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2018年《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发展报告(2018)》的发表,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法治教育已取得很大进展,法治教育进一步得到强化。但依旧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初中生的法律知识储备很少;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性不足,教育模式单一;中小学法治教师教学能力较低等问题。初中阶段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具有关键性意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已成为培养初中生法治意识的首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法治意识,然后分析初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现状,最后主要就《道德与法治》课进行教学培养策略,通过提出了在教学中将法治知识与丰富的法治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法律专业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法治意识培养、完善法治教育评价机制的部分提出建议。
关键词:法治教育;法治意识;教学培养策略;道德与法治
引言
首先,教育部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要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课程要促进初中生法治意识的提高。但在当前的课程教学中,应试教育依旧占主导地位,教师着重强调法律知识的背诵、记忆,对于学生的法治意识是否提高,关注得较少。其次,新课标还提出课程内容应与初中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包括: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合力,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解决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并未深入了解学生的困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与课本内容相结合,通过开展个性化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面对的法律问题,只是生搬硬套,空洞地讲授一些大道理,不能真正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再次,新课程改革要求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落实以价值观、知识、能力为主的三维目标,教师要教会学生法治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法治思维,提升法治学习能力。在现下法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并未完全对三维目标进行落实。要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讲授法占据主要地位,这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及积极性。针对目前初中生法治意识水平不高的现实情况,通过对教学中培养法治意识进行探索研究,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为当前教学中所欠缺的一些问题作参考。
一、法治意识的概述
(一)法治意识的内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的重大历史任务。[2]根据此《决定》将其界定为法治意识是公民对法律法自内心的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2]法律的意识也是法治的意识,法治就是对其的认知,国家依法为人民服务,公民认法、守法,让法治根植于心。但是有法律并不意味着有法治,同样有法律意识不代表就有法治意识。产生法治意识的前提,就是人们怎么建设法治社会。
探讨如何通过提高初中生的法治社会意识,应从相关的基本概念入手,可从理解法治意识的内涵、表现和构成情况进行学习理解,从中可以分析以及如何有效提高初中生的法治意识。
(二)法治意识的表现
1.人们对法治的理性认知
要对法治有一定的认知,人们对法律法规制度和法治教育态度价值的判断,才能有所作为。对法治没有理性认知,法治的根基就没有,法治行为和公众参与也不会存在。
2.人们对法治的情感认同
法治情感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具有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人民在遵守和使用法律时,不仅依靠法律本身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也依赖于理性的理论,通过熏陶法治情感,让法治情感起到推动作用,最终能够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指导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用法律来维护个人权力保护个人利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首先,在培养法治知识方面。
(二)初中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法治意识变得薄弱,违法犯罪也逐渐增多,尤其是中学生的犯罪率也在逐年增长。因此,初中生的身心健康与法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由于他们没有够强的法治意识,加上不懂法律基础知识,更不会用法,那么当遇到问题时,自身的合法权益就不懂得如何去维护,也没有去处理的意识,会遭受到身心伤害。法治意识在个人的综合素质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初中生如果想不被社会抛弃,跟上时代的潮流,就必须加强法治意识,学习法治知识,建立法治理念,遵纪守法而不会违反法律法规,使他们在面对不良诱惑时懂得抵制。因此,为了保证初中生身心发展健康成长,要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做一个法治小公民。
(三)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发展。而法治社会的发展是重要基础,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发展。不管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还是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都是要依靠政治支持和法律支持才能完成,这是在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之下。初中生是国家的希望,更是肩负建设法治社会的建设者。因此,法治的意识和素养是每个建设者都应该学习的,使之拥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维,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法治做贡献。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的法律专业性
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除了要学习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应认真、仔细地学习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要充分认识到学习好相关教育法律法规,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正确提高的前提。教师的自身法治素养对教育学生法治意识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法治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法治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应培养一支专业知识过硬,理论水平过高实践能力过强的《道德与法治》专职教师。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教师要加强学习法治理论。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法律专业书籍增加法律知识储备,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案例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熟读相关法律条文,背诵《宪法》条文,熟读教材中所涉及的相关法律内容。其次,教师应观看法治教学视频,提高教学能力。通过在线观看相关法律教学视频,例如通过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微开讲等观看一些精品课。还可以根据课程所需观看《今日说法》《法治进行时》《道德与法治》等在线节目。在观看的过程中,认真思考研究,积累素材案例。这样在讲述法律知识时,就可以将生活案例引申进课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后,要积极发挥教师团队力量,在教学中遇到法律难题时,乐于与其他教师交流探讨并且可以向身边的法律专业人士求助。
学校在教师法治教育提升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学校应为法治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平台。首先,学校应组织专门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小组,每周固定时间开展小组活动,教师可以搜寻不同的法律案例在小组内分享、探讨,写好学习结论。教研组内要及时讨论关于法治的备课活动,各教师应及时发现教学问题,交流分享经验,集体商讨应对之策,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共同提升的效果。其次,学校要定期开展法治培训,让教师在培训中提升法治知识。最后,学校还可以与当地法律机构加强联系,定时组织本地法院、检察院、公安部门等相关专业人士进校园开展法律知识讲座,从而拓宽教师获取法律专业知识的途径,提高教师的法治教育实践能力。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法治意识培养
《道德与法治》要进行教学,就必须要找准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效果呈正相关,合适的教学方法更有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提升教学效果。随着课程标准的推进,教学方法也日益丰富多样,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应具有的素养。具体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可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三)完善法治教育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直接手段,是教学目标完成效果的一个判断。对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旨在提升其法治意识,促进其法治能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要建立多元化的发展评价体系。评价需结合学生个人具体情况,及时发现并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要将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结合起来,坚持把教师和学生、家长的评价相结合,并且针对不同个体,进行个体差异评价。总结现阶段法治培养效果,有必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结语
通过在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是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合法行为。但在教学中,由于教师个人法律专业知识匮乏,教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不够,社会实践活动不够,教学评价单一等原因,使得在培养初中生法治意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学生学习法治内容动力不足等问题。本文经过调查,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并经过研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教学策略。例如,法治理论与实践教育活动结合的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提高教师的法律专业性,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完善法治教育评价机制等。本探究的成果主要在于对培养法治意识的方式及评价方式等进行挖掘,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教学建议。但由于本人自身水平有限,在问题研究方面可能存在着不够深刻、全面等问题。本人将不断提升理论水平,积极实践,努力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进步做贡献。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