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2021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引导全社会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列入法 条。但是我国家校合作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农村小学家校合作问题更为严重。基于此,本研究从当前我国 家校合作的现状以及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家长意识不足、教师的积极性不够等方面入手,分析家校合作当中存在问 题的成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期加强家长合作意识,拓宽家校合作渠道,提高农村小学生家长对学 生教育的参与水平,提高教师对家校合作认识的理解,进而提高教育效率并改善农村教育质量。

关键词:家校合作;农村小学;教育

一、引言

20世纪末,我国不少学者和院校就家校合作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学界也产生了诸多颇有建树的科研成果。本文旨在研究后疫情时代、互联网环境下小学家校合作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科技的进步改变着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的思维方式。虽然信息的高速传播,能够让很多人了解教育信息,但却不足以改变人的思想。当前家校合作已融入我国教育政策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都明确提出了家长和家校合作问题。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做好中小学“停课不停学”工作的通知》中也指出,“组织全体教师以多种方式广泛参与学生线上学习指导、答疑和家校沟通等工作;要进一步密切家校沟通协作。”202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将家校合作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可见,家校合作问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在广大农村地区,家校合作开展的情况并不如愿。基于此,本文从家庭背景、家校合作的沟通方式、家校合作的活动内容、父母参与情况等方面分析当前农村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及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加强家长合作意识,拓宽家校合作渠道,从而提升农村小学家校合作效果。

二、农村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及结合实习校的实际情况,发现当前农村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校合作缺乏计划

一个好的计划,不仅能指明工作方向,同时也能为活动参与的各方提供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复盘指导,能够为教师、学校以及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提供良好的思维范式,帮助家校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现实中的家校合作缺乏一定的目标性和阶段性,工作内容随机安排,工作风格及合作样式多样,导致家长不知所措或者根本抽不出时间来安排学生的教育指导,这不仅影响家校合作的质量,还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学者刘燕在《小学家校合作中家长与教师教育观念冲突研究——以遵义市某小学为例》中研究指出,家校合作缺乏相应的合作计划。“家长与教师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关系不平等,造成合作计划从另外一种意义上变成了通知。”[1]

家长与教师在家校合作的角色立场不同,对于家校合作的内容与期待也不同。社会竞争的压力使得家长更愿意在家校合作中注重对学生成绩方面的提升,而教师由于其教育者的使命,更关心学生的心理成长以及班级整体的发展。刘爱钢在《小学家校冲突及其缓解策略研究》中指出,“家校在家校合作活动中缺乏一定的目标和计划,对于家校合作内容的开展往往只参考教师的意见。”[2]而家长在家校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如家长会往往是由教师在家长会之前一两周内对家长进行召集,或者由学校统一通知家长会日期。而对于家长会的内容、研究探讨方向以及预期效果,校方往往不通知,或由教师临时制定。家长在参与家长会时也没有多做准备,学者刘爱钢在研究中得出,有47.5%的教师愿意与家长就学校的计划安排进行探讨,实际上超过80%的家长,在家长会之前是不知道家长会的具体内容的,也不关心具体是什么内容。

家校合作缺少整体性计划,学校与家庭无法协调统一,缺乏逻辑性与目的性,难以达成家校合作的预期。与此同时,缺乏计划的家校合作往往由其中一方临时发起,没有计划、没有事前准备,以至于效果也很难达成预期,降低家庭、孩子对于家校合作的期待[3]

(二)家校双向交流较少

家校合作是学校与家庭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双向交流活动。实践中,由于教师的水平和工作量与工作难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压力,在家校合作方面,教师只是粗浅地理解家校合作字面的意思,缺少对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家庭作业中布置了某一项任务,其目的是要考验孩子的动手、动脑以及协调资源的能力。而教师在与家长沟通中只说:“要求家长协助”,至于家长需要怎么协助却没有多做解释。很多家长为了节省时间、或是不好意思咨询老师,经常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或者直接代劳。这就是与教师的初衷产生的区别,而这一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双向交流较少。同时,由于缺乏双向沟通,家长也不理解教师的教育方法,明明是孩子要上学,为什么作业还需要自己来做?“在沟通方面,对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家长更关心的是学生在学校的成绩,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其他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在农村,这种思想更为强烈。”[4]

实践中,学生家长希望的交流方式与教师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由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决定,家长更愿意就家校合作问题在电话或者其他通讯工具上进行交流,而教师则希望“请”家长到学校,与学生一起进行三方面对面交流。即便如此,也鲜有家长会主动去联系教师对于家校合作的问题展开探讨,家校合作的方式依然是家长会、家校互访以及其他线下组织的活动[5]。而家校互访也只针对个别学生开展,家长会以及家长委员会缺乏统一的组织体系和计划引导,本质上是一盘散沙,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这使得家校合作从对话模式变成单方面的线下汇报。

(三)家校合作缺少主动性

家校合作不只是单一维度的合作模式,通常在学生日常表现、学生成绩以及其他兴趣爱好方面需要多方面合作。在家校合作中,教师往往是家校合作的主动者,通常会采取一些主动沟通、主动发起以及主动评价的单方面活动。而家长在家校合作中扮演的是最为被动的角色,往往由学校、教师进行沟通准备完成之后才会临时通知学生家长参加学校的“开放日”“家长会”等活动,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沟通问题,也映射出家长在整个家校合作中所处的被动身份。

学者徐玲娇在《小学家校合作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中调查得出,“在家校合作中,只有不到10%的教师或家长会主动联系对方,通常都是依照学校安排开展家校合作活动。”[6]

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家庭中表现更为凸显,贾勇宏和张晓云通过对15位教师与10位家长的质性研究中得出,“三方在学生教育方面都比较被动,进而导致家校合作也只是形式上的发展,不仅完成质量不高,还给学生、教师、家庭、学校带来一些负面反馈,导致家校合作的质量进一步降低。”[7]

(四)家校合作形式单一

当前学校开展家校合作的形式比较匮乏,缺少多样性、连贯性与逻辑性。通常,学校参与的家校合作主要是开学、大型学校活动、期末等活动,这样的活动规模较大,家长与学生在合作中又一次变成被动接受者,不仅缺少前后逻辑,还无法真实地反映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于家长来说,这种形式的家校合作意义并不大。[8]

此外,家访也是当前家校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而在现实中,因工作繁忙等原因,家访活动开展的并不顺利。王唯佳在其《小学家校合作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中就谈到:“家访计划在农村很难展开,因为绝大多数学生的父母不在农村,老一辈人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加上年事已高身体素质和精神、精力无法在教育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导致家长教育缺失或不到位。”[9]而实际上,即使有家长在农村,也很少有家长愿意配合教师完成家访内容,学生更是抗拒教师到自己家中去。如此一来,让原本不多的家校合作内容更加单一、匮乏。

三、农村小学家校合作存在问题的成因

在深入研究了当前农村小学家校合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文献进一步的分析及结合实习校的实际情况。从而得出影响当前农村小学家校合作顺利开展的原因,主要源于制度上的不健全、合作意识较低、教师的主动性不高、教育观念不同等方面。

(一)家校合作制度不健全

家校合作的概念虽然已经存在许久,但是受限于家长的教育、知识水平以及部分家长的接受能力,在农村,绝大多数家长对于家校合作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但是为了孩子的教育,还只能接受此种教育方式。这也集中体现在家长在家校合作中扮演被动接受这一问题上。

其实,仅靠学校的引导,使家长参与到教育中是远远不能使学生的受教育质量提升的。需要从制度层面来引导家长参与到家校合作中来,需要法律来赋予家长对学校、教师进行监督的权利,配合学校完成教育引导的义务[10]。到目前为止,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出台了不少相关的法律和条例,通过制度引导学生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

但是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对于家校合作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条文来要求家长需要配合学校,以及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家长应承担怎样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在教育制度方面,家校合作的开展方式、开展内容也没有列入到教师的绩效考核中,使得家长和教师都对家校合作不用心,不担责,浮于表面。由此可见,制度的保障,对于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是必要的。

(二)家长合作意识需要强化

虽然,家长都知道“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但实践中,家长不仅不注意自己对于孩子的影响,反而在家校合作中也存在一定认知缺乏。有学者在其研究中就有这样的描述,“有不少家长认为他们的责任就是为孩子提供经济和物质上的需求,主要义务也是帮助孩子完成作业,至于学生学到什么、怎么学,那是学校的事情。”[11]在农村,这种思想尤为常见。

除了主观上的抗拒,当然也有客观的无奈。不少学生的父母都不在农村,而是在外打工,家庭教育的任务就交给了家里的老人和亲戚。因此,家校合作的意愿就更低了。

(三)教师主动沟通意愿较低

教师在家校合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和任务,教师承担着在学校和家庭的合作中沟通桥梁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的沟通技巧和沟通能力也是影响家校合作成果的关键一步。走访调查中发现,一些身处农村的家长对于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与教师存在巨大的排斥性,以至于干脆放手不管,由教师负责全面教育,甚至为了避免和教师的理念产出冲突,学生家长选择逃避交流。而教师每天有大量的教学任务、应对各种检查等。此外还需要设计组织班级活动、写教案、写论文和研究课题,家校合作的开展占用了教师们大量的休息时间,为其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压力。而家长的不配合,也使得教师的主动沟通的意愿有所降低,从而对于家校合作产生一定的心理抵触[12]。除此之外,一些人走上教师岗位之后,没有强大的教育信念感与使命感,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工作,也导致了不愿意牺牲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家校合作。

(四)教育培养观念不同

家校合作虽然是教育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求,但是教师和家长中间还是存在一定的教育观念差异[13]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学校是去接受教育的,学习与道德的培养应当是学生的主要培养目标。农村小学生正处于打基础的年龄段,学校应当充分利用教育工具和教育手段完成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其次是学生的道德水平。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家长,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大,判断教师教育水平与能力的标准则是学生的成绩好坏。而对于学校要重点培养学生兴趣、行为习惯等方面不认可甚至不理解。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对于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与提高学生成绩,教师则更加看重学生的个人品德培养和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很多教师认为,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学生的成长帮助更大。学习成绩只是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成果的体现,不能直接通过成绩问题来反映学生的“好”与“坏”。

这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让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出现偏差,进一步导致家校合作产生沟通不畅的问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也可以得出同样的印证。“家校合作的不通畅与教育观念的冲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家长希望教师能够以教育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的提升。另一方面,家长又认为自己家的学生的成绩问题是自己没有管理好孩子,从而给教师‘添麻烦’。而教师一方面在家校合作中扮演着一个教育权威,对于家长提出的问题不予回复。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家长的配合来实现家校合作帮助学生提升的目的,却又不希望家长过度参与到教育教学当中来。”[14]由此可见,教育观念的不同同样是造成农村小学家校合作顺利开展的主要成因之一。

四、农村小学家校合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家校合作制度为学生搭建成长平台

截至目前,我国家校合作制度尚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从制度规程、组织形式、内容规划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而完善的制度保障也是家校合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

要完善家校合作制度,首先要充分了解家长与教师对于家校合作的期待与需求,根据不同的群体设置不同的沟通方式,根据不同的方式制定不同的沟通机制和约定,从制度层面对教师以及家长进行沟通时间、沟通方式的约束。如针对不方便或者不习惯面对面交流的家长,教师设立家长群,有针对性的进行沟通,针对那些愿意到学校来参加家校合作的家长,设计会话室和预约机制,让双方都能找到一个更加贴切的沟通方式。然后,量化家校合作中的要求和规范家校合作流程。通过制定相应的流程,如计划大纲、实施准备、活动现场、会后评价以及学生评价。制定统一的量化标准,借此规范化家校合作[15]。最后,设置相关的监督、评分机制。针对家校合作中,家长、教师的表现进行互评监督,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教师或学校上级教育机构委派相应的监督人以及学生家长代表组织监督委员会,对教师、家长的合作行为进行监督,对于家校合作完成度高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不愿配合或者配合度较低的家长、教师进行沟通谈话并提出整改意见,借此来提高家校合作制度的完整性。

考虑到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除了家长之外,“学校应该结合当地的村、乡公益组织以及村民委员会、大队、小队等村民自治组织建立委员会,通过有效的监督学校,建立反馈机制,制定家校合作计划、合作规程、合作目标以及合作引导,建立委员会反馈机制、学校公告机制以及教师考核机制等内容”[16],进一步强化家校合作的作用和概念,给学生搭建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成长平台。

(二)加强家长合作意识培养家长合作理念

家长的配合是家校合作机制的难点,因此要给家长科普与学生沟通的概念,让家庭成为孩子最好的学校[17]。考虑到我国农村现状,学校应组织相关教师,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摸底调查,针对不同家庭情况的学生家长,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利用现有科学技术,如建立微信群、QQ群,定时沟通机制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教育,强化家庭教育责任以及家长教育义务,让家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未来所产生的影响。家长需逐步的转变教育观念,将教育孩子的事情放到心上。学校也应该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让家长了解到学生变化的同时,反馈学生在思想、观念上的变化,对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了解。

同时也应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长不要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变化,也要注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发展情况,让学生家长参与、监督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培养家长对学生教育的参与感,积极主动表达自己的教育观念,加强教育意识,促进家校合作顺利开展[18]

(三)拓宽家校合作渠道增加合作方式

互联网的发展让家校合作的方式有了更多的可能,不再仅限于家长会、学校重大活动等参与方式,学校应主动承担起家校合作渠道拓展的任务[19]

在农村,很多学生家长因为工作等原因,无法及时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因此学校应该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拓宽家校合作的渠道。如上文中提到的联合当地村民自治组织、建立教师与家长沟通、培训平台等。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拓展,建立有效的信息发布平台,完善活动内容以丰富家长与学生的沟通,为家长和学生搭建良好的互动娱乐项目,如在某个假期组织学生家长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体育活动以及亲子互动活动等。帮助家长树立教育威信、培养学生与家长的默契程度,让家长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

(四)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信心

学生是家校合作的起点也是家校合作的中心,是家校合作中最不能忽视的群体,家校合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身心健康、全面成长[20]

首先,学校和家长要合理利用沟通渠道,提高对学生的关注度,全方位了解学生的身心变化,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指引。

其次,消除学生在家校合作中被动的角色,增加学生的信心,消除学生在家校合作中所产生的心理上的顾虑和担心,让其充分了解家校合作的目的和对其成长所产生的重要意义。

最后,为学生搭建一个完善的,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平台,利用学生的优势,在教师与家长中间进行表演,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提出对家长、教师以及学校的建议和想法,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主人翁意识。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ttxsai.com/news/2366.html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