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李斯特的一生为当时欧洲钢琴艺术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丰富的作品,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是他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首。从音阶、节奏到音乐语言、乐曲结构以及音响效果,都具有鲜明的匈牙利民间音乐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匈牙利人民丰富的民族情感和特殊的精神内涵,民族情感也颇为强烈,而李斯特又通过高超的钢琴技巧,使这首曲子越发显得热情奔放、色彩缤纷。
关键词:李斯特;民族音乐;匈牙利狂想曲
引言
李斯特(F.Liszt,1811——1886),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教育家。李斯特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但丁》和《浮士德》,交响诗《前奏曲》、《塔索》、《玛捷帕》等14部,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A大调钢琴协奏曲、钢琴与管弦乐队《死之舞蹈》,钢琴奏鸣曲,19首匈牙利狂想曲,以及钢琴独奏曲、歌曲等,并作有《高级练习曲》(1851)等。尤其是其中的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是钢琴音乐的典范作品,具有显著的匈牙利民族音乐特征为后来的民族乐派的先声1865年在梵蒂冈割发受礼,接受罗马教廷所封的低级神职称号,号称李斯特神父,但从未中止创作与教学活动。1875年创建布达佩斯音乐学院,亲任院长。1886年7月31日在拜罗伊特逝世。
标题音乐是李斯特的主要创作风格之一,他先后创作了诸多“高、尖、深”技巧性很强的盖世之作。正如俄罗斯著名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所说,从李斯特开始,“钢琴成为无所不能的了”,李斯特开辟了“钢琴艺术的新纪元”。浪漫主义的激情,鲜明而戏剧性的音乐表现,前所未有的表现气质和挥洒自如的技术手段是李斯特的显著特点。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发展了一种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也因在钢琴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李斯特还将原来背朝听众的演奏位置变为侧面,使演奏家的情感与听众更易沟通,而且形成了辉煌浪漫的极富个性的钢琴演奏风格,他与同在巴黎的肖邦一起将钢琴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作品创作背景
十九世纪的匈牙利民族一直处于着被奥地利帝国统治的局面。十九世纪中叶,匈牙利的民族解放运动爆发,影响巨大,不仅影响着当时,更对后来的社会局面造成了改变,李斯特作为先进的知识分子与艺术家,民族精神当然也对其创作产生了影响。1838年匈牙利遭受到了洪水的灾难,李斯特用了十场音乐会获取的收入捐给了匈牙利的灾区,回国之后他也多次进行了旅行演出,他通过平时生活活动对许多吉卜赛民间音乐进行了整理,他心中的民族音乐情怀也从此刻爆发了出来,具有匈牙利民族风格的狂想曲也由此在这个时期被李斯特所创作出来。李斯特总共在此期间创作了同类型题材的匈牙利狂想曲作品共计19首,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流传最广的就当属《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在1847年完成,1851年出版,在后期他的学生还将此首作品改编成了管弦乐,并标以“第四号”。但在后来1905-1906巴托克和柯达伊深入的研究中,他们明确的指出了匈牙利音乐只是单纯的属于匈牙利境内各地区的民俗音乐,其并没有那么绚烂多彩,花里胡哨,反而更带有着淳朴,朴素的韵味。而李斯特所创作的匈牙利音乐其实只是吉普赛音乐,其更带有着伤感而装饰性。所以李斯特创作的匈牙利狂想曲等音乐作品虽然都通过匈牙利音乐这一名字来命名,但是真正的民族音乐元素都来自于纯正的吉普赛音乐。同时他们也指出: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所带有的吉普赛民族音乐性中,带有匈牙利吉普赛民间舞曲“查尔达什”(Scardas)这一素材,这种舞曲通过其中两个二拍子产生整曲的对比性,“拉绍”(Lassan)作为整曲的前一部分更多的采取一种慢速庄严,并且带有无限伤感忧郁的节奏感觉;而第二部分的“弗利斯卡”(Friska),快速且热情奔放。其与前部分完全不同,更具浓烈的舞蹈性,变奏的手法在其中展现的淋漓尽致,速度相较于前部分更加迅急,气氛更加热烈欢快强烈。两部分的不同让整曲显得更加的具有对比性和统一性。
二、《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中的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
(一)调式调性
对于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中的调性的研究,同主音大小调、关系大小调的运用,再加上李斯特所创作中带有的多样化的等音调和远关系调,让人觉得有一种广泛性和多样性的特色,同时这种调性更加富有色彩,更能凸显出匈牙利鲜明的民族特色。大小调音阶体系在平时生活中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别是运用在匈牙利的民间音乐,匈牙利民间音乐是巴洛克古典时期的古典音乐,在被浪漫主义作品影响之前则是其影响的永恒基础,也是《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的至上根基。在李斯特在《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中,大小调音阶体系作为调式的整个音符系统也对整首曲子的通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李斯特又在他的作品中加入了许多全音音阶体系和所谓的“匈牙利音阶”体系,这两种体系都是匈牙利民族所包含特有的。这种音阶体系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而这首曲子就需要靠这两种音阶来连接整首曲子的调式调性,句与句之间的转换也少不了它们的帮助。又是通过它们之间的连接联系能让整首曲子富有匈牙利民间音乐特色。在笔者弹奏整曲的过程中发现,作品中又运用到了很多的创作型音阶,这种音阶在笔者的了解后知道了这名叫吉普赛音阶,这种“吉普赛音阶”是由吉普赛人后期带入欧洲的,因为这种音阶在欧洲十分盛行,因此也被称为“匈牙利音阶”或“匈牙利调式”。在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中运用到的这种音阶常常采用了增二度的音程,这样的音乐作品在缓慢速度的演奏中,人们就能感受到作品想要表达的悲剧性色彩,有浓厚的吉普赛民族风味,这种增二度音程相当于升高四级音的和声小调,形成一组以纯四度为框架的、
“吉卜赛风”的四音音列,这是吉普赛作品中重要的色彩特点。其音阶为CD(降E)升FG降ABC有两个增二度,主和弦是小三和弦,让这首作品多了些吉普赛音阶调式的感觉,即使这吉普赛音阶又没有整的使用在曲子中。
另外对于匈牙利音阶的运用,在《匈牙利狂想曲》第2首的慢板部分,运用了匈牙利的主音,匈牙利音阶作为一个过渡句的出现。匈牙利的旋律(“匈牙利狂欢节匈牙利旋律”)加上一首小小的彩色装饰,通过飞扬的喇叭一鼓作气,从而使作品更有成果,更具有匈牙利民族的气息。
(二)曲式结构
此曲是源于“查尔达什”的匈牙利舞蹈音乐,具有鲜明的吉普赛民族色彩。由约翰•汤普森改编简化式乐谱,选用其中三种不同情绪的段落组成。C小调转F调2/4拍,每段用不同的速度演奏。开始是缓慢的引子,它沉着有力而带有宣叙调的性质,具有浓烈的匈牙利民间音乐的色彩。第一段《拉松》悲愁的旋律乐曲,演奏时,强奏的装饰音与浓重的和弦相结合,表现了吉普赛人特有的个性。激情,它唱出人民的悲痛,民族的不幸。演奏时,旋律部分应注意每句内在的激情和乐句的自然起伏。伴奏部分和弦深沉有力地烘托旋律。
紧接着是明亮的、嬉戏般的、任性的舞曲《弗里斯卡》活板,其特点是从头至尾连续的符点节奏,活跃、热情,这段音乐丰富多彩,犹如民间节日,载歌载舞的场面。演奏时节奏准确,乐句连贯,伴奏部分突出切分节奏的特点。
最后一段是欢快、热烈的舞曲,其节奏像意大利的塔兰台拉或东方伊斯兰教的托钵僧舞蹈那样令人陶醉。演奏时速度快而不乱,声音点子清楚,句子鲜明,选用自己较合适的指法,此段一气呵成。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难度较强的名曲,是钢琴演奏家经久不衰的保留曲目。
(三)节奏节拍
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中的民族音乐元素在节奏方面也有很强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其运用了匈牙利查尔达斯舞曲的特有节奏型,记谱法更是其所带有的一种重要方法,另外各种术语如表情方面的术语更能让吉普赛民族音乐元素更好的展现出来,加深了整曲的即兴性。
(四)演奏技巧
舒曼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钢琴家,然而李斯特的演奏技巧也具有非凡的独特创造之处,其有着“钢琴之王”的称号,他的演奏技巧清新脱俗,对于自身演奏的技术基础也是非常之深厚,他的独特的自由张扬随性的演奏风格表现着他对音乐无限的热爱之情。其演奏技巧包括八度、双音、和弦以及音阶。
装饰音:短倚音是装饰音的一种,在李斯特的作品之中也是时常出现的,比如在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中的第35-38小节就出现了我们所熟知的装饰音-短倚音,但这次的短倚音不同的是:李斯特所创作的作品中的短倚音在节奏类型上进行了改变,不再普通,而是转变成了小附点的节奏,当我们在弹奏此类短倚音的时候,我们要明白这种装饰音是不占任何时值的,相较于主音,我们要将短倚音弹奏的轻于主音,两者之间我们要了解主因才是最为重要的一方。同时左手的装饰音要更快一些,左手第二拍和右手的第二拍吻合:
对于颤音这种演奏手法也在李斯特的作品中经常的出现,在弹奏时不仅需要清晰地进行演奏,同时也要做温柔轻柔地处理,否则会听起来比较的笨重僵硬。同时我们的手指也要尽可能的放松,尽量贴着钢琴键进行弹奏。在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中的第49小节出现了3、4指的颤音,应该先去慢练,慢慢的加快速度,指尖不能弹奏的过于混乱,需要非常的清晰指尖应该抓键把这两个音弹得清晰,。左手出现了饰音一样的音符,三个十六分音符应该算在第二拍的节奏里和右手的第二拍相吻合。
八度的演奏技巧常常表现为两个八度与八度之间的连接,在弹奏八度的时候,我们的手腕不能过于翘起,这会影响弹奏的柔韧性,手指长一些的人在弹奏八度的时候可以更加的容易和方便一些,对于上方音的旋律,我们要弹奏的更加明亮,连贯一些。在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中的第265-270小节就出现了双手八度的演奏技巧,我们在弹奏的过程中要尽量手腕放松,手指力量给上,做到手腕和手指的协调合作性,速度适当的加快,将乐曲弹奏的更加明亮一些。
在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中的第27-28小节出现了双音,所谓的双音是能够将之前的旋律进行延续这里的双音是延续了前面的旋律,所以我们在弹奏的过程中要在慢练的基础上旋律的连接性更加要注重,同样,我们也要将手指尽量贴着钢琴键进行弹奏,双音要弹奏的具有跳跃性,清晰性,对于双音的和声色彩是我们要非常之注重的地方。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中的179小节出现了右手和弦、左手八度的技巧节奏,这种和弦结构、附点节奏和重音的设计仿佛像一群人边敲鼓边跳舞,场面的热闹无不体现出了吉普赛人民激动的内心。第347小节开始逐渐进入尾声,作为全区的高潮部分,和弦的形式以及各种变化音的出现,更让我们需要注意双手弹奏时由弱坚强的变化,力量当然需要继续保持在手指尖,吉普赛民间音乐的风格能更加的体现出来。
三、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的民族性
1820年,9岁的李斯特离开匈牙利前往欧洲维也纳继续学习音乐,直到1839年,他才再次回到匈牙利。在这一段时期,李斯特的感受和感悟是颇深的,李斯特对于匈牙利的人民,风景,还是艺术文化的感受都强烈地唤起了李斯特的民族认同感,匈牙利的民族音乐从此刻正式的融入进了他的作品中。
首先,最广为人知的一组套曲,就是它的满怀民族音乐元素的匈牙利狂想曲集。这是19首基于匈牙利民间主题的钢琴曲集。吉普赛-匈牙利的民间音乐深深的烙印在其中,这种民间音乐将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作品绽放出了光芒,热烈的匈牙利民族特色展现的一览无余。其中,笔者所分析的这首《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最能体现出其作品所带有的民族性。李斯特以其充沛饱满的激情和浓墨重彩的民族风情,将这首作品带到全世界,成为音乐会经典曲目之一。
李斯特音乐作品中的民族性不仅体现在了善用本民族的音乐元素,更体现在对其他国家的民族民间音乐题材的运用中。早在李斯特在巴黎的时期,他与不同国家的艺术家进行了交流学习,李斯特游历时期的经验就源于此。在其巡演的时期中,他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誉,同时,也将世界各地的当地民间音乐以及舞蹈文化进行了谱曲,取名为《旅行岁月》。
塔兰泰拉是《威尼斯与拿波里》中的第三篇,属于《旅行岁月》第二卷的补充曲集。于1861年出版,是部分修订过后的杰作。塔兰泰拉作为一首充满意大利民族风情的作品也和《威尼斯与拿波里》中的其他作品一样的带有民族风格。这是一种意大利南部民间舞蹈,节奏极快,并伴随着热情的风格,再加上手鼓的伴奏,与匈牙利狂想曲中的民族音乐风格如出一辙。同样,西班牙狂想曲也是一首极具民族特色的作品,于1863年创作于意大利罗马,灵感来自李斯特在西班牙的巡演,属于李斯特的后期作品,极具异国情调,皆以民俗舞蹈节奏和当地民歌的旋律作为灵感,此时他已经完成了他的第19首匈牙利狂想曲。李斯特将西班牙狂想曲中的福利亚舞曲和霍塔舞曲两者的韵律整合在一起,通过运用节奏调性等方面进行主题变奏,使得主题以不同的风格和性格贯穿在整个乐曲之中,这一变奏手法将各个乐段之间带有连续性、层层递进,把乐曲一步一步地推向整曲的高潮。前奏的辉煌当然也少不了福利亚舞曲主题乐段的慢节奏,李斯特将其并且从钢琴的低音区弱起进入,使得音乐带有吸引性、神秘性,这无不与前部分引子中的层层递进饱满绚烂的和弦形成了鲜明对比。
霍塔舞曲与福利亚舞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同于福利亚舞曲的神秘,不可捉摸,霍塔舞曲活泼明快,如同年轻人与孩子们围成一圈欢乐共舞,右手的装饰音也起到了模仿了铃鼓的作用,为乐段的氛围更增添了民间色彩。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