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品牌形象包装宣传
受社会经济和旅游行业发展水平的制约,西双版纳傣族文化旅游品牌开发较为混乱,品牌建设上缺乏系统性,如傣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标识、口号、内容和形式都不够规范,傣族文化旅游产品品质不高。一是自然资源内涵挖掘有限,人文资源内涵展现不够丰富,部分旅游设施重复无序,傣族文化旅游产品大同小异,同质化严重。游客的互动性、参与度较低,难以让游客感觉有别于其他景点的感观与体验,不能完全满足游客全方位的旅游体验要求。二是傣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不强,没有在旅游市场上形成一系列颇有名气的傣族文化旅游品牌,离规模化品牌化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品牌化建设水平相对较低,傣族文化旅游产品发展滞后,缺乏多元性,多层次深度傣族文化旅游体系尚未形成。
品牌宣传力度欠缺,傣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宣传营销还处在初始阶段,宣传推广乏力,主动宣传营销意识薄弱,本地傣族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游客知晓率不高,首先,管理部门和经营者均不擅长现代传播媒介,对傣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宣传营销认识不足、要求不高。宣传营销方式局限于宣传单、电视节目、报纸推广、广播传媒,宣传成本较高,宣传方式没有创新,没有以互联网思维去做宣传工作。仅有少部分的企业经营者建立了自己的傣族文化旅游品牌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小视频账号,但宣传的效果不佳,影响辐射力的范围有限,游客多为自发前往游览的群体,鲜有被其他省内外地区的游客所知。其次,宣传手法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某县在乡村旅游品牌宣传上一直被人诟病,主要还是静态宣传模式,欠缺参与性较强、影响效果较好的宣传手法。
(三)傣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汉化问题
傣族历史文化丰富,图案题材丰富多彩;很好地展现了傣族当地人的日常风俗,生活环境,宗教信奉。可以说,图案是傣族人的缩影。图案中的每个纹样都承载着傣族人民的历史渊源和宗教信仰。傣族的传统图案大致可以分为具象和抽象。有动物图案,人物图案和几何图案。无论用哪种方式表达,都是傣族人感情的凝结。历史在前进,社会在不断发展。虽然现在的傣族人不再生活在图腾时代,傣族的传统图案也不尽相同,但傣族人的情感依然是通过图案来表达的。正是因为有了傣族人的情怀,现在才有了丰富多彩的图案,从而保持了当地的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然而,当人们对它有所了解并发现它的价值时,它却开始慢慢地消失。如今,傣族人们的日常穿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大多数傣族人逐渐被汉化。傣族年轻人对自己民族的文字,服饰和传统纹样的认同感逐渐减弱,传统服饰纹样中呈现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也逐渐被外来文化吞噬。这些现象表明,傣族传统图案正在慢慢衰落。
(四)傣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村民存在认知存在问题
旅游开发中村民主体对保护和发展认知的不对称,村民自身的旅游活动行为与景区的整体规划和长远发展存有很大的矛盾。一些旅游开发公司虽然在景区规划伊始提出了“保护就是发展”建议,但由于一些村民难以从自身传统文化资源中直接受益,就丧失了保护的积极性。如部分村民没有意识到债家竹楼对游客的吸引力,加之竹楼新建、修缮成本较高,就建盖一些与傣家村格格不入的钢筋水泥房屋,干栏建筑风格异化,与傣族传统自然村落景观极不协调。虽然城建部门、地方政府、景区管理部、村委会等对保留干栏式建筑风格、村民新建房屋风格雏有所得议和规定,但由于村民从干栏式建筑等文化旅游资源中难以分享收益,未能体现出这类资源的价值,因而在曼听村、曼春满村,异化建筑越来越多,使得新建民居与整个旅游园区的傣族干栏式建筑风格极不协调,使景区的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性观赏、体验价值下降。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