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幼儿的结构游戏是促进其合作行为发展的良好途径。基于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以及访谈法等多种定量和定性分析手段,对于对新疆喀什市X幼儿园大班幼儿再开展结构游戏时,同伴之间的合作情况作出分析,最终得出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合作的自身意向存在被动性;幼儿合作沟通形式单一;幼儿合作性别中缺少异性合作。因此,研究者建议:科学介入结构活动,增强幼儿对于合作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幼儿掌握开展合作的基本方法,对于结构主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设置,促进幼儿异性之间的合作。
关键词:幼儿 结构游戏 合作行为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1.大班幼儿合作行为的重要性
幼儿的合作行为构成其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合作是幼儿成长中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幼儿的各项能力水平都有所提高,比如与他人有效沟通的社交能力,基本认知和道德培养等。因此某种意义上,幼儿思维认知发展依赖于合作行为。
基于上述,对于幼儿自身而言,通过培养其同伴合作行为能够在幼儿的生活发展,乃至社会生存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综上所述,学前教育应该越来越关注幼儿的合作行为建立与发展。
2.结构游戏对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目前现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方案中,就明确提出了幼儿教育发展的目标是要学会与其他人之间进行交往,同时获得互助、合作以及分享等品质。因此,首先需要让幼儿拥有合作意识。倡导合作行为,成为幼育工作者在幼儿园中的主要任务之一。
在幼儿园结构游戏的实际研究中张乔昱认为,随着游戏教育活动的深入,结构游戏在幼儿园已经逐渐普及,且就其占据份额而言,比重相当大[1]。Cook表明幼儿同伴合作时间与幼儿的年龄之间呈现正相关。而且在正向激励作用下,年纪越大的幼儿更容易关注到同伴合作的作用。而且在年长幼儿之间,对于合作的目的性和稳定性更加强烈,在共同目标的驱动下,合作也会迅速蔓延[2]。因此,有必要研究大班幼儿结构游戏中的同伴合作行为。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以结构游戏为基础研究幼儿合作行为,剖析了其当前的现状、问题与成因,从理论层面给出发展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关于幼儿间合作行为、合作战略与结构游戏活动指导方法等的相关理论知识。为今后对结构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2.实际意义
本研究采取量化和质性研究方法,将结构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视为观察对象,并探讨幼儿合作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相关现象提出了改进手段和建议,从而推动幼儿结构游戏朝着更有利方向发展。
(三)文献综述
1.结构游戏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
(1)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也被称之为建构游戏。根据《学前教育辞典》的表述,结构游戏的主体是幼儿,通过借助各类材料,开展物品构造的相关活动。[3]在学前教育界,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作出界定,例如邱学青教授对该概念作出简化,提出幼儿借助不同的结构材料构建物品[4]。丁海东则关注到结构游戏在本质上幼儿作为主体,发挥自身创造性进而反映现实的游戏[5]。本研究中的建构游戏是指由幼儿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与需要,运用积木、天然材料、废旧材料等,把自己内心的构想创造性地发挥组成不同物体的游戏。
(2)有关结构游戏特点的相关研究
《幼儿游戏理论》一书中指出,结构游戏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到材料的玩具,在这个游戏中,幼儿可以通过材料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因此该游戏的多样性和可塑造性非常强。对于幼儿而言,正是需要在游戏中才能学习更多技能和品德。因此结构游戏与该年龄段幼儿特点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作为一个三维游戏,在结构游戏中幼儿的空间感和象征能力都会得到提升,尤其是通过对现实可触摸的材料进行操作,使得幼儿将本不可触摸的天马行空的想法以材料的形式拼插出来[6]。邵爱红认为,自主性、可操作性性、结构性、象征性、以及创造力,是结构游戏的主要特征[7]。综上,结构游戏是一种具有想象性、操作性、创造性的活动。
(3)有关结构游戏价值的研究
皮亚杰教授认为,结构游戏能够极大地推动幼儿智慧的发展。王囡的实验表明,幼儿在搭建作品的时候必须思考怎样才能更好的利用各种不同类别的游戏材料,而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也必须选择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选择适合的游戏材料,所以能促进他们观察力的发展[8]。研究者在检索与结构游戏的有关文章时,发现了有些研究者把结构游戏当做媒介,以推动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有研究者仔细观察了小中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活动的发展状况。有专家学者则研究结构游戏活动中幼儿的专注力行为特性、自我表现特性、材料使用、教师引导方法等问题,充分说明该游戏的价值。
综观各类学者观点,可见结构游戏存在其基本价值。在结构游戏中,幼儿可以发展手的动作协调,促进大脑中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进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这都对于性格培养和形成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有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4)有关结构游戏教师指导的研究
华爱华根据幼儿积木这一游戏,发现通过教师指导幼儿进而对材料识别、结构操作和结构分析等技能进行培训。此外,她还强调,教师指导的内容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且要突出重点[9]。Ute·Eickelkamp 通过研究发现,幼儿在自然无其他因素干扰状态下,能够更加无拘束更好地释放自己,展示自己真正的内心世界[10]。综上所述,教师在结构游戏中,需要适当的进行干预,但也需要格外注意采取的手段个方式,否则将会适得其反。此外,教师还需要对幼儿游戏开展相应评价,促进幼儿均衡发展。
2.合作行为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
(1)合作行为
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合作定义是在个人和群体之间交叉进行的联合行动,其基本动力是为了实现一致性目的。[11]庞丽娟和陈琴则同样强调共同目标是开展合作行为的基本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技能同他人开展交流和配合。喻小琴则是从外显特征出发,对于合作行为也得出了类似定义。
结合上述研究,所谓幼儿合作行为,也就是合作的幼儿双方先在游戏中形成了一致的合作目标,再经过协调、联合、计划分工等合作策略的运用,最后实现合作目标的活动。
(2)有关幼儿合作行为的价值研究
在对幼儿合作行为价值方面,基本上大多数学者都对此持肯定态度。例如可以帮助幼儿拓展人际关系,融入群体学习和生活中,减少焦虑。通过高效的合作行为能够帮助幼儿提升结构游戏的效率。李幼穗、张丽玲、戴斌荣则关注到幼儿年龄在合作行为中的影响因素。其选取了幼儿园中大班和1-3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并将合作策略划分了四个维度,进而开展游戏。通过研究发现,幼儿年龄与合作行为的丰富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同时性别因素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比较有限。总之,幼儿的竞争性行为与其时间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总体而言,积极的合作行为有助于幼儿社会关系发展。
(3)有关幼儿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生受制于多重因素,基本上可以将其分为主观和客观因素两类。其中与幼儿自身相关的被称之为主观因素,例如沟通能力、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以及性格特征。而客观因素则更多来自外界,例如年龄、教育、文化背景和同伴关系等。PererLa Freniere 发现幼儿的年龄与其合作行为丰富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包括问题解决方法和能力方面也遵循了这一关系。李幼穗指出,幼儿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的合作行为也随之增多,并且幼儿的合作水平也变得越来越高。此外,幼儿的合作行为仍然受到社会目标取向的影响。一些研究人员发现,当幼儿想要实现不同的社会目标时,他们的行为也是不同的。在有合作目标的条件下,幼儿有更多的合作行为。
(4)有关幼儿合作行为的提升策略研究
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学界更多集中探讨幼儿的合作行为和能力培养。具体包括合作技巧,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梁欣洁则关注到幼儿合作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原因,分别从家长和教师的角度提出了幼儿合作行为的训练策略。陈雅丝在研究中探讨了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通过协商合作来解决游戏中遇到的冲突和问题,让大班幼儿的协商能力和合作能力能有所提高。综上所述,通过文献梳理发现,虽然他们各自的研究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目前对合作行为的研究主要分析了合作行为的价值、影响因素和培养策略。
3.结构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的相关研究
郑倩认为借助结构游戏,有助于幼儿获得同伴协商、相互谦让等基本品德,进而加强其分享和合作倾向,体验其乐趣,进而强化社会交往能力。林艳芳指出,如果存在结构游戏比较复杂的情况,可以通过引导小组开展合作探索,不断调整优化游戏环节,增强幼儿的建构能力,丰富其参与体验。因此,可以得出,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其合作行为更易在同性之间产生,且幼儿间的合作意识不强,使用合作策略能力低,合作关系不易持续,需要教师的组织指导。
总总之,通过文献综述,就能发现当前对幼儿合作行为的相关研究较为完备,内容较多,但关于结构游戏的相关深入研究数量不多,尤其是在中国,绝大多数是一些经验总结,主要局限于结构游戏和教师注意事项的作用,比较少的实证研究。此外,结构游戏作为一种社交活动,其特殊性在于能够促进幼儿合作相关行为,但是现有研究对此关注度不够,因此从学术研究价值角度来看,对于结构游戏中的幼儿合作行为加强重视并提出相应建设十分必要。
(四)创新之处
尽管目前学界对于幼儿同伴合作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对于发生、发展和原因的关注相对有限,而从研究结构来看,现有文章比较零散,缺乏系统完整性,因此本文尝试借助同伴合作策略理论架构,帮助幼儿同伴能力进行指导。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随着大班幼儿语言能力提升。凭借长期以来结构游戏经验,对其宏观把握也更加清晰,幼儿可以使用更为灵活的方式,使得材料充分利用,根据主题开展较长时间,并借助合作,实现共同目的。作者选择了新疆喀什市一所幼儿园的一个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本班共有41名学生,其中男生19名,女生21名,这基本上可以忽略异性人数差异造成的研究误差。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法
本文主要选取一所公立幼儿园的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41名幼儿。评估人员由幼儿园中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他们根据具体的需要进行分组。这些教师细致地观察了学前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合作行为。本试验的结果也将为大班幼儿设计更合理有效的游戏过程提供参考,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
此外,问卷调查主要采用《幼儿合作性发展水平教师评定问卷》,问卷中的一些问题在结构游戏过程中根据具体需要进行了调整。
2.观察法
一般观察法有参与性与非参与性,而本研究则是使用非参与性观察方法。即是在自然和真实条件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其中观察需要借助摄像、录音等客观手段,其中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结构游戏中幼儿合作所表现出的情感、语言等,确保调查研究的可信度。
(三)研究思路
通过分析本次样本选择的可行性,最终本研究确定选择新疆喀什市X幼儿园大班幼儿为观察研究对象。在本研究中主要采取问卷法和观察法,重点关注幼儿的结构游戏中的种种表现,本文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幼儿合作行为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原因。最后对于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最终尝试提出一些推动教师和幼儿园大班幼儿合作发展的建设性经验和对策。
三、研究分析和讨论
(一)大班幼儿结构游戏中同伴合作行为特点
1.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情境中的合作行为的意向
本研究选取了52名幼儿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对其在结构游戏中的合作情况进行收集统计,最终得出相关数据情况,如下所示:
表3-1 结构游戏中幼儿选择合作伙伴的方式 | |||||
频率 | 百分比 | 有效百分比 | 累积百分比 | ||
有效 | 选择与自己关系较密切的 | 24 | 46.2 | 46.2 | 46.2 |
随意选择 | 16 | 30.8 | 30.8 | 76.9 | |
不选择 | 12 | 23.1 | 23.1 | 100.0 | |
合计 | 52 | 100.0 | 100.0 |
根据表3-1中呈现出的数据可知,在结构游戏中幼儿选择合作伙伴“选择与自己关系较密切的”占比46.2%,“随意选择”伙伴的占比30.8%,“不选择”伙伴的占比23.1%。由此可知幼儿在结构游戏情境中,能够主动选择合作的情况接近一半,幼儿主动合作性较高。
另外,在观察中我们还发现在结构游戏的情境里,幼儿在合作的过程中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心意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幼儿,也会在完成自己搭建的玩具后主动和同伴交流自己搭建的玩具,但是并不会主动和同伴合作共同搭建玩具。
2.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情境中合作沟通情况
通过观察,发现大多数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可以使用语言来进行交流,偶尔也会主动的与其他幼儿发出合作的邀请。但是在具体的游戏过程中,幼儿基本上使用语言交流,很少会进行动作交流。
而当幼儿遇到困难要求合作时,其他同伴一般都愿意帮助其解决困难。但是幼儿在合作过程中,能够将语言与行动有机结合的案例仍然很少。且也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女孩更多选择具有温和性的语言,而男孩则是借助于控制性的语言。从对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合作行为的总体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幼儿在进行合作时都可以使用语言交流,但仍然缺乏动作合作。
3.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情境中的合作特点
研究者对52个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同伴合作事件进行分析,关于幼儿合作状况所得数据如下:
表3-1 与同伴合作交往时的行为表现 | |||||
频率 | 百分比 | 有效百分比 | 累积百分比 | ||
有效 | 友好相处,很愉快 | 13 | 25.0 | 25.0 | 25.0 |
偶尔有矛盾 | 22 | 42.3 | 42.3 | 67.3 | |
不合群,喜欢自己玩 | 17 | 32.7 | 32.7 | 100.0 | |
合计 | 52 | 100.0 | 100.0 |
根据表3-1中呈现出的数据可知,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与同伴合作交往时,偶尔产生矛盾的情况占据将近半数,仅有四分之一的幼儿认为在这一过程的相处比较愉快,另有17%幼儿更倾向于自己玩。根据百分比可知,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与同伴合作交往的水平不高有待提高。
并且通过观察,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当幼儿遇到某种困难求助于其他的幼儿时,其他的幼儿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帮助同伴有效的解决问题,并且在幼儿交往的过程中他们的关系会变得更为亲密。幼儿通常能自己商讨出一个合作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分工搭建主题内容。但是这一整个过程幼儿很少能够一直在自己分工搭建的部分活动,更多的表现出随着主观想法的变化而变化,幼儿在行动中缺少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4.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情境中的合作性别特点
通过对52个幼儿结构游戏中地合作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最终得出了异性幼儿合作状况下列数据:
表3-2 结构游戏中异性幼儿之间的合作频率 | |||||
频率 | 百分比 | 有效百分比 | 累积百分比 | ||
有效 | 经常 | 13 | 25.0 | 25.0 | 25.0 |
偶尔 | 25 | 48.1 | 48.1 | 73.1 | |
从不 | 14 | 26.9 | 26.9 | 100.0 | |
合计 | 52 | 100.0 | 100.0 |
根据表3-2的数据统计情况,最终发现异性幼儿“经常合作”的次数总的有13次,所占比重为25.0%;异性幼儿“偶尔合作”共计25次,占总体的48.1%。
其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异性幼儿之间从不进行合作,由此不难发现,大班中的幼儿在进行合作时异性幼儿中,异性幼儿有14次“从不合作”现象,约为26.9%。可以看出,在大班的幼儿中,同龄幼儿在游戏的合作行为中,同龄幼儿的合作相对较少。
这一现象不但存在于学校,而且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幼儿都存在着同性恋的偏好。随着他们的年纪越来越大,异性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包括合作在内。从我们的观察可以发现,在幼儿之间,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异性之间的不同,即:同性之间更愿意进行合作,而异性之间则缺少合作。尤其是大班的幼儿,他们已经有了固定的性别,所以他们更喜欢跟自己一样的玩具,或者跟自己一样的玩伴。
(二)讨论与分析
1.研究结论
对大班的幼儿在结构游戏过程中的合作行为进行了统计,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如下特征:
(1)在整个活动中,大班的幼儿表现出了相对的消极态度。当幼儿面对要求他们进行合作时,他们的合作积极性较低,此时幼儿的合作意识尚未充分发展。
(2)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时使用了更多的言语进行沟通,但在合作时仍以单一言语为主,而以行动与言语为主的合作活动仍不多见。
(3)在进行合作的时候,幼儿的助人为乐、协同性和交际能力都比较强。当有同伴遇到问题,其主动向其他幼儿寻求帮助时,其他幼儿通常都会比较热心的帮助其解决问题。但是,双方在共同开发的时候,却没有一个清晰的目的,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而且在合作的进程中,双方之间的合作显得较为松散,缺乏系统性。
(4)大部分幼儿在玩结构游戏时,都喜欢与同性伙伴进行合作,通常是男生更喜欢与别的男生进行合作,女生在寻找合作伙伴时,通常也会与同性伙伴进行合作,而与异性伙伴进行合作的机会很小。
2.结构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存在的问题分析
(1)幼儿合作行为的合作意向过于被动
在结构游戏中,从大班幼儿的具体合作行为来看:在合作意愿的组成上,异性之间的差别并不大,而且在合作意愿中,消极意愿更多,这也表明了幼儿在进行合作时相对缺少主动精神。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大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但是,从作者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大班的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的合作行为还不多,他们在合作中缺少主观能动性,对合作的具体方法也没有完全的把握。在心理学中,合作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个体为共同的目的而共同努力。通过对特定任务的调研发现,当大班幼儿在进行游戏建构时,当涉及到合作任务时,他们对合作任务的选择持怀疑态度,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形成清晰的合作观念。而且,合作的行为并不是基于两个人的意愿,而是一方来邀请另一方,进而达到一种合作的目的,这也表明,大班的幼儿在合作的时候,主观能动性比较差。
(2)幼儿合作沟通形式单一
幼儿在进行合作与沟通时,可以采取主动合作、个人示范、沟通协调、协助、询问讨论、主动邀请、轮流交流、建议、告状等方法。根据对幼儿的观察,大班幼儿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利用语言交流来达到合作的目的,而行动交流则很少,很少有幼儿可以在结构游戏中将言语与动作相结合。在一定的玩耍环境下,大班幼儿虽然出现了合作行为,但其参与的形式与内容都比较单一。比如,幼儿在进行语言合作时,只能用短小的词语来进行交际。在大部分的时候,幼儿在活动中的合作行为都只能是在语言上,而不能通过实际的行动来达到合作的目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幼儿在进行合作的时候,其合作的策略比较简单。
(3)幼儿合作性别中缺少异性合作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幼儿在进行合作时,一般都是与同性别的幼儿,而与不同性别的幼儿则比较少见。从整体上来讲,在遇到需要合作的情形时,往往都是男生与男生合作,而女生与女生合作,这就可以充分地说明,为什么在游戏的过程中,同性的合作更多,而异性的合作却很少。单纯地将幼儿与幼儿的关系限定在同性别的关系中,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产生不利影响。为了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要让幼儿有与不同的个体进行合作的能力,以促进幼儿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发展。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